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紅
摘要:只有在培養(yǎng)地理興趣上下功夫,才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不能扯得太遠、太多,而要恰到好處,否則就會喧賓奪主。
關鍵詞:文史知識;初中地理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5)07-015-001
在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下,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初中階段地理科暫時不列入升學考試的范圍,學生對地理科的學習普遍不重視。為此,怎樣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效率,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內(nèi)愉快地把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識消化,成為地理教學工作者首當其沖的任務。
一、巧用語文地理知識
中學語文教材中蘊涵著不少有關地理的知識,我們現(xiàn)在暫時把它稱之為語文地理知識。在多年兼任兩門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語文地理知識在地理教學中對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有獨到的妙處。請看初中語文《死海不死》一課,這篇科普說明文,它不僅說明了“死?!钡妹脑?,死海的形成,死海的昨天和明天,而且還講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但當我們講到世界地理的“西亞”時,學生還沒有學到這篇課文,我便用這個典故來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至于死海為什么會叫死海,它是如何形成的等方面的知識,則暫時不說,而是學生自己去閱讀《死海不死》的課文,后來檢查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的同學搞清楚了死海不死的迷,當然,兩千多年前的羅馬統(tǒng)帥狄杜將軍那是無法明白俘虜淹不死的原因的,而把它歸咎為俘虜神靈保佑了。這樣把地理教學和語文教學穿插起來,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運用古代詩歌
我國古代的許多詩歌,語言凝練,對仗工整,韻律和諧,朗朗上口,易讀易背,其中有不少是描寫祖國自然風光的,它不僅是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而且它們所反映出來的自然現(xiàn)象,對地理的課堂教學也有輔助作用,在課堂上若能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恰當?shù)倪x擇一二首相關的典型作品穿插進去,既娓娓動聽,又油然而生詩情畫意,使學生對相關的內(nèi)容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對學生獲益非淺,對教師則事半功倍。
三、結(jié)合故事,民諺進行教學
在地理課中,適當結(jié)合故事、民諺進行教學,可以使課講得更生動、形象。如講述“中國的商業(yè)”一節(jié)時,課文是這樣闡述的:什么是商業(yè)呢?專門從事商品買賣的活動,就是商業(yè),有時俗稱“做生意”或是“做買賣”。為什么說“做生意”或是“做買賣”就叫做商業(yè)?“商”原來它和我們中國古代的一個歷史朝代有關,傳說公元前十一世紀的周文王滅商朝以后,建立了一個新的封建王朝,史稱西周,周文王把原來的商朝的臣民當成是二等“公民”,叫他們曰:“商人”,不分給他們土地等其它的生產(chǎn)資料,這在當時簡直置他們于死地,俗話說的好,“天無絕人之路”,大活人沒有被活活餓死的道理,這些完全失去生產(chǎn)資料被稱作“商人”的人們,奮起抗爭,另辟蹊徑,流落民間,從事買賣活動來謀生,后來隨著生產(chǎn)的發(fā)展,從事買賣的群體越來越大,就把專門從事買賣活動叫做商業(yè),這方面從業(yè)人員就叫商人。如今民間還有輕視“商人”的意識,認為“商人”拋頭露面的低人一等,我就曾經(jīng)在課堂上提問過平時沒有做過生意的學生,敢不敢到大街上賣東西,齊聲回答:“不敢。”也許這就是遺風吧。學生聽了興味盎然。
諺語是群眾中流傳的固定的語句,常用簡單的通俗語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言簡意賅,其中不少與地理知識有關的,上課時若能靈活引用,也可以成為我們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好幫手。請看“耕南山,住北屋”。其大意是:發(fā)展林業(yè)生產(chǎn)的山應該是坐南朝北的,而人居住的房子卻正好要坐北朝南,理由何在呢?由于太陽的東升西落和黃赤交角的存在,北半球坐南朝北,相對來說獲得的太陽輻射較少,則顯得陰涼,這恰好是適合林木的生長,坐北朝南的房子卻獲得較多的太陽輻射,而較溫暖,對于人的居住來說再合適不過了,特別是舊社會缺醫(yī)少藥的年代,溫暖的環(huán)境,對于人的生活,生產(chǎn)就更顯得重要了,連同家庭飼養(yǎng)的牲畜都會生長得更好,因此“住北屋”更能人丁興旺,以前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而是把它歸咎那是“風水”好,其實這是地理科學在房屋建造上的運用,而并非迷信。
四、地理教學應與鄉(xiāng)土人文知識有機聯(lián)系
我所處的學校位于二省三縣(廣東、福建、平和、大埔、永定)交界的邊境上,這里自古以來都是邊遠閉塞的地方,聚居的都是客家人,客家人之所以被稱為“客”,也許是比閩南人和潮汕人從北方南遷時,較后到達這一帶繁衍生息的緣故。據(jù)了解,宋元時期,客家人南遷時以寧化石壁村為中轉(zhuǎn)站,而后沿汀江流域分布,到達廣東的三河壩,因三河壩以下是潮汕平原,潮汕人已先期到達那里生活,客家人已無法進入,只得從三河壩開始,沿梅江而上向山區(qū)挺進。因此,現(xiàn)今客家人大多集中在閩西、粵東、贛南的山區(qū)。由于這一帶地區(qū)生活條件艱苦,為了生存和發(fā)展,客家人教育后代普遍留有這樣的古訓:“賣屎缸地也要供孩子讀書?!保ㄒ馑际巧钤倨D苦也要讓孩子上學)通過讀書這一途徑,進入政府機關、到外地去謀生。另外男孩子若不讀書,從小就要從師學藝,為長大后出門打工打好基礎,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舊社會去東南亞謀生的華僑也特別多,因客家人自古以來出門的人多,在我的家鄉(xiāng)又留下一個風俗,全國大部分地方是清明去掃墓,而我們這卻不然,是正月元宵節(jié),由于出門的人大多從年頭離家要到年末才能回來,中途無法返鄉(xiāng)掃墓祭祖,為了表達對祖宗的崇敬,又迫于生活的無奈,干脆把祭祖的這一事宜從清明提前到元宵節(jié),辦完可安心出門,我想這一風俗也就源于此吧。在講述鄉(xiāng)土地理時,我時時的插入這些內(nèi)容,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總之,從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只有在培養(yǎng)地理興趣上下功夫,才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不能扯得太遠、太多,而要恰到好處,否則就會喧賓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