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朔
在東半球這邊,歐亞整合乃是從古即有的夢想。后來雖然海權興起,陸權沒落,但歐洲人對歐亞整合其實并未忘情。
我對古代絲路有相當專業(yè)的研究,因而對東西兩個半球不同的思考方式,很早就注意到它的差異。西半球主要是指美洲大陸,從19世紀后美國成為西半球主宰,因而西半球思考其實就是以美國為中心的海權思考。但東半球不同,它在地理上包括了歐亞非三個大陸,從中國的漢代和西方的羅馬帝國時代起,就以歐亞大陸的整合為目標,這是一種陸權思考。
以前的歐亞大陸雖然廣袤,但卻商旅往來頻繁,中國絲綢可賣到羅馬,東漢時的西域都護班超,即相當于中亞遠征軍司令,曾派他的副手甘英為特使,打算到羅馬帝國,但他到地中海岸而退,并未踏出歷史性的重要一步。從東漢到西東晉,歐亞通路一直持續(xù),唐朝時的玄奘西天取經,走的就是絲路的東段。除了陸路外,還有出南海的海路。到了成吉思汗的13世紀,他打出了歐亞新版圖,東西往來更為順暢,《馬可·波羅游記》就是證明,馬可·波羅可說是歐洲人對歐亞商務整合的鄉(xiāng)愁代表。
這也就是說,在東半球這邊,歐亞整合乃是從古即有的夢想。后來雖然海權興起,陸權沒落,但歐洲人對歐亞整合其實并未忘情。長期以來,歐洲和俄國都有“東方主義”的思考,1980年代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辦了好幾次有關絲路及歐亞陸橋的討論會,歐洲國家都很熱心參與。這已顯示出,東半球國家關切的問題和美國的確不同。
因此,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和“亞投行”這兩個有互聯關系的倡議后,美國可能看不懂,不關心,也不理會,但歐洲國家都能心領神會。到了2015年,歐洲國家如英德法意等,終于全都站了出來,公然違背美國的指令,拒絕抵制“亞投行”,而是申請加入,要成為創(chuàng)始成員。我認為歐洲國家比較憧憬這個歐亞整合。
中國是在推動歐亞的整合。“一帶一路”和“亞投行”,乃是兩個大平臺,符合歐洲人長久的夢想,歐洲人將來有機會扮演更多角色。這是新陸權,也是新海權,更是歐亞新和平時代的到來。
4月底,習近平到巴基斯坦訪問,接著訪問印尼,不久前李克強也到塞爾維亞和哈薩克斯坦。習近平的訪問巴基斯坦是替“中巴經濟走廊”拍板,那也是“一帶一路”的南線的啟動;至于李克強的訪問塞爾維亞,則是與中東歐領袖會面。習近平的出訪印尼,則是與東盟領袖會面,主談“亞投行”。這些活動已顯示歐亞整合工程的正式開始。
我特別重視“中巴經濟走廊”,乃是巴基斯坦地位特殊,它是古絲路陸路及海路的交會點,又是今天中亞南面的交叉點,更是中國與伊斯蘭世界接觸的前哨。巴基斯坦是唯一的伊斯蘭有核國家,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以前做過民調,巴基斯坦對中國的認同超過八成,以“中巴經濟走廊”為始,對伊斯蘭世界,應有極大的示范號召作用。
將來“一帶一路”全面啟動,從西亞北亞和歐洲相連,最后擴及西伯利亞,西亞、中亞、南亞,到東南亞和東亞,整個歐亞大陸被整合為一體,連帶的非洲也被整合在內。整個世界將因此而改觀。東半球的整合,歐洲人想了將近1000年,現在終于出現契機。因此,將來歐洲國家可以通過“亞投行”而出錢出力,參與歐亞的整合,形成歐亞新秩序。
對于歐亞整合,長期而言,它值得樂觀以待。問題是,目前的歐亞大陸,特別是在伊斯蘭地區(qū),動亂的因素尚多,它可能會影響到“一帶一路”的進程,而且它的動亂也會給強國見縫插針的機會,進而不利于歐亞的整合。所以在推動歐亞整合時,不能沒有“和平調控”的考慮。因此中國的“一帶一路”,對于相關的和平問題應有設計,我認為視情況的發(fā)展,中國應設立“和平團”之類的組織,推動和平工作,適當時候,再擴大為“歐亞和平論壇”及“歐亞和平組織”,歐亞整合乃是東半球的歷史事實,它有許多工作有待規(guī)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