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萍
對于課堂教學來說,提問是最主要的交流方式。教師提問得當,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能增進師生交流,有效提供反饋信息等。對于教師來說,課堂提問也是教學技巧的一種,要提高提問的藝術性,最終還需要在問題設計以及發(fā)問方式上講究合理性,追求藝術性。
一、有的放矢,提問力求精練
1.突出重點
提問需要結合教材,圍繞重點,要有的放矢,而不滿天開花。通俗地說,也就是要在關鍵地方發(fā)問。比如針對《詹天佑》這一篇課文,就可以圍繞課文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中的關鍵詞語“杰出”“愛國”進行提問,這樣,學生就能圍繞重點問題進行思考,教師在具體環(huán)節(jié)中也可以以教學重點為線,串聯起整個教學流程,從而真正讓課堂提問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2.把握難度
對于問題,教師需要把握難易程度,如果過于簡單,則會讓學生感到無趣;如果難度太大,又會讓學生感到高深莫測。因而只有難易適中的問題才能最大可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學生的思維才有可能得到激發(fā)。比如在學習《最后的姿勢》這一課時,如果教師僅僅提問:“譚老師是如何的偉大?”這樣必然會讓學生茫然不知所措。如果過于簡單,比如在《錢學森》這一課中,提問:“他是哪個國家的人?被稱為什么?”這樣的問題學生根本就不需要思考。因而教師在提問時,一定要對問題的難易程度進行把握。
3.激活思維
不容否認,課堂提問當前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偏重記憶,另一個就是問題沒有啟發(fā)性,學生的思維只能跟著教師走。其實,問題設計最根本的目的不是讓學生進行記憶,而是引導學生進行一定的思維訓練。比如《霧凇》這一課,如果僅僅問學生:“霧凇是怎么形成的?”那么學生只要照本宣科就行了,但是如果教師把問題適當轉換一下,即:“霧凇在形成過程中具體有三種狀態(tài),分別是什么?”這樣學生就必須對問題進行思考,必須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才能回答,而不是簡單地照本宣科。
二、靠船下篙,提問力求合理
1.把握發(fā)問時機
教師提問需要注意課堂教學節(jié)奏,如果教師一味提問,學生的思維只會盲目跟進,表面上看來課堂氣氛活躍,但是學生的思考仍然停留在淺層次,沒有深入,最后成了被牽著鼻子的“?!?。而要讓發(fā)問有針對性,最根本的不是提問數量,而是提問質量與時機??鬃釉浾f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睆倪@里可知,最根本的還需要讓學生的思維有了“憤”“悱”的狀態(tài),教師才能進行“啟”和“發(fā)”。當然,教師發(fā)問還需要面向全體學生,需要讓全班學生都能有所思考,避免提問針對精英學生,其余學生不注意聽,從而失去思考機會。其中特別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教師不能突發(fā)提問,尤其是在學生毫無思想準備的時候進行發(fā)問,導致他們緊張,結果達不到好的效果。
2.明確發(fā)問對象
孔子在教育學生時,曾有過因材施教的論斷,具體為:“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而今,班級學生多了,雖然學習內容一樣,但是他們的接受能力卻不一樣。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讓所有學生并起走,而是追求讓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得到發(fā)展。很多時候,教師所提的問題,對于優(yōu)等生來說,他們能夠積極思考,回答輕松自然;而對于中等生來說,也許需要思考很長一段時間;對于待進生來說,很多時候無異于“天書”。針對班級中的不同學生,提問的內容、方式也應該不同。教師需要考慮的學生的接受能力,要盡可能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避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鼓勵他們大膽提問,可能讓所有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
3.注意發(fā)問方式
教師需要正確把握提問方式,針對不同情采用不同方式的提問。對于小學生來說,主要以下幾種:①針對“是什么”進行判斷提問;針對“怎么樣”進行描述提問;③針對“為什么進行分析提問;④針對“有什么異同”進行比提問;⑤針對“可能會怎么樣”進行想象提問前面兩個問題較為簡單,而后三個問題對于學來說,要求則相對高一點。教師在提問時需要合運用不同方式,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加,對后三種提問的比重也需要逐步增加。這樣可以盡能地激發(fā)學生興趣,促進學生進行深度思考。
總而言之,提問的技巧是否具有藝術性,往是一個教師教書風格是否成熟的最佳體現。想讓課堂真正成為藝術的課堂,最起碼要讓提成為藝術,而這需要教師扎實練就教學基本功不斷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從而最大范圍內激課堂活力,啟迪學生思維,在問題設計上做到精確在提問方式上做到合理,在提問反饋上做到客公正,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效率,真正提高課堂學水平。
作者簡介:江蘇省泰州市高港實驗小學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