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錄
摘 要: 運用詩學理論的相應(yīng)原理解讀散文,無疑能使我們深入領(lǐng)會文本的審美意義,達成對文本的整體審美觀照,是散文鑒賞的重要視角。用中國傳統(tǒng)詩論中的“境”這一審美范疇對《荷塘月色》予以解讀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荷塘月色》抒情藝術(shù)的成功,就在于作者精妙地創(chuàng)造出了美之物境、樂之事境、真之情景與渾然之意境,達成了美、愉悅、自由,亦即造境、達意、游心的內(nèi)在統(tǒng)一。
關(guān)鍵詞: 散文鑒賞 詩學解讀 造境 達意 游心
散文是用“富于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和趣味性的表達”,“詩性地表現(xiàn)人的個性生存狀態(tài)和人類的文明程度”[1],詩性特質(zhì)是散文最重要的特質(zhì)之一。運用詩學理論的相應(yīng)原理解讀散文,是散文鑒賞的重要視角,是對詩學理論運用的向外拓展。比如,像《荷塘月色》這樣一篇經(jīng)典抒情散文,拈出中國傳統(tǒng)詩論中“境”這一審美范疇予以解讀就是十分恰切的。在中國文學作品中,“境”蘊涵在具有情景交融特點的抒情文學作品中?!霸~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國維《人間詞話》)。詩詞如此,散文亦如此。因此,寫景抒情的散文要善于造“境”?!逗商猎律肥闱樗囆g(shù)的成功,就在于作者精妙地創(chuàng)造出了美之物境、樂之事境、真之情景與渾然之意境。
一、美之物境
唐代詩人王昌齡在他的《詩格》中對物境這樣表述:“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云峰之境,極麗極秀者,神之于心,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蔽锞碃I造的成功,就是用心刻意描畫出“泉石云峰”自然景觀“極麗極秀”的自然特點,達到“形似”的境地。寫景抒情之作,首先寫景要成功?!逗商猎律分?,作者用最重的筆墨寫景,運用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精彩描寫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月光下的荷塘、葉美、花香一派清雅的神韻。荷塘上的月色,如靜靜瀉著的流水,如浮動的薄薄清霧,如純白的牛乳,又如籠著輕紗的夢。月光下,堆柳如煙,朦朧淡遠。文中寫景,有動有靜,虛實相映,潤色取美,自然妙會,可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歐陽修《六一詩話》)。品讀此文,讀者首先領(lǐng)略到的是文中營造的物境之美。
二、樂之事境
所謂事境,就是人生的種種經(jīng)歷和生活圖景。接著寫景,作者展開聯(lián)想,回憶起南朝皇帝蕭繹《采蓮賦》中描寫的往事情景:“那是個熱鬧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jié)?!毕娜蘸砷_,碧水蕩漾,少女們“蕩著小船,唱著艷歌”而去。她們“蕩舟心許,首徐回,兼?zhèn)饔鸨瓲柶淅w腰束素,遷延顧步……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采蓮的人多,不用說,觀看采蓮的人更多。這般嬉游熱鬧的歡娛光景著實令人神往。接著又引用《西洲曲》里描寫采蓮情景的句子,進一步抒寫對這種歡娛之境的神往之情。這里,作者以人寫我,借寫他人的經(jīng)歷在主觀上仿佛身臨其境,有過同樣的經(jīng)歷,借寫他人的歡愉快樂從而使自己在內(nèi)心生發(fā)這種歡愉快樂。
三、真之情境
什么是情境?王昌齡在《詩格》中說:“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于意而處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蓖鯂S在《人間詞話》里講道:“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鼻榫持冈谖膶W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由人生的種種經(jīng)歷引發(fā)的喜怒哀樂的情感世界。文學作品情感的表達貴在一個“真”字,感情之真,是抒情散文最基本的特征。這種真摯的情感世界是抒情散文最能打動讀者的地方。因為作者對于生活、對于人生、對于社會、對于自然總會有所感悟的,這種感受是從作者內(nèi)心流淌出來的。
讀《荷塘月色》,我們分明感受到一股苦悶煩憂的情感貫穿作品始終:“這幾天心里頗不平靜,”“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都沒有”,“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边@些文字傳達著作者艱難的人生處境帶給他的心理感受。朱自清先生寫《荷塘月色》之時,正陷入人生負擔過重的生存境況。一是家庭的貧困,當時他有六個兒女,一大家人口都指望他養(yǎng)活。二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糾葛,父子、(繼)母子、婆媳等家庭成員間常發(fā)生齟齬和矛盾,為應(yīng)付這些矛盾,他在事業(yè)和感情上付出了巨大損失。三是社會的壓力,三十年代,“舊時代正在崩壞,新局面尚未到來”的社會變革給他帶來了選擇的彷徨和深刻而復(fù)雜的精神壓力。這些因素造成他內(nèi)心的苦悶[2]。朱自清先生作為一個孤傲(寧可餓死也不食美國人的救濟糧)而內(nèi)斂的知識分子,現(xiàn)實處境帶來的內(nèi)心苦悶不愿輕易訴之于他人而藏之于心底,這就給他帶來內(nèi)心的孤獨。這些苦悶和孤獨表現(xiàn)在作品中,便是“心里的頗不寧靜”。這是對他自己當時心理狀態(tài)的真實揭示,這種揭示便構(gòu)成文章的情境。
四、抒情意境的自然生成
人生苦悶總需要消解,孤獨總需要有對象予以傾訴。移情于自然,是中國知識分子擺脫現(xiàn)實人生苦悶、在自然宇宙中獲得心靈安慰的一種典型的生命存在方式。主觀情意與客觀景象的融會便構(gòu)成作品的意境?!逗商猎律分?,作者為擺脫和消解現(xiàn)實境況帶給他的苦悶和孤獨,便營造出美之物境和樂之事境,從中寄托和享受“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的淡淡的喜悅”。
文章第三段便是集中直抒這“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的淡淡的喜悅”的文字: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以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著重號為論文作者所加)
這段文字里作者表白了內(nèi)心的矛盾:“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边@種心境追求的矛盾,在“蒼茫的月底下”達成了統(tǒng)一,即“覺是個自由的人”——“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這是一種多么令人神往的超然境地。這種對“自由”的渴望,通過下文描繪的優(yōu)美物境和悅樂事境形象含蓄地表現(xiàn)出來。清雅的荷花,朦朧的月色,如煙的堆柳,空幽寧靜的物境,傳達的是作者“愛冷靜,愛獨處”的心境,這時“我”便擁有了“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江南采蓮的舊俗,熱鬧、歡愉,傳達的是作者“愛熱鬧,愛群居”的心境,追溯遙遠時代的豐富聯(lián)想,表明了“我”“什么都可以想”的自由。在這群居與獨處、熱鬧與冷靜、想與不想任由自己選擇之時,“我”便“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由此,作者心中自然生發(fā)出一種“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的淡淡的喜悅”之情,當寄托這“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的淡淡的喜悅”于荷塘月色之美景與熱鬧歡愉之古事之時,文章渾然一體的抒情意境便自然生成了。
五、游心于境
“畫家詩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獨辟的靈境,創(chuàng)造的意象”[3]。我們再加深入分析可以看出,朱自清先生創(chuàng)造美之物境和樂之事境,不只是借以抒情,以解脫現(xiàn)實人生苦悶的需要,其用意更在于欲于其中寄托自己暫時的“想”的自由。這種“想”的自由,就是“游心”。
《莊子》首篇《逍遙游》明釋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的無所待的逍遙游境界。這種與天地萬物獨往來的人生自由境界,傳承而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和靈魂安頓,成為一種文化品格。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李白“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柳宗元于永州山水間“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蘇軾“挾飛仙一遨游,抱明月而長終”,他們托懷自然,游心天地,物我相融,物我兩忘,在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之境中實現(xiàn)對現(xiàn)實人生特別是苦悶和困厄的超越,精神和靈魂獲得了無限和自由?!八囆g(shù)是從有限世界的黑暗與不可解中的解放”(列夫·托爾斯泰)[4]。而且,藝術(shù)家“心境愈自由,便愈能得到美的感受”(海德格爾)[5],他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意境就愈美。因而,美、愉悅、自由,亦即造境、達意、游心,便內(nèi)在地統(tǒng)一于藝術(shù)。《荷塘月色》無疑是一個典范。
散文的詩性“從本質(zhì)上說是一種整體性和綜合美”[6],運用“境”這一詩學審美范疇對《荷塘月色》進行解讀,無疑使我們深入領(lǐng)會文本的審美意義,達成對文本的整體審美觀照,而不像學校課堂上流行的那樣瑣碎乏味地肢解分析。
參考文獻:
[1][6]陳劍暉.中國散文理論存在的問題及其跨越[J].新華文摘,2005(9):88.
[2]張福霞.孤獨知為何生——關(guān)于《荷塘月色》主題“再思考”的思考.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7.
[3]宗白華.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38.
[4[5]徐復(fù)觀.中國藝術(shù)精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