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明
從前上海點心大多是自做自銷,一家店、一個攤,一只餅、一塊糕、一碗面,就是制作人的品牌和信譽,所謂憑良心做買賣,不欺客,不作假。那年頭,沒有地溝油,師傅教徒弟,老子帶兒子,有些百年老店傳承了幾代人,一座老屋,前店后作坊,用料精選、食材新鮮、工藝講究,做出自家特色,創(chuàng)出滬上老味道。這就是海派點心的傳統(tǒng)和用功之處,用一句蘇州話講:“味道好吃得勿得了!”
清康熙年間,十六鋪、老閘橋、虹鎮(zhèn)老街、徐家匯等地點心店、攤麇集,出售糕團、蓋澆面、饅頭、餛飩等充饑食品。滬人喜歡吃面條、餛飩、湯圓,湯湯水水,吃得你回味無窮,連打飽嗝。糕團、饅頭方方圓圓,方便攜帶,可以邊走邊吃,深受大眾喜愛。晚清,上??h城一帶小街有點心店百余個,甜甜咸咸的各式點心制作精美可口。1917年大世界游樂場建成,云南南路、東新橋一帶小吃攤聚集,花色點心不斷添新。上世紀30年代,上海點心行業(yè)形成糕團、面團、油餅饅、粥店、西點5個自然行業(yè)。上世紀40年代中期,沙市路、曹家渡、長壽路、順昌路、太平橋、石門路、八仙橋等匯聚成市,吃客蜂擁,每天早晨買小菜的煮婦、拉黃包車的,以及附近居民都坐在點心攤的長板凳上手拿大餅油條,低頭喝著熱氣騰騰、香味濃郁的豆?jié){……據(jù)統(tǒng)計,1949年5月,上海市區(qū)有超過1.1萬個點心店攤。
滬上名印家陳巨來先生也是上海老飯店美食的鐵桿粉絲,他說:“解放前刻印賺到錢常常請些書畫刻印朋友去小聚,那里的扣三絲、八寶辣醬、蝦子、紅燒 魚、竹筍腌篤鮮、青魚肚檔、八寶鴨、雞骨醬最好吃。吃八寶辣醬時一定要盛碗熱騰騰的白米飯,醬色濃郁、醬香撲鼻,醬味鮮里帶甜,甜中有咸,辣里帶鮮,里面的蝦仁、雞時件、開洋、筍丁、豬肉、豬腰、雞肉、豬肚等不同的食材,給人有軟、硬、糯、脆等感覺,吃時有嚼頭。
舊時,我祖父是昆山楊家舊書店老板,從昆山來上海,喜歡到上海老城隍廟淘淘古玩舊書畫,常常到九曲橋邊的“樂圃閬茶樓”歇歇腳、喝喝茶、聊聊天、看看景。他說:“肚子餓了樓下有賣生煎饅頭、蟹殼黃、雞蛋餅等小點心,這爿茶樓名氣不比湖心亭小?!鄙鲜兰o50年代末“樂圃閬茶樓”歇業(yè)。1979年,此地舊樓同“松運點心店”改建成酒家,詩云:“春水綠波詩意濃,回廊朱閣景情媚”,這臨池之店取名為“綠波廊”,店招是孫中山秘書田桓先生寫的。我的朋友——上海企業(yè)家黃建華先生也喜歡去綠波廊嘗嘗海派老味道,水晶蝦仁、松鼠鱖魚、蟹粉菜心、鍋燒河鰻、卷筒蝦蟹、草頭圈子、雞油豆瓣、蝦子大烏參等,都是他的最愛。還有始于明代的船點,如眉毛酥、香菇菜包、火腿蘿卜絲酥餅、金腿小粽、棗泥酥等精致點心。
著名篆刻家葉露淵先生最喜歡吃杏花樓的西施蝦仁,每個蝦仁都用蘇州太湖里的活河蝦與鮮菇、雞蛋清、火腿末加調(diào)料炒,色白如玉、晶瑩亮眼,吃口滑爽、鮮嫩。杏花樓還擅制蛇肉菜點,有祛濕明目之良效,如金雞燉全蛇、云腿百花蛇、腰果炒蛇丁、鮮蛇肉燒麥、鮮蛇肉蒸餃、小碗蛇羹(配小盅蛇膽酒)等。民國時上海市長、粵人吳鐵城請客都在杏花樓,李宗仁、孫科、黃金榮、杜月笙也是他請來的。解放后,上海市長陳毅、汪道涵也來過這里就餐。
老上海月份牌名畫家、蘇州人謝之光先生家住山海關(guān)路,離綠楊邨不遠,他最喜歡去那品嘗川揚菜,經(jīng)常邀請書畫朋友去小聚。他最愛吃那里的獅子頭、魚頭、糟煨雙掌,也曾帶他的學(xué)生陸康、陸大同去嘗嘗那里的菜點,時間久了他同店里的人都很熟,坐下不用開口,經(jīng)理幫他配菜。有一次吃得開心,竟幫綠楊邨揮筆畫了一幅尺寸非常大的山水畫,掛在店堂里,氣派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