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媛
摘 要: 本文以紀念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閱兵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例,在翻譯目的論的指導下,結合政治性外宣語言的特點,探析其翻譯策略如何使譯文實現目的語受眾的預期目標,達到對外宣傳的目的。
關鍵詞: 翻譯目的論 政治性外宣語言 習近平重要講話
一、引言
2015年9月3日,一場盛大的閱兵式在北京舉行,這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的華彩篇章。7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里如彈指一揮間,但在這70年里,中華民族經歷了滄桑巨變。在這一全世界矚目的莊嚴時刻,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了重要講話,深刻揭示了取得70年前那場戰(zhàn)爭偉大勝利的重要意義,表達了中華兒女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的決心,鼓舞著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勇向前。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國際社會越來越關注中國發(fā)出的聲音。如何將中國人民珍愛和平、與世界人民一道共筑繁榮的美好意愿傳遞給國外友人,是翻譯實踐旨在實現的外宣目的。本文從翻譯目的論出發(fā),以習總書記此次講話為例,探討其英譯如何達到良好的交際目的,從而促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了解與認識。
二、翻譯目的論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德國功能學派代表人物費米爾(H.J.Vermeer)提出了一種新的解構主義翻譯理論模式,即翻譯目的論(Skopos Theory)。目的論主張翻譯應遵循三個原則:1.目的性原則,其中包括譯者的基本翻譯目的、譯文的交際目的及翻譯策略所要達到的目的。2.連貫性原則,即譯文必須語義連貫,在目的語交際環(huán)境中有意義并為目的語受眾所接受。3.忠實性原則,即譯文要忠實于原文,能夠準確地反映原文的內容。目的論強調整個翻譯活動的目的,譯文主要遵循的是三大原則中的核心原則——“目的原則”,為譯文受眾所服務(黃淋,2014:154)。費米爾認為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應將兩種文化中不同的行為習慣、價值觀及交際情境納入考慮范圍內(Christiane N,2001:105)。政治性外宣語言旨在對外輸出信息,讓目標語受眾了解源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譯者在翻譯此類語言時,要深切了解中西兩個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風俗文化、價值取向和語用修辭習慣等方面的差異,采取靈活多變的翻譯策略,達到“以目的語為歸一”的翻譯目的,達到對外宣傳的效果。
三、政治性外宣語言的特點
國家領導人的講話是一種典型的政治性外宣語言,旨在樹立國家形象,向國際社會傳達本國的觀點和立場,具有極強的目的性。領導人會在不同的政治場合運用不同的話語,達到對外宣傳的目的。綜合分析歷屆國家領導人的大小講話,發(fā)現其語言主要具備以下特點:
1.為了更好地說服或激勵聽眾,領導人講話比較注重文學性與藝術性,常常引用耳熟能詳的古詩詞或典籍,使語言生動形象,文采飛揚。
2.中國語言文化博大精深,四字詞語或成語比比皆是。因其言簡意深、朗朗上口而被頻繁運用到政治類外宣語言中。
3.包含大量中國特色詞匯,這些詞匯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眾多領域,真實反映了中國特有的國情。因此,這類詞的翻譯具備特殊性,即“創(chuàng)造性、時效性、不易求證性”(袁曉寧,2005:75)。如何準確翻譯此類獨具中國特色的詞匯,是譯者在翻譯工作中需仔細考量的。
4.常用比喻句、排比句等句式增強氣勢,抒發(fā)情感,有利于聽眾產生強烈共鳴。
在翻譯過程中,不能對政治類外宣語言進行簡單機械的逐字翻譯。要在正確理解其內涵的基礎上,采用恰當得宜的翻譯策略,達到忠實、通順又能實現目的語受眾預期目標的翻譯目的。
四、翻譯目的論指導下的政治性外宣語言英譯分析
根據目的論的翻譯原則,翻譯策略是由翻譯目的決定的,選擇任何一種翻譯策略都是為了服務目的語受眾?;谶@一原則,譯者在翻譯實踐中要盡量避免中英兩種語言文化差異可能引起的理解障礙,以目的語為歸宿,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直譯、意譯、增譯或變譯等靈活多變的翻譯策略,將原文信息準確完整地傳遞給目的語受眾。
例一:面對侵略者,中華兒女不屈不撓、浴血奮戰(zhàn),徹底打敗了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捍衛(wèi)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發(fā)展的文明成果,捍衛(wèi)了人類和平事業(yè),鑄就了戰(zhàn)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
英譯:In defiance of aggression,the unyielding Chinese people fought gallantly and finally won total victory against the Japanese militarist aggressors,thus preserving China’s 5,000-year-oldcivilization and upholding the cause of peace of mankind.This remarkable feat made by the Chinese nation was rare in the history of war.
從用詞搭配來看,漢語追求文雅,如此例中的四字成語“不屈不撓”“浴血奮戰(zhàn)”,生動形象地描述出無數革命先輩在戰(zhàn)爭時期為了祖國、為了和平,百折不撓、與敵人殊死決斗的偉大民族氣節(jié)。與中文不同的是,英語用詞較為直白,側重于簡單地陳述事實。因此,在翻譯時,譯者不拘泥于原詞的形式,適當調整句式,將“不屈不撓”意譯為“unyielding”,作為“Chinese people”的定語,將“浴血奮戰(zhàn)”意譯為“fought gallantly”。這樣的翻譯處理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能夠很好地為目的語聽眾所接受。
例二:這一偉大勝利,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英譯:This great triumph opened up bright prospects for the great renew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set our ancient country on a new journey after gaining rebirth.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包含佛教的教義,“涅槃”有“圓寂”之意??偨Y來說,就是鳳凰經過烈火的錘煉而獲得新生,比喻一種堅忍不拔的堅強意志。習總書記借用此句比喻經過五千年滄桑巨變后重新崛起的中國可謂恰如其分。如若在此語境中,將其直接對譯為“Phoenix Nirvana,a new lease of life”會稍顯拖沓,西方聽眾可能會產生理解上的困惑。因此,在翻譯時,譯者沒有將整句話逐字翻譯,而是將其濃縮地意譯為“after gaining rebirth”,既沒有造成信息傳遞的缺失,又遵循英語簡潔明了的表達,更易為西方聽眾所理解。
例三:今天,和平與發(fā)展已經成為時代主題,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戰(zhàn)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依然懸在人類頭上。我們要以史為鑒,堅定維護和平的決心。
英譯:Today,peace and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the prevailing trend,but the world is far from tranquil.War is the sword of Damocles that still hangs over mankind. We must learn the lessons of history and dedicate ourselves to peace.
“達摩克利斯之劍”源自古希臘傳說,意指令人處于一種危機狀態(tài)。和平已是當今世界的主流,但仍不是很太平,習總書記運用“戰(zhàn)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這一比喻,言辭懇切地提醒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們要心存危機,不能重蹈歷史的覆轍。因為“達摩克利斯之劍”這一典故源自希臘傳說,大多數西方受眾已具備這一背景知識,譯者將其直譯為“the sword of Damocles”,只是將原文句式做了適當調整,將“戰(zhàn)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變譯為“War is the sword of Damocles”,并用一個定語從句將原文意義敘述完整,使譯文表達更地道。
例四:前進道路上,全國各族人民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按照“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弘揚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萬眾一心,風雨無阻,向著我們既定的目標繼續(xù)奮勇前進!
英譯:Going forward,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we,people of all ethnicities across the country,should take Marxism-Leninism,Mao Zedong Thought,DengXiaoping Theory,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and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Development as our guide to action.We should follow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pursue 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promote patriotismand the great spirit of resisting aggression and forge ahead as one to reach our goals.
外宣材料中的語言往往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由于中西方在歷史文化、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這些頗具中國特色的詞匯在西方語言文化中常常無法找到對應詞。因此,有必要時,譯者要在不違背英語表達規(guī)范的前提下,創(chuàng)造出包含中國特色的英語詞語。隨著中國經濟文化的迅速發(fā)展,中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越發(fā)強大,這類“在中國本土上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汪榕培,1991:86)已為國際社會廣泛接受。在此段講話中,“毛澤東思想”(Mao Zedong Thought)、“鄧小平理論”(Deng Xiaoping Theory)、“三個代表”重要思想(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科學發(fā)展觀”(and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這類中國特色政治詞匯已在各大小外事活動中多次出現過,已為大多數目的語受眾所熟知,采用直譯的翻譯策略不會影響目的語聽眾對信息理解與接受。此外,譯者采用直譯的手法翻譯這類頗具中國特色的詞匯,能夠較好地保證翻譯的準確度,譯文既忠實于原文的內容,又保留了原文的形式語言風格,是較理想的翻譯選擇。
例五:“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努力。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燦爛文明,也一定能夠創(chuàng)造出更加燦爛的明天。
英譯:As an ancient Chinese saying goes,“After making a good start,we should ensure that the cause achieves fruition.”The great renew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requires the dedicatedefforts of one generation after another. Having created a splendid civilization of over 5,000years,the Chinese nation will certainly usher in an even brighter future.
習近平所說的古語“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出自《詩經·大雅》,原意是指沒有人不肯善始,但鮮少有人能做到善終。習總書記在反法西斯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閱兵這一莊嚴場合引用這句古語,不僅重申了中國人民從一而終,追求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決心,還把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嚴明智慧傳遞給世界友人。在翻譯這句話之前,譯者增譯了一句過渡性的語句:“As an ancient Chinese saying goes”,繼而將“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譯為“After making a good start,we should ensure that the cause achieves fruition”。這樣的翻譯處理是非常成熟的,使不了解這句中國古語的目的語聽眾更好地了解前后文語境,不會產生唐突之感。值得注意的是,原文是兩個四字的詞語,在翻譯時,譯者適當地調整原文結構,將其變譯為一句語言平實的句子,更符合英語的行文風格。
五、結語
政治性外宣語言的特點決定了其翻譯實踐的特殊性。在翻譯目的論的指導下,譯者能夠更好地把握好政治語言的尺度,在正確理解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差異的基礎上,運用靈活多變的翻譯策略,創(chuàng)造性地譯出忠實、通順又能實現目的語受眾預期目標的理想譯文,達到良好的信息傳播效果,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的了解與認識。
參考文獻:
[1]Chritisane N.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05.
[2]黃淋.翻譯目的論視域下的政治性語言翻譯——以胡錦濤的幾次講話為例[J].山東:時代文學,2014(8):154.
[3]汪榕培.中國英語是客觀存在[J].河南: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1(1):86.
[4]袁曉寧.外宣英譯的策略及其理據[J].北京:中國翻譯,2005(1):75.
[5]Mike.習主席參加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大會閱兵講話全文(中英對照+視頻)[EB/OL].(2015-09-06)[2015-09-08].http://www.kekenet.com/kouyi/201509/3970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