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昊
【摘要】 中國歷史上,皇權與世家實為共生關系。當兩者權力平衡時,社會經濟政治也穩(wěn)定發(fā)展;當皇權試圖根絕世家時,皇權自身的命運也就堪憂。在科舉世家頻遭打擊因而持退守姿態(tài)的情況下,清朝中央集權達到高點,但皇權反而因此更加脆弱。絕對權力既是皇權專制的動力,也是其自身衰亡的原因。
【關鍵詞】 皇權 科舉世家 宗族 共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識碼】A
清朝的政治世家可分為滿蒙貴族的軍功世家和滿漢的科舉世家
政治世家指的是累世為官、參與政治的家族,而不是普通的宗族。以此為標準,清朝的政治世家可分為兩類:滿蒙貴族的軍功世家和滿漢的科舉世家。當然,清朝中后期兩者的民族界限已逐漸模糊。
清政入關后,為安置八旗官兵,在京畿周圍大規(guī)模地圈占土地,然后按等級分給王公貴族和八旗官兵,因此形成軍功世家。除了物質賜予外,更重要的則是滿蒙貴族有機會累世為官。不少家族祖孫父子相繼在朝為官。清人朱彭壽在其 《舊典備征》 中詳細列舉清代世代官居一品的家庭,結果發(fā)現(xiàn)“滿蒙父子官一品者甚多,載不勝載”。這些家族成員任官具有連續(xù)性,可謂“官宦世家”。此外,婚姻關系也是滿蒙軍功世家出人頭地的渠道,烏拉那拉氏、博爾濟吉特氏、富察氏等家族都曾是皇帝的世代姻親。
而科舉世家則是指世代參加科舉考試并取得功名、出仕人數(shù)較多的家族。宋朝以后,由平民通過科舉考試成為文官蔚然成風。世家地位由科舉成績決定,而非由門第本身維系,由此形成科舉世家對傳統(tǒng)世家的全面取代。
清朝張英世家是最為典型的科舉世家。一門里通過科舉出了兩位宰相——張英及其子張廷玉;三世得謚(張英、張廷玉、張若渟)、六代翰林(張英、張廷玉、張若靄、張曾敞、張元宰、張聰賢),以至于張家自己都覺得恩寵過盛。雍正年間,張若靄在殿試中被評為一甲第三名(探花),但其父張廷玉以張氏子弟恩隆過盛為由,兩次向雍正皇帝請求,將探花之譽“讓于天下寒士”。最后張若靄由一甲第三名降為二甲第一名。
這兩父子的故事還不僅如此。張廷玉曾在一位官員家中看到一幅名家畫作,回家后將此信息告知了張若靄。不料沒過幾天這幅畫卻懸掛在了自己家中。對此,平常謹言慎行的張廷玉大發(fā)雷霆,責罵張若靄“我無介溪(嚴嵩)之才,汝乃有東樓(嚴世藩)之好矣!”張若靄不得不立即將此畫歸還原主。類似重視道德力量的簪纓世族,在清朝不勝枚舉。家族成員以其品行和才干成為朝廷的骨干、皇權的臂助。而當時有遠見的政治人物,無不重視家教和子弟學業(yè)。他們的子弟“生于書香世家,延名師,擇良友,父兄飽學,從而提命講解,子弟資質聰明,又好讀書,自然直上云霄,乃順境也”。①由此形成科舉的家世傳承。
在清朝前期,軍功世家仍可與科舉世家分庭抗禮,甚至凌駕于科舉世家之上。但隨著承平日久,疆域已定,治國的需要大過了開疆拓土,科舉世家逐漸占了上風。即使是滿蒙貴族子弟想要出仕,也必須走科舉這條路線。清朝皇帝在任用滿蒙八旗官員時,越來越重視科舉出身人員。因此旗人中多有參加科舉考試者,并很快轉變?yōu)榭婆e世家。像內務府鑲黃旗篙申家族,從八世祖阿什坦起,一連9代,除七世祖和素外,皆由科舉入仕,家族成員為官包括:內閣學士、兵部侍郎、河道總督、布政使等。其他如雍正時鄂爾泰,乾隆時阿桂皆為舉人出身;嘉慶時的那彥成,道光時的英和、穆彰阿皆為進士出身。
不過,雖然科舉世家興盛,但經學傳統(tǒng)的斷絕使得世家累世為官的獨特優(yōu)勢不再。在科舉制度下,任何家族都難以長期掌權,家族會驟起驟落,并不穩(wěn)定。能夠做官的家族成為科舉世家,不能做官的只能退守鄉(xiāng)里,不再具備全國性的影響。以往動輒傳承數(shù)百年、超越王朝壽命的傳統(tǒng)世家消失了。從此,士族變?yōu)槠胀ㄗ谧濉?/p>
清朝為了強化中央集權,把有可能挑戰(zhàn)皇權的世家勢力盡皆侵凌
與世家逐漸退守的情境不同,清朝皇權的擴張正在向歷史的高點進發(fā)。本來世家應成為皇朝所倚重的統(tǒng)治力量,延續(xù)數(shù)百年的勢力。但中央集權的強化導致皇權與世家的共生關系被破壞。特別是在清朝,中央集權達到高峰,而實現(xiàn)的舉措正是拿世家開刀。這些措施除了大興科舉、打破累世強族之外,還包括立軍機處、限制文官、打擊世家等。
從雍正時期開始建立的軍機處,實際上是通過皇帝自己的“秘書小組”向群臣收權的舉措。軍機處作為秘書小組,獨立于朝堂。從此皇帝不是與貴族治天下,而是與親信共天下。至于對其他的文官,中央集權則嚴格限制文官結黨,雍正皇帝以結黨為名大舉迫害朝廷官員,造成官吏只能唯上是從,助長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導致體制的僵化。
至于那些真正的政治家族,皇帝則會區(qū)別對待。對滿蒙軍功貴族是通過婚姻關系、科舉選拔、侍衛(wèi)制度等極盡拉攏。雍正九年(1731)十月喀爾喀副將軍策旺扎布上奏折請萬安,自稱“奴才策旺扎布、奴才丹津多爾濟、奴才(臣)策凌等跪請圣主萬安。而雍正的朱批則是:“爾等如此使朕暢快,何疾不治,何病不除?朕躬甚安,已痊愈。朕之親切寶貝爾等俱好么?”連“親切寶貝”這種詞都出來了,足見皇帝對于軍功貴族的感情。
但同時朝廷又不遺余力地打擊各種地方上的世家大族。綿延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的文字獄,就是對詩禮傳家的漢族世家大族的嚴厲打擊。順治時期《明史》案幾乎盡滅江南莊氏家族,以及參與《明史》創(chuàng)作的各大江南知識分子家族??滴鯐r期《南山集》案前后被殺百余人,桐城方家、戴家受到嚴重打擊。此外,名儒孫奇逢、戴名世、顧炎武都被牽連其中,江南士人多被流放。雍正時文字獄更甚,查嗣庭案、曾靜案都禍連多家。其中海寧查氏家族先罹《明史》案,再遇“查嗣庭案”,受害深重。乾隆執(zhí)政63年,制造文字獄130余件,超過歷史上其他時期文字獄的總和。
在打擊世家的過程中,甚至連滿清皇族、貴族也不放過。如查嗣庭案就牽連出雍正的舅舅隆科多案件。雍正還將宮廷斗爭擴大化,凡與允礽、允禟有瓜葛的人也都遭到無情的打擊。曹雪芹的舅祖李煦因曾買過一個蘇州女子送給允礽,被定為“大逆極惡”的“奸黨”,于雍正五年(1727)由刑部判處死刑,后改為流放。此后以“騷擾驛站”的罪名,將曹頫革職查辦,家產被查封抄沒,“百年望族”的曹家從此敗落。雍正皇帝在曹頫《恭請圣安》的折子上批斥:“為什么不揀省事有益的做,做費事有害的事?因你們向來混賬風俗慣了!”其厭恨、打擊曹家的傾向已不能再明顯。
在皇權的疑懼之下,世家雖不會被完全消滅,但主觀上更加退守鄉(xiāng)里,只求自保。當然,地方官遇到興建公共工程時,還是要依賴地方上有影響的大族協(xié)助解決。像江西婺源,本地的公共工程如文廟、崇圣祠的建設,以及此后多次修葺改建,都有賴于科舉世家程氏家族主持。但畢竟,因為科舉時代的士族已變?yōu)槠胀ǖ淖谧?,雖有地方影響,卻再也無力挑戰(zhàn)皇權。不過,其與皇權之間也不再合作,家族忠誠也逐漸凌駕于國家忠誠之上。
把有可能挑戰(zhàn)皇權的勢力盡皆侵凌,其后果對皇權并非有利。本來,在皇權、世家等各方勢力均衡的情況下,有可能產生理性商討、妥協(xié),甚至制度進步。但在世家衰落的情況下,皇權已走向絕對權力,只能是強化專制,再無他途。
當世家與皇權相互支持時,往往形成可以創(chuàng)造王朝的力量;當兩者相互攻殺時,往往意味著改朝換代的亂世來臨
中國歷史上皇權與世家一直處在權力爭奪的兩端。但考察其歷史軌跡,雙方實為共生關系。當兩者相互支持時,往往形成可以創(chuàng)造王朝的力量;當兩者相互攻殺時,往往意味著改朝換代的亂世來臨。從權力的規(guī)律來看,皇權也需要外在的制約,中央集權需要適當?shù)姆謾?,絕對權力往往意味著孤家寡人的絕對風險。問題只是在于和誰分權,如何分權。
世家實際上是皇權的拱衛(wèi)。特別是信奉孔孟圣賢學說的科舉世家,一方面推行儒家學說,維護國家統(tǒng)一,一方面又用孔孟倫理管理家庭,使自己的行為成為整個社會的規(guī)范。有學者認為,儒家學說把宗法組織與國家組織協(xié)調起來,把國家看作是家庭的同構。中國封建社會里,由子孝、婦從、父慈倫理觀念所建立的家庭關系,正是民順、臣忠、君仁的國家社會關系的一個縮影。家庭成為組織國家的基本單元,是國家的一個同構體。國家可以利用宗法家庭這一同構的中間層次,大大擴充對個人的管理、控制能力。同構效應對維護封建國家的統(tǒng)治,是重要的組織力量和穩(wěn)定因素。在這種情況下,世家與皇權上是相互制約和相互扶持的共生關系。
但在清朝,世家與皇家久已離心離德。例如,婺源程氏家族是著名的科舉世家。據(jù)程允中硃卷履歷統(tǒng)計,程氏家族自程克鑒起至程允中中舉,計9代成員中,擁有科舉功名者達174人。程允中硃卷履歷列名家族男性人口數(shù)為410人,有功名者占家族人口42%以上。在獲取功名的174人中,生員134人,貢生33人,舉人7人。但這個家族起初卻是憑藉程克鑒父子積蓄起來的財富世代應舉而形成。這就與古典世家不同,更具有經濟基礎和政治獨立性。而對具有政治獨立性的世家來說,他們傳統(tǒng)的習慣是:如果皇權穩(wěn)固,他們就退守鄉(xiāng)里;如果皇權式微,他們便力圖匡復;如果皇權已經瓦解,回天無術之時,他們就會理所當然地成為新的皇權的角逐者。
晚清時期,太平天國運動嚴重打擊了官宦世家,不少地方“世家大族轉瞬幾成絕戶”。而漢族軍功世家趁機再度興起,做了最后一次挽救皇權的努力。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為其中翹楚,戰(zhàn)后也勢力大張。李鴻章兄弟6人僅在合肥東鄉(xiāng)一處就占地50萬畝以上,為當?shù)赝恋?/3。不僅如此,他們利用權力興辦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電報總局等一批企業(yè),形成最初的官僚資本。這些新興的漢族世家仍遭到皇帝猜疑,除少數(shù)歷任中樞外,大多在仕途上進取有限。湘軍大部更是被就地解散,其余也逐漸凋零。
清朝滅亡的時候,除了王國維等少數(shù)幾人之外,并沒有發(fā)生像明末那樣大規(guī)模的官員自殺、多個家族為明朝守節(jié)、殉難的情形,說明世家對皇權已無任何感情和節(jié)義。中央集權消滅了自己的敵人,也同時消滅了自己的朋友。
(作者為華南師范大學政治學副教授)
【注釋】
①包樂波:《中國歷代名人家訓精粹》,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0年。
責編/潘麗莉 美編/于珊
●欄目負責人:周素麗
●聯(lián)系方式:zhsuli7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