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楠
研究性學習,首先是一門課程,即采用類似科學研究的專題研究的方式進行的自主探究性學習。但同時研究性學習又是一種學習方式,將這種學習方式運用于教學之中,便又成為一種教學模式。
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主要側重知識的傳播,教師傳授的結果便是考核的標準。而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它重應用、重體驗,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了更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有利于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
在這樣一個大的前提下,很多老師都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了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線教師,我聽了很多老師的研究性新課,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
為了研究而研究。很多老師拋給學生的問題,實際上是不需要研究的。例如:《想北平》,學生分組討論:老舍在文中說他對北平的愛是說不出來的,那么到底說沒說呢?五分鐘后,各組都討論出了比較滿意的答案:說出來了,題目是《想北平》,全文都在想北平。實際上,這個問題是不需要研究的。我嘗試將話題變?yōu)椋罕疚牡念}目是《想北平》,結尾更是含淚呼喚,真想念北平啊,可是為何老舍還是在文中多次提到“說不出來呢”?接下來,教師便可借此讓學生了解此類情感表達的妙處了??梢?,不需要研究的課題卻硬貼上研究的標簽,看似活躍了課堂,給了學生自主的權利,實際上可以說是浪費時間,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這實際上也暴露出,在這樣一個開放的課堂上,教師駕馭課文和自身能力的不足。
放羊式的研究。不管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否有價值,不管最后的結論有多么的多元化,教師一律不做任何評價,一律采取鼓勵認可的方式。例如:《像山那樣思考》,這篇充滿哲學思想的文章對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教師為了鼓勵學生“像山那樣思考”,給學生五分鐘時間讀文本并且找出你認為最難理解的一句話。然后每個小組選出一句,大家一起探討,其中當然不乏精彩的片段,但實際上,很多問題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雖然學生課下也找了很多資料,但也都是晦澀的,難懂的。
那么,思考的目的是什么呢?難道只需要提出問題而不需要解決嗎?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并不是所有的哈姆雷特都是正確的,這種放羊式的課堂教學,活了學生,火了思想,卻失了根基。
我始終認為,無論哪種課堂,教師的作用都應該是主導性的,這個主導可以是顯性的,也可以是隱性的。所謂的開放性學習,絕不是完全地放開,需要教師站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進行科學的、嚴謹?shù)?、有計劃、有步驟的指導性研究。如何才能將研究性學習有效地應用于語文教學中呢?
一、兼顧接受與研究,凸顯語文學科的特質
1.接受學習與研究性學習并存
語文學科的特質是什么呢?首先,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既然是工具,那就意味著有很多知識是需要學生像手握工具一樣牢記于心的。因此,“接受性”的學習方式不能完全拋棄。比如文言文實詞、虛詞的積累、名句名篇的背誦等,接受并學習就足夠了。
對于這樣的知識,我們不應為了響應什么而硬去貼上研究的標簽。研究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能力,因此,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不應該拋棄接受,而應該兩者并存。
2.以“言語教學”為本位,滲透研究性學習
語文是工具性的學科,同時,也自然具備文學性。可是,語文,要能語能文。然而,現(xiàn)在的語文卻越來越接近“啞巴語文”了。于是有人提出,語文的特質應該是“言語性”,因為語言是工具,語言被運用和被運用的語言便是言語,可見“言語教學觀”是符合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要求的。
語言可以用來傳達思想,傳遞情感,傳承文化,“言語教學觀”同樣符合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要求。言語不同于語言,不是單純地讀課文,而是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過程,提高言語教學水平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所以語文教學應該以言語教學為本位,研究性學習也應該體現(xiàn)這一點。
二、疑思疑求,打開研究的大門
1.疑
不管老師處于怎樣的位置,學生都應該處于一個主動的位置上。怎樣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提出好的問題然后進行有效地分析研究與探索呢?
首先,要讓學生有疑問,有疑才能有問。心理學分析認為,人的大腦神經細胞處于興奮狀態(tài)時,方能進行思維活動,而興趣又是增強細胞活力的動因??梢?,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很重要的。“名言質疑激趣法”“畫面質疑激趣法”“音樂質疑激趣法”等都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在講宋詞的時候,很多作品在現(xiàn)代都有翻唱,有的還有很多版本。在講李煜的《虞美人》、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李清照的《聲聲慢》時,不同的歌手、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曲風往往能夠引發(fā)學生的討論與質疑,學生帶著問題體會意境與情感,真正融入作品,感受經典。
2.思
中國學生善于解決問題,而外國學生善于提出問題。很明顯,善于提出問題,更能促使學生自覺地去學習。而問題的提出又源于思考,不思考,就不會有疑問,就不會提出問題,沒有問題,何談解決?所以引導學生思考是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點。
比如,我會引導學生:這篇文章中你最喜歡誰?你最討厭誰?你覺得他這樣做對嗎?作者為什么這樣寫而不那樣寫?如果我們拍電影,這一段你打算怎么拍?你最想扮演誰?你覺得什么樣的人適合這個角色?不是直接拋出問題,而是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出問題。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才能積極思考,才有利于質疑。
3.以思擴疑,以疑拓求
這一步,我們不拘泥于課本,而是走出去。比如《寡人之于國也》《燭之武退秦師》,在分角色朗讀,體會談話藝術后,學生研究的課題便是:身處這樣一個社會,我們需要怎樣的談話藝術。每個小組都構建了不同的情景不同的身份,深深體驗了一次社會。事實證明,這對于學生最后在自主招生面試時,幫助是非常大的。
有疑,有問,有答,這才是有趣的課堂。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是引路人。教師引得及時,引得巧妙,不但有利于課堂教學順利進行,而且有利于學生在研究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不做空中樓閣,以研究文本為基石
研究性學習畢竟不同于研究性課程,作為新型的學習方法,首先要服務于學習,要和語文的常規(guī)教學有一定的聯(lián)系。就好像蓋房子,如果沒有基石,只一味地追求蓋得多高,蓋得多華麗,最終也只是空中樓閣,華而不實。
被選入教材的作品大多是精華,語文教材里的文章,可以讓學生在積累材料的同時,激發(fā)想象力,體味人生,感悟生命。與其費神費力地去尋找其他研究材料,不如就地取材,從文本入手,再適當?shù)匮由?,才能做到不離宗,不虛無。
1.單篇課文研究,激發(fā)研究欲望
如,《祝?!?,我從祥林嫂的名字入手。我提出問題:為什么自始至終,稱她為祥林嫂呢?
《祝?!菲^長,學生普遍興趣不大,但這個問題如同激起湖面的石子,引發(fā)了學生熱烈的討論。在就要出結果的時候,我適時地拋出祥林嫂,非死不可。這樣一層層,一步步,小說的主題便呼之欲出了。
再比如,《我為什么而活著》研究的話題干脆就是我為什么而活;《蘭亭集序》研究為什么在那個時代,人們會有那樣的生死觀;蘇軾《赤壁賦》研究蘇軾與酒;文言文中研究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立足于文本,學生卻看到了更多。
當學生從文本出發(fā),含著眼淚再讀祥林嫂,讀著自己創(chuàng)作的青春之歌熱血沸騰的時候,課本不再可有可無,而成了和他們最親近的心靈雞湯。
當然,要使課堂始終處在一種研究性學習的氛圍之中,單靠一兩個問題是不行的,它需要教師站在一個平臺上,統(tǒng)籌性地設計出一系列問題,這樣的提問才能激發(fā)學生的研究欲望,使課堂始終處在一種研究性學習的氛圍之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2.多篇文章綜合比較,研究文本個性特點
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北容^是一種辯證的認識方法,也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的重要途徑。
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載體,每一篇課文都有其獨特的價值,但他們獨特而不獨立,將一篇課文放到一個更大的環(huán)境中去參照,去比較,分析異同,探討規(guī)律,則可以讓學生獲得更開闊的視野。
如魯迅的《拿來主義》,“罵人的魯迅”成了學生研究的方向。通過分析課文以及查閱魯迅的其他雜文,去找找那些帶臟字的罵人和不帶臟字的罵人。如此一來,魯迅雜文的特點,學生便深深地掌握了。
比較閱讀,也可同中辨異,進行逆向思考。
例如《長亭送別》與《羅密歐與朱麗葉》。有的同學認為,封建社會中國的婦女往往缺乏反抗意識,也有人反駁在那樣一個社會是不允許你反抗的,有人認為即便反抗的結果是死,那也是命運的抗爭,是不悔的人生,如果任何反抗都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是不是太過魯莽?有人說就算明知是安慰,也更喜歡喜劇,還有人說,悲劇更能叩擊人的靈魂。對教材進行分析、歸納,提出新見解,這便是可喜的。
但這并不代表所有的聲音都是對的,都是不用干預的。比如有的同學認為,侍萍的悲劇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她不求名分和周樸園在一起,無異于現(xiàn)在的傍大款,是看中了他的錢。這便是脫離作品的狹隘的想法,我們鼓勵學生的多元化思維,如果任何問題我們都不加干預,必然會將部分學生正確的思維習慣打破,同時讓部分學生越走越遠,直至完全偏離。當然,所謂的干預也不是直接地否定,而重在引導。
3.借助教材模塊設置,指導展開專題研究
蘇教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編排不再以文體為主,而是以話題設置模塊。比如,蘇教版必修一第一專題“向青春舉杯”,以青春為主題,包含三個模塊,第一板塊吟誦青春,第二板塊體味人生,第三板塊設計未來。第二板塊是兩篇思考青春,感受生命的散文(《十八歲和其他》《我的四季》),第三板塊是關于人生選擇的兩篇文章(《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我的五樣》)。雖然一共有四篇課文,但在實際教學中,我還是大膽地將它們放在一起,我們研究課題便是:我的青春誰做主。
因為這幾篇文章的切入點都是“青春”,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所選課文難度又較低,學生很容易讀懂,不需要過多講解,重點在于學生自己去品味思考與青春相關的問題。在要求學生廣泛收集材料的同時,我也提供了當時一部非常著名的電視劇《我的青春誰做主》里面的臺詞,學生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礎上,思考人生,感悟人生,一旦他們有了正確的選擇,便會為他們所選擇的更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而努力了。
在實際教學應用中我發(fā)現(xiàn),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很多問題其實是可以避免的。越是開放性的課堂,越需要無形的收束。教師如果能夠做到立足文本,挖掘文本,避免搞花架子,務實研究,同時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在學生研究之前,自己多做研究,就可以避免研究的泛化;在此基礎上,教師也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將自主權還給學生,也不能任由學生信馬由韁,教師要做一個隱形的指路人,在適當?shù)臅r候引導,以一個正確的思路引導學生疑思疑求,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不是“嘩”而不實的泛泛研究。這樣,就可以避免研究的神化。
(作者單位:浙江桐鄉(xiāng)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