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銘
摘 要: 當前,語文學科教學面臨困境,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認為讀不讀都一樣,課堂教學枯燥乏味。作者對教學方法做了探索,認為應從學生方面入手。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學生主體 學習興趣
如果學生不愿意學語文、不愿意聽語文課,那么語文教學將無法擺脫困境。因此,讓學生參與語文課的活動過程,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有目的地讓學生做好課文預習工作
教師要充分了解本班學生,知道他們的興趣點,以學生有興趣而又能做到的形式作為切入點。吸引學生做好預習工作,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
如我教學《白楊禮贊》一文:
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
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奔馳,撲入你的視野的,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黃的是土,未開墾的荒地,幾十萬年前由偉大的自然力堆積成功的黃土高原的外殼;綠的呢,是人類勞力戰(zhàn)勝自然的成果,是麥田。和風吹送,翻起了一輪一輪的綠波——這時你會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兩個字“麥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確是經過錘煉的語言精華。黃與綠主宰著,無邊無垠,坦蕩如砥,這時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遠山的連峰提醒了你,你會忘記了汽車是在高原上行駛。這時你涌起來的感想也許是“雄壯”,也許是“偉大”,諸如此類的形容詞;然而同時你的眼睛也許覺得有點倦怠,你對當前的“雄壯”或“偉大”閉了眼,而另一種的味兒在你心頭潛滋暗長了——“單調”。可不是?單調,有一點兒吧?
然而剎那間,要是你猛抬眼看見了前面遠遠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聳立,像哨兵似的樹木的話,那你的懨懨欲睡的情緒又將如何?我那時是驚奇地叫了一聲的。
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過人工似的,一丈以內絕無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像加過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不旁逸斜出。它的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這是雖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那樣粗細,它卻努力向上發(fā)展,高到丈許,兩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
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絕不是平凡的樹。
它沒有婆娑的姿態(tài),沒有屈曲盤旋的虬枝。也許你要說它不美。如果美是專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類而言,那么,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這么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道你就只覺得它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農民?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lián)想到,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像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wèi)他們家鄉(xiāng)的哨兵?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白楊樹,宛然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
白楊樹是不平凡的樹,它在西北極普遍,不被人重視,就跟北方的農民相似;它有極強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壓迫不倒,也跟北方的農民相似。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讓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去贊美那貴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頎的),去鄙視這極常見、極易生長的白楊樹吧,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
上課文之前,我布置學生事先從網絡、報紙雜志上,查找有關白楊樹的資料,可以包括它的特征、生長習性、生長環(huán)境、用途等。這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學生自己動手查找資料,然后在課堂上發(fā)言交流。同學們積極發(fā)言,介紹收集的資料,課堂氣氛活躍。材料很豐富,涉及白楊樹的方方面面。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發(fā)言,最后我做了總結歸納,歸納出了白楊樹的形態(tài)、習性、用途等方面。期間,既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對課文進行了一次預習。
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課文學習環(huán)節(jié)
通過有目的地預習,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然后引導學生把思想轉到課文上,讓學生先閱讀一遍課文,再讀第二遍時,找出課文中寫的與自己預習準備的相似點和不同點。然后,與班級總結歸納的資料進行比較,以此加深對描寫對象的印象,同時使學生掌握課文怎樣描寫事物。學生對于課文不僅有了初步了解,而且學起來不難,產生了對課文的興趣。
三、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參與對課文重、難點的把握
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是教師在課堂上要解決的重點,也是較為困難的地方。課堂上,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做到自己能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學生在閱讀中能發(fā)現(xiàn)課文難點,即學生自己難于理解的地方。這是教師要重點解決的地方。以《白楊禮贊》為例:
在課堂實踐中,有的學生就發(fā)現(xiàn),課文寫到白楊樹形態(tài)時又寫到 “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學生提出諸如這樣的問題,說明他遇到了難處,這是我們要著重解決的問題。這時,我就做了適當?shù)闹笇?。一是文章在寫物時,時常由物的外表特征寫到物的內在精神,這是文學作品經常運用的方法。二是解析象征手法的特點及用法。引導學生找出重要的句子,學生此時就理解了什么是象征,找到了白楊樹與農民、抗日軍民的相似點,掌握了本文的主題:贊美抗日敵后軍民的頑強、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之后,和學生結合歷史課學到的知識一起回顧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學生紛紛發(fā)言,介紹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艱苦和一些可歌可泣的事跡。
從語文教學實踐看,要把學生參與貫穿于語文教學中,備課時,語文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實際狀況,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孟慶華.重視學法指導,提高學生能力.新課程(下),2011,05.
[2]管平平.語文學法指導中的“四導”策略.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1,03.
[3]王方亮.初中語文教學要重視學法指導.學生只有(初中版),2011,2.
[4]李志強.加強學法指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黑龍江教育,2007年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