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蓮
[摘要]語法一直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抱怨學了沒有用,教師也抱怨難教。因此,有學者主張“淡化語法教學”,“改革語法教學”,議論紛紛,現(xiàn)探討淡化語法后的語法教學。
[關鍵詞]高中語法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220049
一、高中英語語法教學現(xiàn)狀
作為英語教學的傳統(tǒng)方法,語法規(guī)則教學法一直是高中課堂教學的主流模式?,F(xiàn)代教育工作者逐漸意識到傳統(tǒng)的語法教學法不足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紛紛嘗試運用一些新的模式,如口語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側(cè)重口語、聽力和交際能力的訓練。這些新的課堂措施在許多高中英語課堂得到了學生的熱烈響應,教學效果也很明顯。但是,也有課堂實踐證明,有不少學生感到不適應,也未表現(xiàn)出所預期的學習熱情。原因是學生從一開始學習英語時,便接受了語法規(guī)則教學。不論教師,還是學生自己,都將其視作教學的慣例。
二、重新認識語法教學的重要性
語法似乎很少有實際的用途。不像高中其他一些科目,它不為學生提供新的技能,但如今的廣東高考英語有直接考察英語語法的題目語法填空,因此高中的語法教學也并非就可以取消。
三、英語語法課堂教學原則的探討
一)交際性與實踐性原則
語法是死的,它有著嚴格的應用方式,可語言是活的,句子是生動的,怎樣把語法恰當?shù)貞迷诰渥永铮切枰ㄟ^大量的練習才能熟練掌握的。例如,在教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時,老師先通過傳聲筒的游戲來引導學生:老師通過學生A向B說一句話,并要求A引用原話講述給B聽,B則向別人轉(zhuǎn)述老師的話:
T: Ill try my best to help you.
A: The teacher said ,“Ill try my best to help you.”
B: The teacher said that she would try her best to help me.
通過以上老師與學生的對話,讓學生思考什么是直接引語,什么是間接引語,直接引語變間接引語需要考慮哪些方面的變化,應采用什么語序等特點,清晰之后并讓學生舉一反三練習,更好地運用語法。
二) 演繹與歸納相結合的原則
在傳統(tǒng)英語語法教學中,通常是先教語法規(guī)則,然后,通過反復舉例演練來掌握。而新型模式下的語法教學是就某個語法現(xiàn)象,先舉例讓學生來觀察,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所舉的幾個例子中有什么共同點,來引導學生試著自己歸納出所學的語法規(guī)則來。如在教由關系代詞引導的定語從句時,先呈現(xiàn)幾個句子:
1. The student who is answering the question is John.
2. This is the house which I built.
3. This is the only thing that we can do now.
通過讓學生翻譯并觀察每個句子的劃線部分,以及劃線部分之前的名詞來識別定語從句,讓學生自己觀察,然后歸納什么是定語從句,什么是先行詞、關系詞及關系詞的分類。讓學生自己在句子中識別歸納先行詞、關系詞以及關系詞在定語從句中充當?shù)某煞?,為后面更好的掌握定語從句打好基礎。
三)趣味性與通俗性的原則
在教學中,若只說抽象的語法規(guī)則枯燥且難懂,而用順口溜或口訣來學習英語則相當有趣味。在課堂上與學生編順口溜至少有三大好處:一是節(jié)省時間,不需死記硬背;二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概括能力;三是使學生覺得學習英語還是饒有趣味的。
例如,在教定語從句時,為了讓學生的興趣能夠集中,不死記硬背繁瑣的語法規(guī)則,我嘗試用歌謠的形式激活語法課堂,讓初學定語從句的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定語從句的知識并學會使用,歌謠編制如下:
定從分類有奧妙,限與非限看逗號;
定前必有先行詞,名代兩類最合適;
定從先行很緊密,代副兩詞拉關系;
關系代詞有六個,聽我逐一來說破;
Which表物人用who,人物都有that顧;
Which用在逗號后,意表前句你要know;
Who做主語很稱職,whom用到賓語里;
定從之中少定語,whose為你唱一曲;
Whose指人又指物,所屬關系要記住。
四、 結語
總的來說,高中語法教學從屬于運用英語能力的培養(yǎng),是為培養(yǎng)學生正確運用英語的能力服務的。要克服過分強調(diào)語法概念,根據(jù)高考英語題型的考察特點,側(cè)重語法知識在語境中的運用,處理好語法教學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陳穎.語境與翻譯[D].蘭州大學,2006.
[2]仇如慧.語境的層級性對翻譯的影響和作用[D].廣西大學,2003.
[3]付婷婷.建構主義視角下的高中英語語法教學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
責任編輯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