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劍
2013年8月中旬,我終于找到了機會再訪費城、再回賓大,在那里停留了3天。我在世紀之交時第一次赴美留學,就讀的就是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英文系,2001年9月回國。等我再回賓大時,已經是6年后的2007年夏天了。但那次在費城停留時間很短,到賓大也只是走馬觀花逛了一趟。時光飛逝,又一個6年過去了,轉眼到了2013年的夏天。此次重回賓大,僅在校園里,我就停留了一整天。
一大早,我就從位于市中心的酒店出發(fā)。左轉幾步路,就是我所熟悉的胡桃街(Walnut Street),一路向西,朝著賓大的方向走去。
賓大的英文簡稱為Upenn或者Penn,是美國的頂尖高校和八大常青藤盟校之一。但賓大常常被人與同在賓夕法尼亞州、也是美國一流高校的“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StateUniversity,簡稱PennState)混為一談。我清楚地記得,當初到美國大使館辦理簽證的時候,那位簽證官在看我材料的時候,就錯說成了Penn State,我趕緊時糾正了他。
出酒店大門的時候,天氣還有些陰暗,但走著走著,太陽出來了。路過熟悉的Barnes & Noble書店,穿過依舊保持著歐式建筑風貌的街道,很快就走到了斯庫基爾河(Schuylkill River)邊。這條河又稱斯庫河、思故河、思故客河,全長約200多公里,流域都在賓夕法尼亞州境內。而過了橋,就是賓大的校區(qū)了。
走過大橋不久,就看到遠處一個過街天橋上的Penn字樣了——這,或許是我看到的第一個變化。我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到賓大來的時候,路過這里看到這過街天橋處寫著大大的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字樣。現(xiàn)如今,變成了左側寫著大大的Penn,右側則寫上了“歡迎來到大學城”(welcome to university city)。賓大是個極具開放性的大學,連像哈佛老校區(qū)那樣的圍墻和敞開的大門也沒有。走到這里,大概算得上是進入到了賓大的領地了。
賓大建于1740年,迄今已經有263年的歷史。創(chuàng)始人是堪稱美國之父的集政治家、經濟學家、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于一身的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他極其推崇實踐教育的辦學方針,因此,賓大在教育史上有眾多創(chuàng)新之舉,對后世有重大影響,如北美的第一所醫(yī)學院(1765年)、第一所商學院(1881年)和第一個學生聯(lián)盟組織(1896年)都誕生在賓大。在美國大學中,賓大也是最早開始關注跨學科教育的,也是推行得極為成功的一個。賓大從上世紀70年代起,就推行“一個大學”的政策——即鼓勵學生學習交叉學科,學生可以選修學校任何一個院系的課程,這一政策延續(xù)至今。在2011財政年度,賓大的學術研究經費超過了8億多,位居八所常青藤盟校之首。僅進入新世紀以來,就有9位賓大的在職教師或者畢業(yè)生榮膺諾貝爾獎。
離學校中心越來越近了。路上的兩側正在進行樓房改造,有些地方還設置了路障。但不久,我就走到了最為熟悉的那塊三角地——所謂三角地,是指胡桃街和南34街的十字交叉地帶,而其西南方位,穿過校園中心區(qū)(圖書館、賓大行政樓所在地)后,就是賓大聞名的步行街(Locust Walk)——一條美麗的林蔭小道。
賓大英文系的所在地——費舍爾-班尼特大樓(Fisher-Bennett Hall)就位于這個地段的東南端。大樓呈長方形,西南與東北走向,正面則朝向西北方向,恰好面對十字路口。在這一地帶,英文系的大樓位置十分顯要,割據了東南角的全部位置,前面騰出了一片空地。大門兩側及空地上,有一些顯然是后來才種植的、剛成材不久的樹木,它們給夏日的陽光帶來了一些陰影,讓人感到了一絲愜意。這里既是英文系和英語語言中心的所在地,也是電影研究中心和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的所在地。
賓大的英文系在美國享有盛譽。記得剛入校時去拜訪時任系主任,他坐在寬大的辦公桌旁跟我聊天。提到許多美國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曾在此學習和工作時,他語氣中掩飾不住的是自豪和驕傲。是的,著名作家龐德(Ezra Pound,1885-1972)、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1963)等都曾在賓大學習。
三步并作兩步走向前去,拉開厚重的褐黃色大門,又拉開一道大門,首先映入我眼簾的,就是再熟悉不過的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的大幅畫像。畫像位于通向二樓的海耶樓梯(Heyer Staircase)口的正中央,不僅是英文系的標志,也是賓大的一個象征。很多年前,賓大主頁上使用過一幀照片,拍攝的就是英文系這里樓梯口,包括莎士比亞畫像在內,照片中的題詞是:知識,沒有邊界(Knowledge with boundaries)。
這讓我想起了英文系對自己的定位。英文系稱,我們從事教學與研究的目標,不是要強化已有的學科專業(yè)領域內的知識,而是要將知識引入到全新的、富有成效的結合點上,要把它們與其他學科中的創(chuàng)新研究相結合。
雖然是假期,但由于有暑期學校的緣故,英文系大樓里不時有學生進進出出,人來人往。我站在距樓梯口不遠處,面向莎士比亞畫像,佇立良久……過去的一切,仿佛就在昨日,歷歷在目。
在不同層樓上迂回,在走廊漫步,走進自己曾經上過課的教室,靜靜地坐在那里,仿佛看到了教師在授課的身影,也聽到了過去大家在課堂討論的聲音。走過教授工作室,看到門邊所貼的那些教授的名字,有熟悉的,但大多數是陌生的,但我依舊感到一份親切。
我在此做攻讀博士后時的導師,是當時賓大的副教務長(Deputy Provost)彼得·康(Peter Conn)教授,后來他曾出任過臨時教務長,是美國文學研究領域中的知名學者。近年來,他曾多次到中國參加學術會議和進行學術講座。他在英文系和賓大行政樓都有辦公室,但當時主要以在行政樓辦公為主,我每次去見他,都要到行政樓二樓最右側的一間寬敞的辦公室去。此次到賓大前,我跟他通了郵件,希望能有機會拜訪他,但他回信說,很不巧,他現(xiàn)在正在中國講學。為此,不免有幾分遺憾。
從英文系出來,跨過馬路,就到了賓大的中心地帶——校行政樓和圖書館所在地。賓大的圖書館,是那個時候我?guī)缀趺刻於紩降牡胤?。我記得,世紀之交的2000年十一前夕,時任中國駐美國大使李肇星曾經到訪賓大,代表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向賓大贈送了一套《中華文化通志》共101卷,以慶祝賓大圖書館成立250周年。當時代表賓大接受贈書的,就是時任賓大副教務長的康教授。
賓大的沃頓商學院既是全美最古老的商學院,也是全世界最出色的商學院之一。其本科專業(yè)一直穩(wěn)居《美國新聞與世界周刊》的排名之首,MBA從2000年到2009年在《金融周刊》上連續(xù)10年位居第一,2011年也位居榜首。沃頓商學院的舊址位于步行街與校園中心區(qū)的連接地帶。在我2001年回國時,其面朝胡桃街、背對步行街的新大樓正在建設之中。這次,我專程到新大樓中一游。
進入新大樓,走到其一層的公共大廳,中間位置是通向二樓的樓梯口,而樓梯的兩側懸掛著兩個大幅標語。左邊是:商業(yè)的實力在于知識(Knowledge is the muscle of business);右邊寫著:讓我們在世界上創(chuàng)造經濟與社會價值吧(Let’s create economic and social value around the world.)。
時間轉瞬即逝,轉眼已經是傍晚六七點了,該離開學校了。走在回來的路上,我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像賓大、哈佛這樣的頂尖高校何以能夠在數百年中保持其旺盛的學術生命力。想想賓大英文系的培養(yǎng)目標——多學科的創(chuàng)新研究;想想沃頓商學院的口號——把知識當做商業(yè)實力的基礎,在強調創(chuàng)造經濟價值的同時,不忘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由此,或許任何人都不難看出世界一流大學成功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