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嵐
摘 要: 伴隨課程改革,多元文化漸漸被人們所關注及討論。多元文化即包容整合各種文化,各國家民族間應相互理解與尊重,正視其之間的差異性等。本文主要圍繞多元文化展開,結合我國內地語文教材具體版本蘇教版的各年級教材分析多元文化的主要分類和性質及其具體的表現(xiàn)。要更好地了解多元文化,認識其滲透的利與弊,從而更好地掌握它、應用它貢獻教育。
關鍵詞: 多元文化 我國內地教材 蘇教版 小學語文
一、研究背景與目的
早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就發(fā)起了一個關于消除對少數(shù)民族在教育、公共場所、就業(yè)、住房、經濟等方面存在偏見的運動,運動的成果就是“多元文化教育”概念的產生[1],后來多元文化概念及思想由西方國家傳入我國,再逐步被中國特色化,各文化間表現(xiàn)出它們的多樣性和獨特性,因此當多個文化融入到一個國家中成為一個共同體,文化間就必不可避免產生差異性和沖突,這時就需要文化群體間相互融合,人們相互包容、理解及認同。當今中國乃至世界的發(fā)展都以“和平”為主題,多元文化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多元文化思想化是必然趨勢。多元文化的融入,充分體現(xiàn)文化的平等性、交往性、差異性和內聚性。經過一段磨合期,我國基礎教育進行了課程改革,課程文化從單一逐步走向多元。本文研究教材中多元文化的滲透(以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具體分析各文化分類所占比重,根據數(shù)據比重權衡利與弊,對教材的分析和編寫有積極意義。
二、多元文化的分類
多元文化可以在多個領域中比如年齡、性別、宗教、社會階級、民族、種族、語言、國籍進行分類,可分為:民族文化、階層文化、地域文化、性別文化、年齡文化、群體文化等[2]。為了方便以下結合具體例子進行分析,本文主要從地域、社會和年齡這三個方面入手研究,多元文化就地域方面可就廣義狹義地分為外來文化和國家文化,民族文化,農村與城市文化;社會文化主要是指階級、階層文化,主要分為精英階層和普通大眾階層文化[3];年齡文化主要分為成人文化和同輩文化[3],本文主要從這三方面對多元文化進行分類,以此為角度對教材進行分析。
三、在蘇教版中所占比例及具體例子
1.蘇教版各種文化的分布
本文選取蘇教版小學一至六年級共12本教材進行分析,明顯以地域(國內外、民族、城鄉(xiāng))為主題的歸為地域文化,反之為非地域文化;各冊蘇教版教材中明顯以人物(偉人、名人、普通群眾等各階層勞動人民)為主題,一般情況均歸為階層文化,反之不屬于階層文化;各年級蘇教版教材中明確以兒童生活為主題屬于同輩文化即年齡文化,明確描述成人生活,同樣歸為年齡文化??偨Y三方面文化在蘇教版一到六年級十二冊各年級教材中所占比例和篇數(shù),地域文化約占29%(82篇),社會文化約占31%(88篇),年齡文化約占35%(99篇),以此分析理解各文化滲透狀況。
(1)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地域文化分析
本文把各冊教材中明顯描述祖國或是表達愛國情懷,歌頌祖國大好山河的,如六年級下冊(第十二冊)中的《我們愛你啊,中國》、二年級上冊中《2008,北京!》、三年級下冊《長城與運河》等歸為國家文化一類;把六年級上冊教材中《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五年級上冊的《伊索寓言》等有明顯外國元素和風格非本國文化的歸為外來文化,把明確描述少數(shù)民族風俗習慣文化的課文,如六年級上冊中的《草原》、二年級下冊中《歡樂的潑水節(jié)》等文章歸為民族文化;把清晰描繪城市風光,人們生活習慣的文章如三年級上冊的《“東方之珠”》、一年級上冊的《東方明珠》等課文歸為城市文化;把明確描述鄉(xiāng)村生活,有鄉(xiāng)土氣息的課文如二年級上冊《鄉(xiāng)下孩子》、《水鄉(xiāng)歌》等歸為農村文化,通過對各年級教材中地域文化具體分類進行關于地域文化的深入分析發(fā)現(xiàn),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12冊284篇課文中,地域文化中的國家文化占了16%(40篇),外來文化9%(26篇),民族文化有6篇,所占比例為2%,城市文化1%(1篇),農村文化2%(7篇)。由此可見,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民族文化、農村文化和城市文化滲透較少,特別是中國多元文化滲透日益普及的今天,民族文化在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多元文化的滲透,重點在于民族文化的滲透,教材編寫者在編寫教材時尤其應注重民族文化的滲透,為了改變民族歧視,適應中國現(xiàn)有國情發(fā)展,培養(yǎng)民族間相互理解包容平等相處的意識。在農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滲透上有所欠缺,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的滲透有助于無論來自農村還是城市的受教育者認識彼此的生活,并理解和認知。
(2)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社會文化分析
本文把明確描述各階層人民生活狀態(tài),歌頌贊揚某階層人民事跡及品德之類的歸為社會文化,其中以領導人、名人等為主人公的課文歸為精英文化,如四年級下冊中的《愛因斯坦與小女孩》、《宋慶齡的故居》,六年級上冊的《鄭成功》、《輪椅上的霍金》、《錢學森》、《詹天佑》,一年級下冊的《司馬光》,二年級上冊的《朱德的扁擔》、《孔繁森》、《梅蘭芳學藝》,等等,這些均歸屬與社會文化中的精英文化;把明確以勞動人民階層作為主人公描述的課文歸類為大眾文化,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中《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黃河的主人》,六年級上冊的《最后的姿勢》、《船長》,五年級上冊中的《艾滋病小斗士》、《師恩難忘》,五年級下冊的《愛如茉莉》,等等。通過歸類與統(tǒng)計,蘇教版一到十二冊教材中明確關于社會文化即階層文化(大眾和精英文化)共88篇,所占比例約為31%,其中精英文化共54篇,占總篇數(shù)284篇的19%,大眾文化34篇,約占總篇數(shù)的12%。由此可見,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國家文化和外來文化所占比例較均衡,編寫者既注重偉大人物的品德宣傳,又注重平凡群眾的人物故事描述,以此傳頌某些精神或道理鼓舞和教育讀者。但在民族文化、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的滲透上還有所欠缺,占各冊書籍中幾乎平均為1到2篇課文,特別是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
(3)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年齡文化分析
本文把明顯講述不同年齡階段所追求的精神事物,比如友情、愛情、親情或是某種品質等的課文歸為年齡文化,不同年齡層主要分成人與小孩,由此把以同屬與小學受教育者階段的同齡人為主人公及小學生階段所特有的生活或是思想為主線的課文歸類為同齡文化,以孩子即同輩人的角度,帶著情感看待問題,如一年級下冊中《他得的紅圈圈最多》、《鮮花和星星》,三年級上冊中的《讓我們蕩起雙槳》、《學會查“無字字典”》,四年級下冊中《走,我們植樹去》、《蘋果里的五角星》、《古詩兩首(池上、小兒垂釣)》,六年級上冊的《一個男孩子必讀的書》、五年級上冊的《少年王冕》、《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等這些均歸屬與同齡文化;把以成人階段所追求的愛情或是反映某種高尚品質的課文,如六年級上冊中的《愛之鏈》、《牛郎織女》,五年級上冊的《嫦娥奔月》,六年級下冊的《三打白骨精》、《古詩兩首(石灰吟、墨梅)》等均屬于成人文化。一到六年級十二冊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年齡文化(成人文化和同輩文化)經統(tǒng)計共有99篇,約占總篇數(shù)的35%,其中成人文化有37篇,約占13%,同輩文化數(shù)量高達61篇,約占總篇數(shù)(284篇)的21%。從比例來看,編寫者較注重同輩文化的滲透,同輩間精神思想的熏陶和傳遞,在成人文化滲透上與同輩文化相比較少,幫助孩子了解感知成人生活,使其對成人世界不陌生??傊P者認為,蘇教版的年齡文化比例適當,符合小學生發(fā)展需求。
2.總結
由上述對蘇教版一到六年級十二冊語文教材進行分析可見,該版本的地域文化、年齡文化和社會文化三類文化所占比例較為均衡,但在其下各自的文化分類比例分布明顯不均,就地域文化而言其下的國家文化比例與地域文化下其他分支的文化分類(外來文化、民族文化、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比例相比較大,筆者認為外來文化的比例適當,但應增加民族文化、農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比例,階層文化中精英文化的比例相對大眾文化比例高,應適當增加勞動人民階層即大眾文化的比例,年齡文化中的成人文化滲透雖較少,但筆者認為蘇教版在年齡文化上的比例安排適當。
四、利與弊
目前我國內地主要語文教材都有較普遍地滲透一些文化,這些表明教材的編寫和文章選取已經開始重視多元文化的滲透,分析了我國內地國標蘇教版這個版本的教材,其中以愛國為主題的地域文化即國家文化和階層文化中的精英文化所占比例較大,這樣能促進學生多元化發(fā)展,從小形成愛國、團結同學,熱愛集體,強化民主意識,尊重他人,能與自然和諧相處等各方面的好品德;能很好地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思考問題能夠從多元角度出發(fā),在促進個體發(fā)展的同時還可以不斷向實現(xiàn)教育公平靠攏。
但蘇教版教材中存在某種文化比例不均衡的現(xiàn)象,比如地域文化中的民族文化,城市文化,農村文化和社會文化中的大眾文化相對所占比例較小。這樣不僅容易狹隘并限定了孩子們的思維,思想單一死板,無創(chuàng)新意識,而且使他們缺乏民族文化的熏陶,不利于民族間的團結和溝通交流,民族間不能相互理解,意識上不平等,國家發(fā)展得不到真正的公平與團結,缺乏城市文化、地區(qū)文化,孩子們形成不正確的意識,產生偏見甚至歧視,最終導致城鄉(xiāng)間差距越來越大,不利于各民族團結友愛,共同發(fā)展。
五、結語
我國內地教材的編寫與文章選取必須緊跟教育課程改革的步伐,符合時代發(fā)展的趨勢,因此應不斷關注學生發(fā)展,及時更新教材,揚長避短,增加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滲透比例,朝著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增強共性的目標發(fā)展,應符合當今中國發(fā)展主題,各民族間相互團結友愛,互相理解,彼此認知認同對方的文化,互相包容,講和平、促發(fā)展,真正做到教育、發(fā)展兩手抓。
參考文獻:
[1]王鑒.論中華民族多元文化教育[J].青海民族研究(社會科學版),2002,13(2).
[2]陳怡.人教版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多元文化類型的比較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教育探索,2010(7).
[3]陳月茹.中小學教科書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13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