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鋼
有家新聞媒體曾轉載了一篇題為《廖承志曾含冤戴手銬走完長征》的文章。文中記述廖承志受張國燾的迫害,被內定“槍決”,但因情況特殊戴著手銬隨軍走完了長征路的奇特經歷。筆者查閱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這類文章還挺多。有的文章寫道:廖承志是戴著手銬走完長征路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有的文章寫得更具體: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開始了艱難曲折的長征,廖承志戴枷長征。白天打開腳鐐,戴上手銬行軍;晚上戴上腳鐐,解開手銬,聽收抄譯短波消息,刻蠟版,書寫材料,設計宣傳標語,畫領袖畫像。他不僅畫速寫畫,還要在蠟紙上進行“木刻”,然后油印制作成宣傳畫、連環(huán)畫,發(fā)到部隊進行展出或傳閱。
廖承志戴著手銬走完長征,令人難以置信。因此,筆者做了一些考證,發(fā)現(xiàn)此事并不存在。
一些與廖承志共同參加長征的人對此事的回憶
嚴長壽曾是紅四方面軍政治部油印股的干部,與廖承志一起參加了長征。他寫了《廖承志在長征路上》一文,其中寫道:
1935年3月,我因在廣昭戰(zhàn)役中負傷,不能回前線,暫分配在四方面軍政治部油印股工作。在這里,我認識了廖承志同志,他當時名叫何理華,是黨中央派到四方面軍工作的。但妄圖另搞“獨立王國”的野心家張國燾,對中央派去的干部極不信任,廖承志同志到這里后不但不給他分配工作,還受到了排斥打擊,一言一行都受到嚴密監(jiān)視。監(jiān)視廖承志同志的人是個大高個,因負傷失去了一只胳膊,人很誠實,時間一久,和我們無話不說。他背地里對我們講:“何理華的活動我都要知道,給我的任務就是匯報他一天的言論和行動?!边€說:“我看不出他有什么問題,真不想跟著監(jiān)視他,可又不敢說?!?/p>
嚴長壽在這篇文章中還寫道:紅軍退出川陜根據地后,開始向川西北移動,廖承志同志這時的任務是刻連環(huán)畫,連環(huán)畫文字說明由油印股先刻好,再送廖承志同志刻連環(huán)畫。由于工作上的關系,我們幾乎每天都和廖承志同志接觸,印出的樣品送他審查指導。承志同志當時身體很瘦弱,每天任務很繁重,但一路上張國燾連一匹牲口都不給他配,讓他和戰(zhàn)士一樣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承志同志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不但情緒樂觀向上,工作上更是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每天送去的連環(huán)畫的文字說明,他不完成刻圖任務哪怕再晚也不休息。每天行軍幾十里,夜里別人都進入了夢鄉(xiāng),他卻仍然在油燈下工作直到深夜。他常對我們說,刻圖任務很緊急,寧愿不吃飯、不睡覺也必須盡快刻出來,部隊當前急需精神食糧。
長征初期,嚴長壽與廖承志朝夕相處四個月,對廖的情況一清二楚。戴著手銬走長征路是件非常特殊的事情,如果有這種事,嚴長壽一定會記載的,但他沒有記載,這說明戴著手銬長征的可能性不大。
參加了長征的傅鐘在《颯爽英姿·永垂軍史》里這樣記載:“在此期間,使我感動最深的是,承志同志始終保持了對黨忠貞不渝的情操,時時處處以革命大局為重。由于他會寫會畫,有時部隊開大會需要掛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像,他就出來畫好;需要大標語,他就出來寫好,任務完成又被關起來。這樣的事情不知有過多少次,他從未有過怨言。在川西北草地上,在北上行軍休息時,一旦有‘自由的機會,他就和同志們說說笑笑,甚至放開嗓子唱歌,唱軍歌,唱民歌,唱法語的《國際歌》;再不就拿出紙和筆畫渡船,畫山河,畫花草?!?/p>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的吳瑞林撰寫了《和廖承志同志一起坐牢》一文,其中寫道:“連環(huán)畫的文字說明,先由油印股刻好,再把蠟紙送給他,刻成連環(huán)畫。……他工作認真,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每天送來的畫頁文字說明,他不完成就不休息。每天行軍幾十里,一到宿營地,別人都進入夢鄉(xiāng),他仍然趴在油燈下工作到深夜?!?/p>
以上幾個人的回憶,都沒有提到廖承志戴手銬之事。當時,張國燾對廖承志的態(tài)度非常矛盾:一方面,對他不信任,不放心,派人監(jiān)視;另一方面卻需要他,離不開他,比如聽收抄譯電報、刻連環(huán)畫、畫領袖像、寫大標語等都靠他來做,而做這些事一定要雙手配合,戴著手銬斷難完成。
廖承志本人的回憶文字和畫作對此事的佐證
關于長征,廖承志也留有回憶文字,在《關于任弼時同志的一點回憶》一文中,他寫道:長征時,“我是張國燾的犯人之一。和我一起坐張國燾的牢的同志,還有羅世文、朱光、徐一新等同志。我們是被分開了的,我則被押解著跟隨隊伍向爐霍前進。誰都不敢和我們打一個招呼,我們也不愿意和任何人打招呼。因為打一個招呼就會連累別人的?!边@是廖承志第三次過草地,“被押解著跟隨著隊伍”。
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中,即使是犯人也沒有戴手銬的必要,因為戴手銬的目的就是防止犯人逃跑。但是在茫茫的草地里,一個人若脫離大部隊,東南西北都弄不清,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1936年7月2日,由任弼時、賀龍等率領紅二、六軍團同紅四方面軍會師于甘孜。甘孜會師后,按照朱德的意見,任弼時離開了紅二方面軍,隨同總司令部一起行動。任弼時利用這個機會,主動找紅四方面軍的干部談話,做促進團結的工作,于是就有了與廖承志的第一次邂逅。廖承志寫道:
那是在草地的一個小山坡上,我遠遠看見張國燾和一個身材不高、臉孔瘦削、長著小胡子的人在談話。我猜想那一定是弼時同志。我們的隊伍正是在他們面前通過。
弼時同志遠遠地看見我走近了,他笑著站起來,走向我這邊,和我握手。
他笑著問我:“你是廖承志嗎?我是任弼時?!?/p>
我那時很窘,不知如何是好。
那時候,張國燾也很狼狽,他裝起笑臉,用他那種怪腔怪調問弼時同志:“怎么,你認識他嗎?”
弼時同志笑著說:“老早認得?!逼鋵?,弼時同志和我那時并不認得。
然后,弼時同志嚴肅地對張國燾說:“如果他有什么需要的話,我可以幫助他,請你告訴我。”
這之后,我到了爐霍。我、羅世文、朱光、徐一新立即恢復了局部的自由。
文中,廖承志真誠地寫道:“實際上,弼時同志救了我們?!眅ndprint
這篇文章有一個細節(jié):任弼時和廖承志握手。如果廖承志戴著手銬,任弼時應該會問怎么回事,會要求張國燾打開手銬。然而,這些都沒有發(fā)生。這說明廖承志當時沒有戴手銬。
對于廖承志來說,長征是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擅長繪畫的他,在后來的日子里,一直有用畫筆描繪長征的想法。
1967年夏,廖承志次女廖茗(小名篤篤)送給他一本《歐陽海之歌》。廖承志十分喜歡,“讀了一遍又一遍,覺得給我重新添了活力,有說不出的勁頭,熱血在翻滾”。在思緒萬千的情形下,他連夜作了兩幅描繪長征情景的畫送給女兒。
第一幅畫畫的是廖承志自己。畫中的他,穿著布滿補丁的舊軍衣,打著裹腿,穿著草鞋,拄著拐棍在艱難行進。他的左手舉至額頭,像是在擦汗,又像是在眺望遠方。左上衣口袋里還插著一支鋼筆,點明他是知識分子出身,條件再苦也要寫寫畫畫。在他的身邊,已有一名戰(zhàn)友犧牲倒地,但他仍頑強地前行,目光中流露出堅毅的神情。
廖承志在信中對女兒說,這“是爸爸在長征中的大致景象”。這幅畫說明廖承志長征中沒有戴手銬。如果是戴手銬長征,那么,自畫像中的他雙手一定被銬在一起,而不可能一只手拄著拐棍,另一只手舉至額頭。
總之,沒有史料證明廖承志是戴著手銬長征的。那么,怎么會有這種說法呢?筆者以為,這或許是人們對他一首詩的誤解。
1935年,在四川境內,廖承志寫下了《戴枷行萬里》這首詩:
莫蹉跎,歲月多。
世事渾如此,何獨此風波。
纏索戴枷行萬里,天涯海角任銷磨。
休嘆友朋遮面過,黃花飄落不知所。
嗚呼,軀殼任它溝壑填,腐骨任它荒郊播。
宇宙寬,恒星移,
地球還有億萬年,百歲人生一瞬過。
笑,笑,笑,何須怒目不平叫?
心透神明腦自通,坦懷莞爾心光照;
繩套刀環(huán)不在手,百年自有人照料。
詩中“纏索戴枷行萬里”一句可能存在歧義。從字面上看,“纏索戴枷”就是被繩子捆著,戴著將頭、手固定在一起的枷。這在現(xiàn)實中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纏索戴枷”只是一種修辭手法,其含義是指作者系“犯人”,沒有人身自由,被押解著長征。然而,一些人可能以為這就是長征中的廖承志的真實寫照。不過,畢竟枷是中國古代的刑具,早已淘汰不用了,于是便根據現(xiàn)實加以改造。這樣,“纏索戴枷”就變成了戴手銬,“纏索戴枷行萬里”也就變成了戴著手銬長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