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武明
摘 要: 歷史故事是初中歷史教學的一部分,故事化教學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它符合初中學生學習的心理特征,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文主要論述歷史故事引入初中歷史課堂的必要性和作用,重點論述歷史故事引入初中歷史課堂的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 歷史故事 初中歷史教學 故事選擇
歷史作為一門專門研究過去人類社會現(xiàn)象和規(guī)律的學科,學習內(nèi)容都是過去發(fā)生過的事件和出現(xiàn)的人物,在課堂中我們無法還原歷史,只能無限靠近歷史,這時引入歷史故事便是一個有效的辦法。所謂的歷史故事是指敘述過去發(fā)生過的,以人或事件為中心有連貫性能吸引人的事件。歷史故事的種類繁多,不僅包括史籍、史料中所記載歷史故事,還包括民間故事、文學故事等。歷史故事分類若以時間為序可分為古代故事、近現(xiàn)代故事;按論證分類,可分為史實和傳說;按中心分類,可分為人物故事和事件故事。故事化教學,就是以故事為主要教學素材,以史料、史籍的搜集、選擇,歷史經(jīng)過的回顧、再現(xiàn)、分析、評價為主要環(huán)節(jié)等多個環(huán)節(jié)所組成的綜合化的教學模式,它是歷史學科運用最廣泛的教學方法。
一、初中歷史學科開展故事化教學的必然性和作用
歷史故事是構成歷史的主要內(nèi)容,也是傳播歷史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歷史和歷史故事,在很大程度上,相通相融。從課程標準的制定,教材的開發(fā)和編寫,學生的心理和思維水平等諸多方面分析,故事化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初中歷史教材的編排大多以通史的模式展現(xiàn),讓學生通過最基礎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感知歷史、了解歷史。初中教材圖文并茂,有很大一部分文字都是故事性文字和故事性插圖,可以說,初中歷史學科開展故事化教學,是基于教材的必然選擇。
2.初中歷史教學的知識目標,要求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人物、事件、現(xiàn)象、歷史概念和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初中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性思維為主,學生很難透徹理解歷史概念和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故事化教學是以講述歷史故事為主的教學方法,形象生動、通俗易懂,能很好地順應學生的思維特征,符合初中生的心理要求,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掌握相應知識,增強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并為將來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故事化教學除了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外,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格。優(yōu)秀歷史人物的道德形象對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及良好的品格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比如屈原、岳飛、文天祥等優(yōu)秀的人物事跡為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傳統(tǒng)美德教育提供了豐富素材,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二、初中歷史學科開展故事化教學的策略和方法
故事化教學是多元的教學,并不是簡單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教學,故事化教學過程主要包括歷史故事的搜集、選擇,歷史故事的呈現(xiàn),以及對于歷史故事,或是歷史故事所反映的歷史現(xiàn)象的分析、評價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它是發(fā)展學生多元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1.歷史故事的搜集
故事化教學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歷史故事搜集、選擇,教師要廣泛搜集材料,應盡量查閱第一手史料,選擇那些真實可靠、有憑有據(jù)的歷史故事,清楚所選歷史故事的來源和出處,做好一定的考證和篩選工作,應盡量選擇那些具有針對性、典型性的故事素材,增強這些歷史故事對學生的教育效果。當然,歷史故事的真指相對意義上的真,有些歷史故事雖然都是虛構的,但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出某段歷史時期的基本歷史面貌,比如史籍《山海經(jīng)》的神話故事精衛(wèi)填海、黃帝擒蚩尤,還有一些經(jīng)過藝術化的加工、創(chuàng)作而成的文學類故事,比如孟姜女哭長城等,這兩類歷史故事,教師可以大膽選用、采用。對一些完全杜撰和編造的歷史故事,如野史亂史、穿越類故事,要把它們拒之門外。
學習歷史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古為今用,以史為鑒,因此,教師在選擇歷史故事時,應充分注重歷史和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從中吸取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總結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學以致用。此外,教師要積極開發(fā)口述性史料,如講述《社會生活的變遷》中改革開放前后生活(衣、食、住、行、用)的變化這段歷史,教師完全可以動員學生回家后,聽長輩講故事,讓學生了解這些歷史事件和這段歷史對普通人的影響。
2.教師講故事的技巧和方法
故事化教學不能照本宣科,切忌把故事化教學變成機械式的朗讀工作,要把故事講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要求教師擁有深厚的歷史功底,精妙的語言藝術,以及恰當?shù)慕虒W方法。
教師要努力提高語言魅力,教學語言首先要準確簡練,其次要富有感染力和教育力,有一定的幽默細胞,使用一定的體態(tài)語言。當教師用生動的語言描繪歷史圖景,學生會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華師大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9課《第一次農(nóng)民大起義》,教師可以適當補充指鹿為馬、謀害扶蘇等歷史故事,把秦政局黑暗腐朽的史實以故事形式具體、形象地展現(xiàn)出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nèi)容。
3.歷史故事在教學中的運用
教師可以用歷史故事導入新課,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插入故事。教師導入新課時,可以用歷史故事設置一定的懸念,讓學生帶著好奇心進入正式的課文學習。教師在設置懸念的時候應注意盡量與教學內(nèi)容有關,不要為了懸念而設置懸念,更不能故弄玄虛。如,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這一課時,可以這樣設置懸念:“為什么開國大典上,要用54門禮炮齊鳴28響?”然后教師明確告訴學生,54門禮炮是為了紀念五四愛國運動,28響是為了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28年的奮斗歷程,這樣就自然過渡到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nèi)容,很好地完成了導課任務。
在課堂教學中穿插歷史故事,特別是要在教學重難點處引入歷史故事,把難點問題變成故事情節(jié),把枯燥的教學內(nèi)容化為趣味故事,通過故事講述,深入淺出、輕而易舉地化解重點、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比如講授洋務運動的破產(chǎn)的根本原因的時候,如果僅僅指出洋務運動只是嫁接西方先進技術,沒有觸動封建制度等這些抽象的理論,則八年級學生是無法理解的,教師可以插敘鄧世昌的故事,透過鄧世昌壯志未酬、壯烈殉國的活生生的個體認識那段歷史,體會分析洋務運動破產(chǎn)的原因,形成相關的歷史認知,這種故事化教學方式比起理論的講述更具有說服力。
4.故事化教學運用中應注意的一些原則
故事化教學能調(diào)節(jié)課堂氛圍,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掌握教學重點,化解學習難點,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具體教學中,應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和適量原則。
教師要依據(jù)學生個體差異遵循因地制宜原則,由于學生興趣的多樣化和個體的差異性,學生對歷史的認知水平參差不齊,老師要認真研究和探索,了解學生傾向什么樣的歷史故事,教師要依據(jù)教材內(nèi)容、本班學生的興趣因地制宜地選擇歷史故事,選擇那些有針對性,故事內(nèi)容的深度與教材內(nèi)容相匹配的,有助于學生理解教材的有效故事。如果對涉及教學內(nèi)容的歷史故事都不加選擇地使用,那么不但達不到教學目的,反而會誤導學生。
講述歷史故事是教學的手段,而不是教學目的,故事化教學要講究適量、適度,初中歷史一星期最多只有兩節(jié)課,如果故事插入太多,就無法完成教學任務,會嚴重影響教學質(zhì)量,有違歷史教學的目的。
總之,引用歷史故事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教學,但是,我們應清醒地看到,故事化教學有其優(yōu)勢和意義,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只用一種教學方法是不科學的,要注意和其他教學方法并用,以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白月橋.歷史教學問題探討.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于右西.中學歷史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