王 敏
激越百年始悲情十載殤
王 敏
1911年發(fā)生在神州大地上的那場改變中國歷史命運走向的辛亥革命已經過去100多年了,人們至今仍在孜孜以求不斷地解讀和探索它的偉大意義。作為辛亥革命的產物,以實行“三權分立”和“兩院制”為標志的中華民國國會走上歷史的舞臺,盡情演繹了一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思想與封建專制統(tǒng)治之間的生死斗。但長期以來,這一段活生生的歷史,似乎被人們有意無意間掩飾或遺忘了。所喜的是,近年來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國內外人士紛紛發(fā)表專著和論述,在前人著述的歷史上,發(fā)掘新史料,提出新觀點,對辛亥革命以及中華民國的成立進行了再研究,其中一些著述,重新把注意力投向了民初的國會。
中華民國國會,應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成立而生,是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思想在中國開天辟地進行的一次偉大政治實踐。民國初期中國政治、思想和社會的劇烈變蕩,無不在國會的政治運作及其遭遇中得到真實的體現。各種思潮、學說在近代中國的交織、纏斗、碰撞,各股勢力、黨派在近代中國的聯合妥協、斗爭,書寫了國會在近代中國的命運。一部中華民國的國會史是中國近代史舞臺上一段精彩而悲情的表演,也是后人借以研究中國近現代政治史、制度史和思想史的重要陣地。
本書試圖以民國國會的誕生及其演變的歷史描述,回顧百年前發(fā)生在中國的那一場推翻滿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實行民主共和,而后卻又陷入各種社會思潮和主義混戰(zhàn)的,導致辛亥革命從勝利走向失敗、中華民國從建國走向內戰(zhàn)分裂的歷史,對中國民主共和建設的歷史走向進行了考察,并反思中國100年前在國家建設進程中的道路選擇。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所稱“民國國會”,其實是對中華民國成立初期十幾年間制憲立法機關的統(tǒng)稱,其范圍包括中華民國第一屆、第二屆國會以及在它之前之后存在的各種形式的國會前身或者衍生派生機關。這段短暫的國會史,至今仍然深刻地影響著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影響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yè)。
本書力求以深入淺出的研究方法,為中國近現代史、政治制度史以及人大制度理論的研究者和愛好者們提供一部簡明的中華民國國會史,也希望能對各級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們學習人大制度理論和工作實踐有所裨益。
(本文是全國人大圖書館副館長王敏為《民國國會簡史》所作的自序,該書由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