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崗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常有這樣的困惑:不僅講了,而且講了多遍,可是學生的解題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聽見學生這樣埋怨:鞏固題做了千萬遍,數學成績卻遲遲得不到提高。如何改進教學策略,達到“減負增效”之目的,這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誠然,出現(xiàn)上述情況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題教學值得我們反思。
一、問題啟發(fā),難題化解
古人云:“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盡管課前對教案做了精心的設計,但是仍會存在一些課前沒有考慮到的因素,課堂教學中仍會有突發(fā)事件產生。這時如果我們覺得學生未按自己設計的思路走,強行打斷,處理不當,急于推出自己的思路,就會造成學生思維能力得不到發(fā)展,又因心中的疑問沒有解決,影響下面的學習,使學生的學習熱情降低,學生沒有主見,更談不上創(chuàng)新,失去個性,只會被動接受。如:我曾經上過一節(jié)與三角形中位線的應用有關的課,這是一堂練習課,本堂課以下面一道證明題(課本中的一道習題)為例。證明:順次連接四邊形各邊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一上課,我既不對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進行復習,又不回顧特殊四邊形的有關判斷,而是單刀直入地寫出上面的命題,我想學生該不會覺得太難吧。誰知這只是我的一廂情愿,幾分鐘后,我發(fā)現(xiàn)情況不妙,學生愁眉未展,這時我才意識到這道題對學生來說不簡單。該怎么辦呢?教案上可沒有備這種情況啊,怎么辦呢?為了解決學生無從下手的情況,當時我試圖提出幾個問題:
(1)要證明一個命題應有那些步驟?
(2)平行四邊形有哪些判定方法?
(3)題目中已知線段中點,會讓你想到哪些方面的知識嗎?
(4)從這道題的條件看,你覺得判定平行四邊形從邊、角還是對角線考慮更合適?
經過一番引導,分解了問題的難度,很快就有學生解答出來,我想大家要完成這道題只是舉手之勞。
二、例題變式,活用教材
接著我按照教案的設計進行變式訓練,學生動手實踐、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實到位。在探索特殊四邊形的中點四邊形特征時,我對特殊四邊形進行分類變式。
變式一:四邊形分成了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六種情況,進行變式;
變式二:順次連接怎樣的四邊形各邊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菱形、矩形、正方形?
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進行,要求畫出圖形、作出判斷、給出證明。為了小組的利益,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小組同學一起畫圖、思考……最后由小組匯報探索的結果,大部分小組都能得出正確的結果,老師只需作適當的補充和完善。
兩組變式訓練都是由學生互相討論、共同探究結論的。變式一的設計目的在于以習題為前提進行變式,借一題變多題熟練對三角形中位線的應用;變式二是通過變式一進行探索、總結規(guī)律。我設計這堂再平常不過的練習課的初衷是嘗試活用教材、把常規(guī)題改為開放題,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廣闊的探索空間,由于當時感覺課堂氣氛還不錯,我也就不太在意。過了一段時間,終于有機會檢查這節(jié)課的效果時,我才愰然大悟:原來,當時的氣氛是在個別尖子生的帶動下而隨聲附和的結果。真正能從這節(jié)課中受益的只是極少數學生,真是太失敗了。我很想知道這節(jié)課存在的問題在哪里。
三、電腦輔助,形象直觀
帶著問題,我的腦中反復重現(xiàn)這節(jié)課當時的情景,經過細心分析,我終于找到這堂課的不足之處:首先開頭太難,有想置學生于死地之勢。雖說發(fā)現(xiàn)學生不能順利完成時,我以步步設問來做補救,但這時候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已受打擊,他們只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非常被動。我想如果當時先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問題,為這道題做好鋪墊,由淺入深,讓更多的同學有能力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效果應該會更好。其次在變式訓練時,未能真正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沒有機會讓學生更仔細地觀察圖形的變化而產生的結果。我想如果當時利用電腦演示,順次連接形狀、大小不斷變化的四邊形各邊中點,提出兩個問題:
(1)所得的四邊形是怎樣的特殊四邊形?
(2)這些四邊形隨著什么變化而變化?
這動起來的圖形更能刺激學生通過觀察尋找到答案,不但節(jié)約了時間,還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發(fā)揮觀察力、想象力的機會,我想這樣效果會更好。
在這段課后反思,讓我感到只把教案寫得詳細,然后拿著教案去上課,布置作業(yè),改完作業(yè)就是完成教學任務的想法實在是太幼稚了。課后對所得、所失、不足,只有常思才能不斷更新自我,才能使新課標的要求不只是一句空話。我相信教學反思應該讓每個人都能從中學到一些有益的東西。
總之,作為教師,一節(jié)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后,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jié)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否合理,講授內容是否清晰,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合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進;把這些想清楚,作一總結,為今后的教學提供可貴的借鑒。這樣就會實現(xiàn)教學相長,打造出高效課堂。大浪淘沙,回顧反思使我不再一味重復昨天的故事,而在今天的“減負增效”嘗試中不斷變化、改進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