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忱 楊玉晨 王暢
摘 要: 翻譯的步驟包括原文理解、表達和校核。本文根據中文課程描述的語篇分析探討其英譯的過程,在語篇分析中,通過對中文課程描述的句法和詞法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其特點,并根據這些特點有針對性地探討課程描述英譯的步驟。本文的目的在于強調文體模式對翻譯的影響,即通過關注原文理解和翻譯步驟的嚴格實施進行翻譯,而不僅僅局限于探究翻譯技巧。
關鍵詞: 中文課程描述 漢譯英 語篇分析 翻譯步驟
1.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作為經濟大國,一直不斷地吸引外國留學生來華學習。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制定的《留學中國計劃》指出,我國將通過開設新課程、增加外語授課、增設獎學金等,努力使2020年在華留學人員達到50萬。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中國屆時將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國家。由此,如何把中文的課程介紹翻譯成英語,就成了近年來一個新的關注點。筆者采取的例子均來自東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和商學院部分國際交流課程的介紹,在翻譯過程中發(fā)現(xiàn),要翻譯得更準確和地道,除了關注翻譯技巧之外,還要保證對原文的理解,以及翻譯步驟的實施。筆者將從中文課程描述的文本分析和翻譯步驟兩個方面討論這一特殊體裁的翻譯,以便更好地服務讀者。
2.中文課程描述文本分析
原文語篇分析著重關注原文自身的句法、語義和文體特征。這種研究通常和翻譯的交際情境分析相關,即讀者身份和翻譯的目的等[1]。
2.1句法特點
為了避免誤譯,譯員需要清楚中文課程描述的文本結構,這是基于對原文句法特點的理解。筆者查找閱讀了國內幾所知名院校的近百篇課程描述,發(fā)現(xiàn)中文課程描述較之英文課程描述短很多,呈現(xiàn)結構松散、主語運用靈活、長句多等特點。
例1:本課程為英語本科生的專業(yè)必修課,其目的是為尚未走上教師崗位的學生提供初上講臺前需要掌握的外語教育基本理論及教學專業(yè)技能(1)。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加深對語言和語言學習過程本質的認識,依據對教學環(huán)境和學習者個性差異的了解,恰當選擇教學方法與策略,獲得設計和評價教學活動,使用和改變教材,以及進行課堂管理的能力(2)。
例1是課程英語實踐教學法的描述,由兩句話構成。在句(2)中,前半句主語是“學生”,但后半句“恰當選擇教學方法與策略”的邏輯主語則是“教師”或者“該課程”。那么對于類似句子,需要譯者準確分析句子結構、理清邏輯、找準主語。
2.2詞法特點
2.2.1功能轉換
漢語與屈折語英語和黏著語日語不同,在詞與詞和句與句之間有著很復雜的關系。最顯著的特點是同一個詞可以“扮演”不同的句子成分,這就要求譯員具有較好的雙語把控能力。
例2:系統(tǒng)講授高級財務會計所涉及的重大理論和實務問題,跟蹤高級財務會計的前沿領域和發(fā)展動態(tài)。
畫線詞語“系統(tǒng)”在中文中最初是一個名詞,但在例句中作副詞,所以英譯時要把它翻譯成副詞“systematically”(系統(tǒng)地),修飾動詞“講授”。
例3:豐富學生在高級財務會計方面的理論修養(yǎng),提高他們的專業(yè)判斷能力和解決重大疑難問題的能力。
畫線詞語“豐富”本是形容詞,但在本句中作謂語,所以英譯為“enrich”(豐富),而不是”rich”(豐富的)。
2.2.2專業(yè)術語
由于課程描述是針對特定專業(yè)人群的文體,因此其中的專業(yè)術語出現(xiàn)頻率很高。例如:“內部控制理論與實務”(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Internal Control)、“中級微觀經濟學”(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古典線性回歸模型”(Classical Linear Regression Model)和“經濟轉軌”(Economic Transition)等。
并非每個中文專業(yè)術語都有與其完全相對應的英文翻譯,為了譯文地道,此時譯者應當查詢國外權威的課程簡介,確定是否有與此相近的課程名稱。例如:“市場營銷管理”應譯為“Marketing Management”,而不是“Marketing and Selling Management”。
2.3文體特征
近年來,國內從文體模式和語篇分析角度專注翻譯過程的研究逐漸增多。語篇模式作為所有語篇元素的集合,既是語篇宏觀結構的反應,又是迎合語言交際過程的一種“語言共識”。因此,在產生語篇時,語篇制造者會根據其特定的交際目的,選擇建立相應的語篇模式,從而為有效交際奠定基礎[2]。
中文課程描述屬于“整體到細節(jié)”的語篇模式,結構主要包括:課程階段、課程介紹、課程意義、課程應用等。一般情況下,課程程度、詳細介紹在中文課程描述中是不可缺少的,其余部分為非必要內容[3]。
例4:(會計職業(yè)道德)主要從職業(yè)道德入手,分析會計行業(yè)的職業(yè)行為,系統(tǒng)闡述會計職業(yè)道德建設的歷史和現(xiàn)狀,論述會計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體系,提出加強會計職業(yè)道德建設的途徑和方法等(1)。
例5:(口譯)本課程為英語專業(yè)的專業(yè)選修課(1)。本課程的主要內容:理論,技巧,實踐;要求:教學方法:理論部分:在介紹翻譯理論的同時,特別要強調口頭翻譯得理論(2)。技巧部分:要講清楚口譯的特點及其在操作中應該采取的相應措施,即所謂的口譯技巧(3)。實踐部分:特別強調實際操練(4)。目的:幫助學生鞏固其已學過的英語知識,尤其是口頭表達能力和聽力;介紹語言理論和翻譯理論;口譯技巧;培養(yǎng)學生在翻譯過程中的靈活性;幫助學生擴大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口譯能力。
以上兩個例子,都僅用“課程程度”和“課程介紹”,就清晰地呈現(xiàn)了兩門課程。
3.中文課程描述英譯的步驟
奈達認為翻譯是用譯入語中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對等語,首先是在語義上,其次是在文體上,再現(xiàn)原語的信息。翻譯包括三個步驟:理解原文、表達和校核。
3.1原文理解
理解是翻譯的第一步,既要求泛讀,又要求精讀。第一,譯者需要從詞匯、語法和語篇的角度分析原文,準確領會原文的意思和結構。第二,由于中文課程介紹的特殊性,譯者需要在翻譯之前查詢課程相關背景獲取專業(yè)信息,以確保譯文的準確性[4]。以東北師范大學商學院“高級計量經濟學”的課程描述為例:
例6:本課程以經濟理論為指導,以事實為依據,以數學、統(tǒng)計學為方法,以電腦為手段(1)。從事經濟關系與經濟活動的數量規(guī)律及其應用的研究,并以經濟計量模型的建立和應用為核心的一門經濟學學科(2)。該課程應使學生在掌握經典計量經濟學初級理論與方法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和掌握中高級理論與方法,熟悉和掌握EViews等相關軟件,培養(yǎng)學生運用現(xiàn)代計量經濟分析方法進行定量分析的能力(3)。
從篇章結構上看,本段共有三句話,其中第三句較長。句(1)說明該課程運用的理論和教學手段;句(2)表述該課程的研究方向;句(3)介紹學生在該門課程中的受益。該課程描述中出現(xiàn)若干專業(yè)術語如“高級計量經濟學”、“經濟計量模型”、“Eviews”等,都需要在理解階段一一查明相應的地道表達方式。
3.2表達
在翻譯過程中,理解和表達總是相輔相成的,因為準確理解是精準翻譯的基石,反過來,精準的翻譯也離不開對原文的分析。漢譯英時要著重處理好“忠實與通順”的關系,使二者得到完美的結合。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在邏輯、選詞和結構上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譯者在表達的過程中關注雙語差異,選擇貼近譯入語的詞匯和表達方式,力求在忠實的基礎上更加符合目標讀者的閱讀習慣[5]。
以例6關于“高級計量經濟學”課程介紹為例,在理解原文無誤的基礎上,需要進行中英兩種語言語句結構的轉換。
如句(2)“從事經濟關系與經濟活動的數量規(guī)律及其應用的研究,并以經濟計量模型的建立和應用為核心的一門經濟學學科?!睕]有明確的主語,這是漢語的特點之一。句末提到的“一門經濟學學科”,在英譯過程中應當調整語序將其前置。為了避免句子尾部過于厚重,筆者嘗試將后半句英譯時前置,處理成介詞短語。最終譯文是:“With the core of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conometric models,it is an economic subject which studies economic relationships,as well as quantitative laws and applications of economic activities.”
所以在中文課程簡介英譯時,應多多注意捋順原文邏輯和調整語序,力求方便目標讀者的閱讀習慣。
3.3校核與對比
校核是翻譯最后的潤色階段,查缺補漏并對表達階段出現(xiàn)的錯譯和誤譯進行修改。由于課程描述的文體特殊性,筆者通常在校核階段著重進行對比的環(huán)節(jié),首先將譯文和原文作對比,檢查文體和用詞上是否接近,還要觀察兩者的長短是否相近,如果英文譯文與中文原文相比過長,則考慮是否有贅述或表達不地道的現(xiàn)象,如較之過短,則應考慮是否有漏譯的情況。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只能作為參考。此外,筆者還將英文譯文與國外的英文課程介紹相比較,檢驗是否在某些表達上接近地道表述、是否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等。
在第一遍校核之后,譯者最好進行改譯,再將第二遍和第一遍的譯文進行對比,目的是通過比較反思譯文,有助于今后翻譯工作的改善。
4.結語
在世界來華留學的熱潮下,中文課程描述作為一個特殊的文體,已經逐漸引起翻譯人士的關注。由于課程描述的內容科學嚴謹,另外中英兩種語言無論是從詞性、句式還是語篇結構都存在一定差異,因此要求譯者更關注原文分析和翻譯的雙語轉換過程,多積累勤查閱國外知名大學的課程描述,找到最佳的對等模式進行翻譯,更地道、嚴謹地服務目標讀者。
參考文獻:
[1]Jenny Williams,Andre Chesterman.THE MAP[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6-7.
[2]胡海峰.翻譯過程與語篇分析關系初探[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1(18):94-97.
[3]雷芳.大學課程介紹的語篇體裁研究[J].價值工程,2013(11):239-241.
[4]王潤華.翻譯步驟及策略[J].山東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4(16):150-151.
[5]董成.英漢翻譯綜合技能教程[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