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安
在我的想法中,《文化人的“死與生”》一書既是獨立的,但也算得上《文化名人的最后時光》的延續(xù)?!白詈髸r光”之后就是“死亡”,而我要闡述的是,作為文化的載體,文化人其實可以“死而復生”。生與死,向來分為兩種:一種是肉體的生與死,一種是精神的生與死。本書顯然側重于后者。一方面,作為個體的文化人從文化中獲取精神力量,從而完成學問的儲備、人格的鍛造,進而服務于社會,并將對以后的社會造成影響;另一方面,作為集體(可以為小集體,也可以是國家乃至整個人類)中的文化人,又存在著承前啟后的責任,在知識的傳播中,在精神的感召下,在師友間的互相影響中,文化得以永遠延續(xù)下去……
本書依然采取典型事例的講述,通過回顧一些文化人的往事,為讀者提供借鑒與思考:真正的文化人應該怎樣面對文化,面對困難,面對生死。全書分為上、下兩卷。上卷部分,講述十幾位文化人的個體言行,這些人有的在大陸,有的在臺灣,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經(jīng)歷也迥然不同,但精神其實是相通的。因為有一個共同的根,就是悠久的中國文化!還寫了一個外國記者,也與中國有關,便收了進來。下卷部分,講述一些親朋師友間的交往,以及同道中人對于文化的承繼與傳播。這部分內(nèi)容也許更能體現(xiàn)“死”與“生”的關系與內(nèi)涵。
清華校長梅貽琦在抗戰(zhàn)最艱苦的時候說:“此時使人有長夜漫漫之感,但我們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風停?!痹诿駠焚O琦是可以與蔡元培齊名的大學校長。他不僅被稱為清華大學的“終身校長”,帶領清華在短時期內(nèi)成為中國第一流的大學;而且他領導著抗戰(zhàn)時期的西南聯(lián)合大學,在極艱苦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的奇跡。梅貽琦因此受到清華、西南聯(lián)大師生們的衷心擁戴;他的高貴品德影響著周圍的人,被譽為圣賢;他的光輝事跡亦廣為傳播,受到世人的推崇。
社會學家費孝通總結人生經(jīng)驗時說:“人可以通過社會而不死?!甭劼牬搜?,我不由地想起費孝通生前說過這樣的話:“那么我能為下一代做些什么呢?我可以讓他們知道,在我這一代,我們的自我認識、自覺性達到了什么水平。我將通過我的頭腦留下一些東西給后來的人們。那就是文化。文化是寄寓在個人的頭腦里的。個人的頭腦會死亡,但是通過社會,個人頭腦里的東西會積累起來,成為公共的財富。每一個人必須有助于文化的綿續(xù)和增積。因此人可以通過社會而不死的。”誠哉斯言!
顧頡剛人品極好,不遺余力地推薦重用人才,錢穆就是因顧頡剛的推薦,成為大學老師,進而更上層樓,成為國學大師。多年后,顧頡剛又熱心幫助錢穆的侄子錢偉長“棄文學理”,于是又出現(xiàn)了一位科學家、教育家。錢穆、錢偉長之所以成為舉世矚目的大家,主要由于他們自身的努力,但如果沒有顧頡剛這樣的伯樂,不知道錢穆、錢偉長會有怎樣的人生軌跡?
國學家錢穆晚年做一對聯(lián):“塵事無常,性命終得老去;天道好還,人文幸得綿延。”
名家們的這些話,也正是本書所要闡述的核心思想。
“自強不息”,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激勵我們要努力提高自己。但我想,“生生不息”也許更為深刻,符合宇宙規(guī)律,又切合人的生命規(guī)律。也許我們有時會虛弱或軟弱,但我們總要生發(fā)出精神和力量,推動著自己和社會向前發(fā)展;也許我們的生命終歸是脆弱的,是要死亡的,但我們總要將我們的精神延續(xù)并發(fā)揚下去,如此,我們與宇宙精神相合,自由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