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和兵
摘要:朱熹有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處處皆語文,生活處處有教材。教師可結(jié)合蘇教版課文,按主題單元結(jié)構(gòu)編排的特點為我們的課堂引入源源不斷的活水,也可讓我們的課堂延伸到更廣闊的領域,不斷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
關鍵詞: 語文教學;教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5)07-081-001
教材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材指課堂上和課堂外教師和學生使用的所有教學材料,比如課本、練習冊、補充練習、輔導資料、自學手冊、錄像帶、計算機光盤、幻燈片、照片、卡片、教學實物、復印材料、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節(jié)目等等。教師自己編寫或設計的材料也可稱之為教學材料。另外,計算機網(wǎng)絡上使用的學習材料也是教學材料。很顯然,廣義的教材既包括課堂教學的教科書,也包括其他所有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材料。然而,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材就是指單一的教科書,我們的課堂就是教教材。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要實施對教材的開放,語文課本不等同于語文教材,其實,就是提出廣義教材的概念,語文課本僅僅是核心教材,而語文教材范圍廣泛,涵蓋了一切有助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文本及非文本的、學校和社會的各種語言材料。這就意味著語文是個大課堂,教師必須樹立“大語文”觀,善于利用廣義的教材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地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和內(nèi)容,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一、樂于課外閱讀
在《語文課程標準》里這樣描述:只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只要“體現(xiàn)時代特點和現(xiàn)代意識”,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質(zhì)兼美的特點”的文章,都可以拿來讓學生學習。這種新的教學理念突破了傳統(tǒng)理念對教材的束縛,學生可以以教材為載體,源于課本,更高于課本。
如學習了《沉香救母》,可以推薦學生閱讀神話故事《寶蓮燈》,學生自主閱讀后,情感也許會進一步升華。學習了《只揀兒童多處行》,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冰心的其他作品,如《小橘燈》《寄小讀者》等,從冰心情真意切的散文和小詩中,感受童心的純真和母愛的真摯。學習了《愛如茉莉》,可以帶著學生閱讀經(jīng)典時文《愛的體驗》,從而體味出愛的單純和直觀,其實,愛不需要過多的語言,愛就在身邊點點滴滴的小事當中。學習了《江南春》《春日偶成》兩首古詩后,可以引入《憶江南》《春日》《游園不值》等一系列描寫春景的詩歌,讓學生在腦海里形成千姿百態(tài)的春色圖??晒┮M的文章很多很多。
當然,所引進的文章應該是教師認真選擇的,或是文質(zhì)兼美、或是名人名篇、或是膾炙人口,它們有如肥沃的土壤,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yǎng)料。在潛移默化中熏陶、塑造著學生的靈魂,豐厚著他們的文化底蘊,使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在大量的閱讀中積淀起來。
二、搜集、整理資料
當今社會,信息越來越重要,勤于搜集資料、善于搜集資料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基礎學科的小學語文,理所當然地要把培養(yǎng)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語文能力來培養(yǎng)。
課前搜集:如學習《鄭成功》,為了讓學生更深入了解鄭成功的不朽功業(yè),課前可以布置學生搜集關于鄭成功生平、貢獻等各方面的文章。學生可以到書店、圖書館、閱覽室去查閱,還可以在網(wǎng)上、或在影視劇中選取片段。課前有了這樣的資料積累,課堂上再集體交流,學生就會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對鄭成功這個人物感到由衷的崇敬和愛戴 。如學習古詩文,可讓學生查找當時的社會背景及作者的生平、其它作品等,為讀懂詩文,體悟詩情打下基礎。
課后搜集:如學習了《早》,為了使學生更深入體會文章的主旨,學習魯迅先生“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可以要求學生搜集一些關于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如“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通過對名言警句的搜集,學生會更深刻感悟到要珍惜時間,珍惜眼前,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
再如學習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師布置了如下作業(yè):組織一次語文綜合性學習:“誦讀古詩,傳頌經(jīng)典”。
1.賞析、積累描寫雨的古詩;
2.賞析、積累《望湖樓醉書》的另外四首;
3.賞析、積累蘇軾的其他詩作。
選擇其中一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在語文綜合活動課上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同學們交流。
通過這次活動,學生能積累到更多名詩佳句,對蘇軾的寫作風格、人格魅力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學完主題單元后搜集:如學習了《秦兵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樂之都維也納》這一類贊美世界各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民智慧的文章,可讓學生搜集一些描寫名勝古跡的成語和古詩,也可讓學生搜集有關各地古跡名勝的郵票、名信片、歷史資料及逸聞趣事,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到世界各國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搜集資料很重要,整理資料也必不可少。資料搜集后,還要學會篩選和整理,分門別類地輯錄,如分成名勝古跡、風土人情,作者生平及作品、名言警句等,這樣可以使知識更加條理化,便于查找,為學習語文提供無窮無盡的資源。
三、從生活中學語文
生活處處皆語文,生活處處有教材,每篇課文僅是范例,教師應引導學生從課內(nèi)學習延伸到課外生活實踐,將課內(nèi)課外有機結(jié)合,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和內(nèi)容,在實踐中運用語文,把語文學習融入到生活中,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去觀察、生疑、體悟、發(fā)現(xiàn),可以舉行讀書匯報會、開展演講比賽、舉行小小辯論賽等。如學完了《水》,布置學生開展小小調(diào)查:關于我國的水資源狀況。調(diào)查的方式可以是:采訪相關人員、查閱書籍、看電視、上網(wǎng)等,調(diào)查后要對了解的情況進行分析和研究,并能做出小結(jié)。通過這一活動,學生就能了解到我國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要從小養(yǎng)成“節(jié)約用水”的習慣。
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一些社會活動,通過交際,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感受多種渠道學習語文的樂趣,在興趣盎然中得到教益。
總的來說,教師一定要樹立“大語文”觀,用廣義的教材來教語文,拓寬語文學習渠道,創(chuàng)設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從生活中學習語文,讓小課堂連起大世界。展示語文大課堂的魅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讓學生愛上語文,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更多的具有扎實語言功底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