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康
自乙未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即公歷2015年2月19日)始,中國進入“羊年”。
東漢時的許慎(公元58—147),被后人稱為“字圣”。他花費半生心血撰寫的《說文解字》,堪稱中國最古老的一部字典,其中釋曰:“羊,祥也”。許慎首先肯定羊是一種象征“吉祥”的家畜。他又說:“象頭角足尾之形”,即這個字,象征著羊頭有角、足、尾之形。接下來又引“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舉也’”,意思是牛羊之類的字,是用形象來表示的象形字。如“咩”(mie),羊字加口旁,表示羊叫的聲音;“羔”,從羊,為羊之幼小者,下面四點喻示四只小羊;“群”,“羊性好群,從羊”,意為許多羊聚在一起形成的群體;“美”,“羊大則美,故從大”;“羌”(qiang),古文“羌”字字形是在人身上加了一個羊頭,表示中國古代牧羊的民族“羌”族?!扒肌币匀?、羊示意,羊也是聲符;“”(shan),即羊的氣味,臊之氣。此為會意字,以三只羊示意,使人想到眾羊雜居之氣味。羼(chan),字頭為“尸”,屋也(尸表示頂上的房子),本義是許多羊在房棚內(nèi)聚集、雜處,引申為混雜、攙雜之意。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前面提到過,《說文解字》云:“羊,祥也”?!把颉蓖ā跋椤保凹椤敝?。舊時“吉祥”也寫作“吉羊”,今人在考古發(fā)掘中,亦發(fā)現(xiàn)有“大吉羊”字樣的秦磚漢瓦。古籍中所謂“羊車”,指宮內(nèi)所乘之車,以“羊”而取其“吉祥”之意?!吨芏Y·考工記》云:“羊車二軻”,“軻”即指古時的接軸車。《隋書·禮儀志》又說:“羊車,一名輦(nian),其上如軺(yao)”,軺即輕便的小車,既指馬車,也指羊車?!妒酚洝た鬃邮兰摇吩唬骸把廴缤颉保@里的“羊”通“陽”。三只羊聚在一起仰望太陽,成三羊圖,《易·卦》稱之為“三陽開泰”。所謂“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亨之象”。故舊時以“三陽開泰”為一年開頭的吉祥語,多用于歲首祝頌。由于民間附會,“陽”、“羊”諧音,又俗稱為“三羊開泰”,亦為賀歲頌詞。
羊城、五羊城,眾所周知,即廣州城的別名。據(jù)《太平御覽》裴淵《廣州記》,戰(zhàn)國時南海人高固當楚國宰相,曾見有五只羊銜著谷穗出現(xiàn)于楚庭,因而在州廳上繪了“五羊圖”。另據(jù)《太平寰宇記·嶺南道·廣州》引《續(xù)南越志》,相傳古代有五位仙人乘五色羊執(zhí)六穗(ju,黑黍;六穗,指長有六穗黑黍的農(nóng)作物)而至此(成語稱之為“騎羊執(zhí)穗”,這便是廣州又名“穗”的緣由),在一片貧瘠荒涼的土地上開荒播種,辛苦耕耘,使之變成了豐饒的魚米之鄉(xiāng)。宋·錢易《南部新書》亦說是“有五仙人騎五色羊負五谷而來”,故廣州又名“羊城”、“五羊城”。矗立城中的“五羊”雕塑,便是廣州城的地理標志和城市象征。時至今日,位于四個現(xiàn)代化前沿的廣州,當?shù)厝嗣袢糟懹涍@一傳說,遙念“五羊”而永志不忘。
在人類遠古的原始部落,曾“以物易物”地進行商品交換。民間由于普遍養(yǎng)羊,羊便充當過類似于貨幣的“等價交換”的職能,即相當于最早的貨幣。養(yǎng)殖羊群多多者被視為“富有”的象征。由于羊的這種重要的社會功能,古往今來,歷朝歷代,在我國便產(chǎn)生了許多涉“羊”的生活方面的詞語,如羊倌(牧羊人)、羊脂(羊油)、羊羔(小羊)、羊毫(用羊毛作筆頭的毛筆)、羊肆(售羊肉的店鋪)、羊裘(羊皮做的衣服)、羊酪(用羊乳制的食品)、羊卜(少數(shù)民族的一種占卜法,以艾條灼羊脾骨以求吉兆)、羊燈(用銅制成或用竹絲扎成外糊以紙的羊形燈)、羊羔利(元代盛行的一種高利貸,羊產(chǎn)羔時本、利對收,故名)、羊羔美酒(本指以羊羔美酒設宴,也泛指美筵)、羊酒(羊和酒,古時亦泛指賞賜或饋贈的佳品)、羊癲風(亦稱癲癇、“羊角風”,發(fā)病時口吐白沫,聲似羊鳴)、羊腸線(外科手術(shù)縫合刀口所用的羊腸做成的線)、羊腸小道(喻指狹窄曲折的小路)等。
與“羊”相關(guān)的日常口語,還有“羊落虎口”,喻處于險境,有死無生;“掛羊頭,賣狗肉”,喻表里不一,明一套,暗一套;“順手牽羊”,指趁別人不注意時,順手拿走別人的東西;“羊毛出在羊身上”,指自己吃自己的、用自己的,或暗喻某處所花銷的,會攤派在花銷者身上,等等。略帶文化色彩的,還有如“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之類的民謠,“亡羊補牢,未為晚矣”之類的成語,“羊羔跪乳”之類的傳說,“三羊開泰日,萬事亨通年”之類的楹聯(lián),等等,極大地豐富了民間的文化色彩與民俗語匯。
明代著名文學家、戲劇家李漁(字笠翁,1610—1680)在其代表作《閑情偶記》中,于《肉食·飲饌部》開篇即說到“羊”:“物之折耗最重者,羊肉是也。諺有之曰:‘羊幾貫,帳難算,生折對半熟對半,百斤止(只)剩念余斤(注:念,“廿”的大寫字,“念余斤”即二十余斤),縮到后來只一段”,就此他解釋道:“大率羊肉百斤,宰而割之,止(只)得五十斤,迨(等到)烹而熟之,又止(只)得二十五斤,此一定不易(變)之數(shù)也?!苯酉聛恚謱υ锥磁胫吧颉迸c宰而已烹之“熟羊”加以比較:“生羊易消,人則知之;熟羊易長,人則未知之也。羊肉之為物,最能飽人,初食不飽,食后漸覺其飽,此易長之驗(證據(jù)、憑證)也。”并由此而推及,“凡行遠路及出門作事,率(終究)急不能得食者,啖(dan,吃)此為宜?!崩顫O還以實例證之:“秦之鄙(注:鄙,邊鄙,即邊邑;秦之鄙,指陜西省之西部邊邑),產(chǎn)羊極繁,土人日食止(只)一餐,其能不枵(xiao)腹(饑餓、空腹)者,羊之(功)力也?!笔熳x李時珍《本草綱目》的李漁,還進一步闡釋道:“《本草》載羊肉,其功效(堪)比人參、黃芪。參芪補氣,羊肉補形。予謂補人者羊,害人者亦羊。凡食羊肉者,當留腹中余地,以俟(si,等待)其長。倘初食不節(jié)(制)而果其腹,飯后必有脹而欲裂之形,傷脾壞腹,皆由于此,葆生者(注:“葆”通“?!?,即養(yǎng)生者)不可不知?!崩顫O的這段告誡,從養(yǎng)生學的角度勸誡人們“食羊”時食之有度,較為接近科學,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羊作為與民眾日常生活非常密切的家養(yǎng)動物,即家畜,很早以前就成為詩歌的吟詠對象。古人詠羊,最早見之于三千多年前的《詩經(jīng)》。
《羔羊》,見于《詩經(jīng)·召南》。這是一首諷刺詩。它從“羔羊之皮”唱到“羔羊之革”,再唱到“羔羊之縫”。羔羊者,小羊也。實質(zhì)上,詩中的“皮”、“革”、“縫”均指小羊的羔皮所縫制的皮裘,也即周代官吏所穿的羊皮襖。詩中的每一段都寫了用“素絲”縫制羔羊皮,且用了“委蛇(weiyi)委蛇”來形容貴族、官吏身穿羔羊皮襖的悠閑自在與得意忘形。通過“委蛇委蛇”的傳神的描寫,活畫出當時貪官污吏吮吸人民血汗而過著不勞而獲奢侈生活的狀貌。
《無羊》見于《詩經(jīng)·小雅》。詩以起勢突兀的喝問句開頭:“誰謂爾無羊?”接著答曰:“三百維(為)群?!弊g成白話就是:牧羊人問曰:“誰說你家沒有羊?”對答曰:“一群就有三百頭。”而三百只是概數(shù)、虛數(shù),言其多也。接下來寫道:“爾羊來思(“思”相當于“兮”,無實義),其角”(jiji,眾多聚集貌),意為:你的羊兒都來了,羊兒犄角挨犄角;“爾羊來思,矜矜兢兢。不騫不崩,麾之以肱,畢來既升”,譯成白話大意是:你的羊兒都來了,謹慎爭先相依靠。不棄不散不虧少,抬起胳膊兒搖一搖,齊上山坡一古腦(兒)?!稛o羊》像一首抒情的歌詞,在三千余年前遠古牧民的口中悠悠傳唱。
《詩經(jīng)》中還有幾首以《羔裘》為題的詩,算是“同題詩”吧,散見于《鄭風》、《魏風》、《檜風》中。這些詩,均以“羔裘”(羊羔制成的裘衣)作為起興的發(fā)端,或譏諷當時的朝政,或抒寫情人的眷戀,或反映人民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情緒。限于篇幅,就不再一一加以論證了。
在古往今來的中國成語、典故中,拿動物說事的不少,而其中多含貶抑或諷喻意義,如狐假虎威、雞鳴狗盜、鼠目寸光、蛇蝎之心、天下烏鴉一般黑、人心不足蛇吞象、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黃鼠狼給雞拜年,等等,卻難以見到以“羊”為諷刺對象的成語。涉羊的,比如“掛羊頭,賣狗肉”、“披著羊皮的狼”,譴責的矛頭卻并非“羊”,而是直指“賣狗肉”的做假者或偽裝成羊的“狼”,羊頭、羊皮只是作為正面的“道具”,細究之下,對羊非但沒有貶意反而含有褒意。
下面說一說與“羊”相關(guān)的俗語、成語、典故。
羊卜:古代西方和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一種占卜法。宋·沈括(1031—1095)著《夢溪筆談·技藝》曰:“西戎用羊卜”,說的就是這事。《宋史·夏國下》說得更明白:“以艾(條)灼(燒)羊脾骨以求(吉)兆,名‘炙勃焦’”;或“夜以羊焚香祝之,……晨屠羊,視其腸胃通則兵無阻,必有血則不利。”用現(xiàn)代的觀點來看,“羊卜”應是一種帶封建迷信色彩的占卜之法。
羊子:即初生的羊。《詩經(jīng)·大雅·生民》有“先生如”一語,漢代鄭玄箋注曰:“,羊子也”??追f達進一步疏注曰:“羊子初生,(名);小名(羊)羔,未成年羊曰(zhu,一般指出生五個月左右的小羊),大(長大后,一般指出生一年左右)曰羊。此乃長幼之異名。”
羊車:古代宮中用羊牽引的車駕。據(jù)《晉書·后妃傳上·胡貴嬪傳》,晉武帝時,內(nèi)宮宮女眾多,將近萬人。“晉武帝常乘羊車,恣其所之(任其拉往宮中何處),至便(到了宮中便隨意與宮妃)宴寢。”后常以帝駕羊車降臨表示宮人得寵;不見羊車則表示(失寵之)宮怨。又,宮人(嬪妃、宮女)們把竹枝插在門上,把鹽水灑在地上,引誘羊舔食,使羊車停在自己門前,以求臨幸。此稱為“羊車望幸”。元·薩都剌《四時宮詞》:“夜深怕有羊車到,自起籠燈照雪塵。”元·程景初《醉太平》:“恨綿綿深宮怨女,情默默夢斷羊車?!睂懙谋闶菍m人夜半等候羊車的忐忑心情。
羊角:指羊的雙角?!段究澴印け劇罚骸板笕缪蚪恰?,即指弓弩銳如羊角;又以“羊角”喻指彎曲而上的旋風、龍卷風?!肚f子·逍遙游》:“摶(tuan,集聚風力)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成玄英疏注:“旋風曲戾(li,曲折而勁疾、猛烈),猶如羊角”。毛澤東《念奴嬌·鳥兒問答》詞曰:“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
羊歧(岐路亡羊):羊入歧途而走失。比喻事理不易掌握而誤入迷途。唐·陸龜蒙《幽居賦》:“豹管閑窺,羊歧忘返?!迸c“羊歧”近義者,舊典有“歧路亡羊”,比喻因情況復雜多變而迷失方向,走入歧途。見于《列子·說符》:“楊子之鄰人亡(丟失了)羊,既率(領)其黨(家屬、族人),又請楊子之豎(僮兒、仆人)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岔路)。’既返,問:‘獲羊乎?’曰:‘(逃)亡之矣!’曰:‘奚亡之(怎么會逃掉呢)?’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逃往那里),所以反(返)也。’”這說明客觀事物紛紜復雜,腳下道路多變,如果沒有專注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
羊蟹:此含南宋詩人楊萬里(1127—1206)軼事。尤延之(南宋詩人尤袤,字延之)身材極短小。楊誠齋(即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曾經(jīng)戲稱尤延之為蝤蛑(you mou,一種小蟹,即“梭子蟹”);因尤延之身材短小,其名“尤袤”又與“蝤蛑”諧音,楊萬里故以此物諧稱尤延之。延之則呼誠齋為羊。一日食羊白腸,延之曰:“秘監(jiān)錦心繡腸,亦為人所食?!闭\齋笑吟曰:“有腸可食何須(憾)恨,猶勝無腸可食人?!笔婪Q蟹為“無腸公子”。一坐(座)大笑。此文記載了尤、楊兩位文人朋友互相取笑的一段戲語,不失機智而又充滿諧趣,堪稱文人軼事中的佳話。
騎羊:見于漢·劉向《列仙傳·葛由》。傳說周成王時羌人葛由,刻木羊而騎。羊入西蜀,蜀中王侯貴人競相追隨,一起上了綏山。綏山在峨眉山西南,高入云端,宛若仙境,隨之者皆得擺脫凡塵之累,學仙得道也。唐·陳子昂《感遇詩》:“飛飛騎羊子,故地乃峨眉。”唐·李白《留別曹南群官之江南》:“卻戀峨眉去,弄景偶騎羊?!?/p>
羊胃、羊頭:據(jù)《后漢書·劉玄傳》,“其所授官爵者,皆群小賈豎(注:群小,指無恥小人、宵小之輩;賈〔gu〕豎,是對商人的賤稱),或有膳夫庖人(指做飯的廚師)……長安中為之歌曰:灶下養(yǎng),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guān)內(nèi)侯”。此指東漢更始帝劉玄爛封官吏,所用多是雞鳴狗盜之徒,故民謠譏刺為“爛羊胃”、“爛羊頭”。寧太一《燕京雜詩》云:“曉聞云霧蔽長安,羊胃羊頭天晝寒?!币嘁匝蛭?、羊頭諷貪官污吏。
羊踏菜園:三國時魏·邯鄲淳《笑林》:“有人常食蔬茹,忽食羊肉,夢五臟神曰:‘羊踏破菜園’?!彼濉ず畎住秵㈩佷洝芬噍d。意思是說,有人常吃素食、蔬菜,偶爾吃了一次羊肉,夜間夢見五臟神說:“羊把菜園踏破了?!焙笠源说鋺蛑赋3允卟说娜伺际橙澬龋蛴靡孕稳莺壳蹇嗌?。清·黃遵憲《日本雜事詩》:“踏破菜園新作夢,大餐飽食大官羊?!贝送猓把蛱げ藞@”的又一典名叫做“羊蹴(cu)蔬”,蹴者,踩踏也;蔬者,菜園也。
請閹牡羊:寓言,見于《艾子后語》。“艾子畜羊兩頭于囿(園子)。羊牡者(公羊)好斗,每遇生人,則(追)逐而(用角)觸之。門人往來,甚以為患(禍害),請(示)于艾子曰:‘夫子之羊,牡(雄性)而(兇)猛,請將閹之,則降其性而溫馴矣?!有υ唬骸疇枺銈儯┎恢袢諢o陽道(陽性)的更猛些。’”這則寓言顯然是借“閹羊”而諷刺抨擊“閹黨”、“閹人”即宦官的。當時因宦官當權(quán)且權(quán)勢太大,常常橫行霸道,作者便以“閹羊更猛”為寓,加以譏諷、鞭撻。
愛禮存羊:見于孔子《論語·八佾(yi)》。先解題:保護古代之禮儀使之不致廢弛叫做“愛禮”,保存以羊作祭品的儀式叫做“存羊”。據(jù)《周禮·春官太史》,有“頒告朔(禮)于邦國”之說:每逢農(nóng)歷初一地面上往往不見月光,古時候稱這種現(xiàn)象為“朔”。帝王于每年初冬朔日,向諸侯告知來年十二個月的政事安排,諸侯們亦于祖廟受而行之,史稱“朔政”,所行禮儀叫做“告朔禮”。每逢行“告朔禮”時,均要殺羊祭廟??鬃拥膶W生子貢想在行告朔禮的時候不再用羊作為祭品,孔子說:“我知道你的想法,但是你愛的是羊,我愛的是禮。”從而保留了古禮所需要的祭羊。后來比喻為維護根本而保留有關(guān)的禮節(jié)。宋·陳亮《國子》:“蓋愛禮存羊,以有待也。”
羊裘在念:載于明代浮白齋主人述輯的笑話集《雅謔》中。譯為白話文,意為:鄉(xiāng)里有個小偷,半夜里偷偷到迂公的屋前窺探,正好碰見迂公回來,小偷驚恐萬狀,扔下他從別處偷來的羊皮大衣就跑。迂公揀到這件羊皮大衣,不禁大喜。從此,羊皮大衣總是縈繞在他的腦子里。每天夜里回來,看到門庭安然無恙,他便皺著眉頭說:“為什么賊不來呢?”這則笑話里的這位“迂公”,偶拾小利便起了貪圖財物之念,居然盼著賊再次“光顧”他家;他可知這里面預伏著真正的大禍呢!這篇笑話,諷刺某些人利令智昏,竟迷戀于區(qū)區(qū)小利,反置真正的大禍于不顧,豈不是既可笑又可悲么?
羊腸小道:唐玄宗《早登太行山中言志》:“火龍明鳥道,鐵騎繞羊腸?!鄙降乐M,猶如羊腸。后用“羊腸小道”形容曲折而狹窄的山路,亦稱“羊腸鳥道”。
羝(di)羊觸藩:《易經(jīng)·大壯》:“羝羊觸藩,羸(lei,纏繞)其角”,羝羊即公羊;藩,指藩籬、籬笆。意思是說,公羊用頭抵撞籬笆,羊角就會被籬笆掛住,不能進也不能退。后用此語形容遇見麻煩的難處之事,或遭逢“進亦不能,退亦不能”的兩難局面。
羊鵝爭草:據(jù)《吳下諺聯(lián)》,“羊與鵝皆善食草。羊吃于前,鵝趕于后。鵝羊相繼,而草危矣(草越來越少,有絕滅之危)。鵝見羊之先己而吃也,必求(超)過羊;羊見鵝奪己之草也,且放量而吃。鵝羊相忌(相互爭強、妒嫉),而草益危(更少)矣?!边@說明互不相讓,無休止地盲目競爭,會導致資源銳減,甚至造成生存危機。
以一牛易五羊:北宋大文豪蘇軾(號東坡居士,1036—1101),在《上神宗皇帝書》中,擬寫了《以一牛易五羊》的寓言:“今有人為其主牧牛羊,不告其主,而以一牛易(交換)五羊。一牛之失,則隱而不言;五羊之獲,則指(宣揚、夸耀)為勞績?!边@則寓言抨擊了報贏不報虧、報得不報失的欺詐行為。
牧羊而夢王公:見于蘇軾《夢齋銘》敘。文中描寫一位地位低下的牧羊人,在夢中從所牧之羊而想到馬,從馬又念及車,又從車想到車蓋,于是就夢見自己坐在張著曲蓋的豪華馬車上,前邊由宮人吹奏著鼓樂,自己已經(jīng)變成一位王公貴族了。蘇軾說,一個牧羊人和一位王公貴族相比較,實在是差得太遠了。這是由于他本人不切實際的夢想而引起的,豈不是很奇怪么?這篇寓言抓住幻想與現(xiàn)實的尖銳矛盾,諷刺了得隴望蜀、貪欲無窮的人。
《食羊脊骨說》:蘇軾的一篇小品文,記敘他被貶官于當時的“蠻荒之地”惠州時的一段經(jīng)歷。當時,廣東省“惠州市……日殺一羊”,然一般市民不敢與“仕者”(為官之人)爭著買羊肉中的好肉,只能在買時,“囑屠(羊)者買其脊骨耳”。脊骨肉少骨多,然“骨間亦有微(微量的、少許的)肉”,煮熟之后,經(jīng)撈取、過濾方能得少許羊肉。若不趁熱撈取,羊肉則浸于水中,久久不干。取出后,放上“薄鹽”(少許的鹽)用火烤,可趁熱食之。經(jīng)過成天的抉(jue,挑、挖)骨剔肉,在筋骨結(jié)合的地方,可得到一二兩羊肉。蘇軾說,這樣我就已十分高興、滿足了。在這篇文章里,蘇軾細說了“羊脊骨”的吃法,可見他被貶謫于惠州蠻荒地帶時生活的窮困;也可看出他雖處逆境,卻能樂觀自處,以縝密的態(tài)度記載生活小事,以及從小處尋找生活樂趣的精神。
“蘇文熟,吃羊肉”:見于南宋詩人陸游(1125—1210)《老學庵筆記》。原話記敘當時童謠:“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嚙(nie)菜根?!薄疤K文”指北宋蘇軾(東坡)詩文。到南宋時,蘇東坡影響已很大,故有童謠吟唱此詞,說明當時蘇文已廣泛地受到民間的崇尚。
換羊書:乃后人記敘北宋大文豪蘇軾(東坡)軼事。“宋韓宗儒性饕餮(tao tie,貪吃、好吃),每得東坡一帖(一張書法帖子)于殿帥姚鱗換羊肉數(shù)斤。黃魯直(黃庭堅,字魯直,1045—1105,北宋詩人,出于蘇軾門下,與軾并稱“蘇黃”)戲東坡云:“昔右軍(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曾官至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東晉著名書法家)以字換鵝,今(蘇公)當作換羊書矣?!眱?nèi)中用王羲之以字換鵝之典故,來與東坡先生開玩笑,請他“以字換羊”,并戲稱“換羊書”。據(jù)野史記載,蘇東坡喜歡吃羊肉且鐘愛終生。
屠羊說:據(jù)《莊子·讓王》,春秋時,楚國一個賣羊肉的屠夫叫屠羊說。楚昭王亡國出逃,屠羊說跟隨他逃亡。后來楚昭王復國,論功要賞以爵祿,屠羊說三次推辭,堅決不受。楚昭王認為,屠羊說居處卑賤而陳義(道義、風格)甚高,要“延(授)之以三旌之位”(諸侯五等爵位中的公、侯、伯,為三卿,亦曰三旌之位)。屠羊說答曰:“我當然知道三旌之位貴于屠羊之肆,萬鐘(量詞,古代一鐘合六斛四斗,“萬鐘”極言其多)之祿富于屠羊之利,但我怎么可以因貪求爵祿而使你蒙受‘妄施’(胡亂施予)之名呢?”后借此典,指拒利、拒名、拒權(quán)。唐·顏真卿:“功成堅讓,事軼屠羊?!?/p>
青羊(青羊?qū)m):青羊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羊,也即神話中之木精、煞神。南朝·梁任《述異記·上》:“梓樹之精化為青羊。”又,唐·樂朋龜《西川青羊?qū)m碑銘》曰:“太清仙伯敕(chi,告諭)青帝之童,化羊于蜀國?!鼻嘌?qū)m,道觀名,也作“青羊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據(jù)老子傳說,老子(即老聃,春秋時楚國苦縣人,曾為在周管藏書的史官)西游至函谷關(guān),關(guān)令(守關(guān)的太守)尹喜再三挽留。老子授《道德經(jīng)》五千言而去,臨別囑尹喜曰:“子行道(你推廣《道德經(jīng)》)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肆:店鋪)尋吾?!睍r隔三年,老子降臨此地,尹喜如約前來。老子顯現(xiàn)法相,端坐蓮臺,聽尹喜敷演道法。此地即為“青羊?qū)m”。今之青羊?qū)m修建于唐朝,后毀于兵災戰(zhàn)火,于清代康熙六年至十年(1667—1671年)重建,被譽為“川西第一道觀”。宋·陸游《劍南詩稿·梅花絕句》之九:“青羊?qū)m里應如舊,腸斷春風萬里橋?!?/p>
替罪羊:有中、外兩種傳說。中國傳說,見于《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牛怎樣處理?)對曰:‘將以釁鐘(注:新鐘鑄成,宰殺牲畜,取其血涂鐘的儀式)?!踉唬骸嶂ǚ帕怂?!吾不忍(視)其觳觫(hu su,恐懼發(fā)抖的樣子)?!瘜υ唬骸粍t廢釁鐘(儀式)歟?’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贝颂?,梁惠王下令以羊(替罪)換牛而殺之,這便是“替罪羊”的來歷。與這個典故類似的,還有齊宣王不忍殺牛以祭鐘,改為殺羊的故事,稱為“以羊易?!薄A?,據(jù)西方傳說,見于基督教的《圣經(jīng)》(《舊約》)中。某一天,上帝為了考驗亞伯拉罕的忠誠,示意要他的獨生子以撒作為燔(fan)祭(注:以炙烤的方式祭祀),獻給上帝。亞伯拉罕忍痛將愛子綁上祭壇。正當亞伯拉罕要拿刀殺他的兒子時,上帝感受到他的忠誠,命令天使加以阻止。此時,前面林子里有一只羊,于是,上帝便讓亞伯拉罕把小樹林中的那只羊抓來殺了,代替他的兒子獻給燔祭。從此,古猶太教承襲此傳統(tǒng),每年的祭祀,都由大祭師用手按在一頭羊的頭上,以顯示全民族的罪過都由這只羊背負承擔了,然后再將這只羊驅(qū)趕到曠野。這只羊便被人稱為“替罪羊”。世界各地都習慣于用“替罪羊”一詞,比喻頂替罪過或代人受過的人。
蘇武牧羊:據(jù)《漢書·蘇武傳》,蘇武(前140—前60),西漢杜陵人,字子卿,武帝天漢元年以中郎將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單于脅迫其投降,武不屈,被徙至北海,使(被指派)牧公羊,俟(等候)羊產(chǎn)子乃(才會將他)釋放。武嚙(吞、吃)雪食草籽,持漢節(jié)(漢朝符節(jié))牧羊十九年,節(jié)旌毛盡落。昭帝即位,與匈奴和親,武得歸?!疤K武牧羊”的故事流傳千古。蘇武歷來被尊為“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愛國守節(jié)的典范。
羊羔跪乳:源自《春秋繁露》:“羔飲之其母必跪,類知禮者”。指小羊羔吃奶時往往是跪著吃,人們將這一舉動歸納為“羊羔跪乳”,并引申為羊羔報答慈母養(yǎng)育之恩的一種孝敬舉動。由此生發(fā)開來,倡揚人更應具有這種孝敬父母長輩的精神。
羊酪莼羹:羊酪,用羊奶(羊乳)煉制成的食品;莼羹,用莼菜熬成的羹汁。宋·蘇軾《次韻劉答涇》:“莼羹羊酪不須評,一飽且救饑腸鳴?!碧啤ろn翊(yi)《送客之江寧》:“從來此地夸羊酪,自有莼羹味可人?!焙笠浴把蚶逸桓毙稳菁亦l(xiāng)美食風味,也暗喻游子思鄉(xiāng)或欲歸隱回鄉(xiāng)。
五羖(gu)羊皮:出自《孟子·萬章上》。秦穆公五年,晉獻公俘虜虞國大夫百里奚,百里奚逃亡到楚國宛地,被楚人俘虜。秦穆公聽說百里奚賢德,以重金(五張黑色公羊皮)將他從楚國贖回,并將國政交他管理,稱為“五大夫”。,意為黑色的公羊。后以此典喻指君王禮賢下士,重視人才。唐·李白《鞠歌行》:“秦穆五羊皮,買死(定)百里奚”。
羊裘翁(羊裘垂釣):本意為披著羊裘(羊皮衣)的老翁。此典敘及歷史上一則愛惜人才的故事。后漢嚴光,字子陵,年輕時曾與劉秀在一起游學。劉秀即位光武帝后,嚴光便改名易姓,隱避不見。劉秀思念舊友之賢德,四處查訪未果。后聽說有一男子身披羊裘在富春江垂釣,劉秀疑是嚴光,于是派人帶厚禮前去征聘,往返三次,這位羊裘翁(嚴光)才隨車同返。后以此典頌揚品德高尚的人不圖富貴,隱居山澤。宋·陸游詩曰:“羊裘老子釣魚處,開卷令人雙眼明”;明·張以寧詩曰:“故人已乘赤龍去,君獨羊裘釣明月”,均詠此事。
瘦羊博士:此處“博士”是古代學官名,興于六國,秦、漢相承,諸子、詩歌、術(shù)數(shù)、方技,均立博士,聘此一專項中較有學問之人擔任。據(jù)《藝文類聚》卷九十四,后漢時甄宇為博士,每逢臘祭,皇帝賜給博士每人一頭羊。羊有肥瘦大小,主管分羊的官員想將羊殺了平均分肉。甄宇不同意,他自己率先挑了一只最瘦的羊,大家也就不好意思計較。以后召會群臣時,皇帝便問:誰是“瘦羊博士”?京師的人就以此綽號稱呼甄宇了。清·王士《題王元式國博秋思》:“多少長安苦吟客,瘦羊博士擅風流?!?/p>
羊質(zhì)虎皮:意為羊披上虎皮,比喻外強內(nèi)弱,虛有其表。出自漢·揚雄《法言·吾子》:“羊質(zhì)虎皮,見草而悅,見豺而戰(zhàn)(戰(zhàn):顫抖、戰(zhàn)栗),忘其皮之虎也?!币馑际钦f,羊的質(zhì)地就是羊,雖然披上了虎皮,仍然看見愛吃的草就喜之不禁;但見了豺狼就嚇得顫栗不已,忘了自己身上披著虎皮,結(jié)果呢,當然潰敗無疑。后以此典形容虛有其表,本質(zhì)難以遮掩;也形容色厲內(nèi)荏,外強中干。唐·李商隱《贈送前劉五經(jīng)映》:“驚疑豹文鼠,貪竊虎皮羊?!绷簡⒊缎旅裾f》:“虎皮羊質(zhì),霸者假之以為護符。”
臧谷亡羊:見于《莊子·駢拇》:“臧與谷二人,相與(在一起)牧羊而俱亡(丟失)其羊。問臧奚事(干什么事),則挾(拿著刻在竹片上成編的策書)讀書;問谷奚事(干什么事),則博骰以游(投骰子在做賭博游戲)。二人者,事業(yè)(所從事的工作)不同,其于亡羊均也?!保ň?,相同。對于丟失羊來說,其牧羊時心不專一都是相同的。)這個典故說明的道理在于,完成份內(nèi)的工作應當盡職盡責,三心二意會帶來不良的后果。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見于《戰(zhàn)國策·楚策四》。莊辛(楚莊王之后)對(楚襄王)曰:“臣聞鄙語(民間俗語)曰:見兔而顧(回頭、呼喚)犬,未為晚也;亡(丟失)羊而補牢(柵欄),未為遲也?!币馑际钦f,有了問題及時補漏洞、堵缺口,并不為晚。這已成為延綿千年且給人以有益啟示的成語。
羊狠狼貪:喻狠毒貪婪。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宋義)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倔強而不聽指揮)者,皆斬之’?!鼻啬┤盒壅鲬?zhàn)中,楚懷王置宋義為楚上將軍,號卿子冠軍,是項羽的上級。宋義下令要把軍中“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的人盡皆斬首。由于宋義對其部下項羽很不信任,為限制后者才能的發(fā)揮,便講了這番話。后以“狠如羊,貪如狼”形容固執(zhí)貪婪的人,或有勇無謀的人。
羊羹亡國:據(jù)《戰(zhàn)國策·中山策》,中山君給大伙分發(fā)食物,大夫司馬子期在場。羊羹少了,司馬子期未分到一份,發(fā)了脾氣,跑到楚國去了。他怒氣未消,勸說楚王來攻擊中山國。中山君嚇得逃跑了。有兩人拿著武器跟在他的后面,中山君回過身來問道:“你們想干什么?”兩人回答說:“我們的父親,曾經(jīng)餓得要死,您送給他一壺吃的救了他。父親臨死前囑咐說:‘中山君有了危難時,你們一定要拼死報答?!F(xiàn)在我們來報答您了?!敝猩骄鎏扉L嘆道:“給人家的不在多少,看是否正當他最困難最需要的時候;怨恨不在深淺,如果傷了人家的心,那怨恨就深重了。我只因為一杯羊羹而亡國,又因一壺食物而得到兩位勇士相助?!惫适轮校抉R子期的小氣、狹隘與報復之心固不足取,但中山君敗亡后逢難遇救,兩位勇士“以德報德”的故事,對后人似有一定的啟迪。
熟羊胛:據(jù)《新唐書·回鶻傳》載,骨利干地處瀚海(今蒙古高原)以北,北面臨海,離唐代京城長安距離最遠。那里晝長夜短,若是在太陽落山時烹煮羊胛,羊胛熟時東方已經(jīng)天亮了。后以此典比喻時光流逝迅速。宋·歐陽修《謝觀文王尚書西京牡丹》:“爾來不覺三十年,歲月才如熟羊胛。”
使羊?qū)⒗牵阂姟妒酚洝ち艉钍兰摇?。漢高祖劉邦得天下后,分封有功之臣為異姓王,引發(fā)有人內(nèi)心不平,先后出現(xiàn)謀反事件。劉邦派太子前去平叛,欲趁機廢掉太子。呂后看出劉邦“使羊?qū)⒗恰保?qū)使弱小的羊去指揮、駕馭兇狠的狼),于是苦諫請求劉邦代替太子親自出征。后以“使羊?qū)⒗恰北扔魅斡脤洸划?,難以統(tǒng)率指揮軍士;也比喻派遣仁厚的人去駕馭強橫而有野心的人。西漢桓寬《鹽鐵論·除狹》:“弱者,猶使羊?qū)⒗且?,其亂必矣?!?/p>
十羊九牧:《隋書·楊尚希傳》:“竊見(我看見)當今郡縣,倍多于古(數(shù)倍于古時)。或地無百里,數(shù)縣并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笔蚓拍?,原意是指十只羊就有九個牧人放牧。后用以比喻民少官多,賦斂苛繁;或喻指揮混亂,號令不一,部下無所適從。唐·劉知幾《史通·忤時》:“十羊九牧,其令難行?!?/p>
肉袒牽羊:見于《左傳·宣公十二年》。這是一種古代戰(zhàn)敗投降的儀式。公元前597年,楚莊王率軍攻打并占領了鄭國,鄭襄公光著膀子牽著羊向楚莊王跪地求和,并且答應把鄭國土地割讓給楚國,鄭人從此做楚人的奴隸,只求一塊不毛之地度過余生。楚莊王見鄭襄公真心悔過,就答應了他的請求。后以“肉袒牽羊”表示犒賞(勝利者的)軍隊。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前趙·劉聰》:“帝肉袒牽羊……出降東門?!?/p>
掛羊頭賣狗肉:見于清·錢大昕《恒言錄》卷六引《晏子春秋》:“懸羊頭于門,而賣馬肉于內(nèi)?!焙笕藢ⅰ百u馬肉”改為“賣狗肉”,又以“掛羊頭賣狗肉”比喻用好的名義做幌子,實際上名不符實或做壞事。郭沫若《文藝論集·泰戈爾來華的我見》:“在我們凡百事情都是(掛)羊頭(賣)狗肉的中國,一切原則都要生出例外?!?/p>
一生未吃白羊肉:據(jù)《歷代筆記小說精華·南北朝》,襄陽人羅友時任荊州刺史,值桓溫為中書令,為車騎(注:官名)王洽舉行(赴任)告別宴會,以白羊肉宴客。羅友獲準在宴會上入座,可是吃了一會兒便辭別而出。桓溫問他:“卿(對下級的尊稱)一向喜歡臨場發(fā)問,今天怎么匆匆離去?”羅友答曰:“我早就聽說白羊肉特別味美,一生未曾吃過,所以請求前來赴宴,實則無事可咨詢?,F(xiàn)在已飽餐了一頓,便不必再停留了”,說罷離去,毫無愧疚之色。這個故事刻畫了一位執(zhí)著而又毫不客氣的“食客”形象。此典亦用于諷喻某些“實用主義”的人和事。
百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據(jù)《史記·趙世家》:趙簡子(名鞅,春秋時晉國大夫)有個臣子名叫周舍,好直諫,敢進言,曾曰:“愿為諤諤之臣(敢于直言爭辯的正直之臣),墨筆操牘(拿著墨筆和書版作記錄),隨君之后,司(觀察)君之過(錯)而書之。日有記也,月有效也,歲有得也?!焙喿訍傊?,與處(與周舍和悅相處)。居無幾何(沒多久)而周舍死,簡子厚葬之。三年之后,與大夫飲,酒酣,簡子泣曰:“……昔者,吾友周舍有言曰:‘百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狐貍腋窩的毛皮),眾人之唯唯(諾諾恭順、唯唯服帖),不如周舍之諤諤(直言敢諫、正直不阿)……是以泣也。”后人用此典故,指質(zhì)量差的東西數(shù)量再多,也不如一種高質(zhì)量(或曰“含金量”高)的東西;或喻對朋友無原則的喋喋吹捧,不如一句直言而中肯的批評。
小宰羊:見于明代文學家馮夢龍(1574—1646)之《古今譚概》,寫的是一位官員的廉政故事:“時戢(ji)為青陽丞(安徽南部青陽縣的縣官),潔以勤民,肉味不知,日市(每天從市場上買回)豆腐數(shù)個。邑人稱豆腐為‘小宰羊’。”這位縣級官員,居然不知肉味,只每日從市場上買回豆腐數(shù)個,權(quán)當美肴。豆腐白色,類似宰成小塊的羊肉即“小宰羊”。他便因此得“小宰羊”之綽號。古時若真有如此節(jié)儉之廉官,殊不易也。另,“小宰”也是縣丞的別稱。“小宰羊”的另一個意思,是指縣丞的羊。
穿井得羊:據(jù)《國語·魯語下》:(魯國正卿)季桓子穿(挖)井,獲如土缶(挖出了一只瓦罐),其中有(一只)羊焉。使(派人)問之仲尼(孔子)曰:“吾穿井而獲狗,何也?”(孔子)對曰:“以丘(孔子名丘)之所聞,(所獲乃)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曰夔(kui,傳說中的異獸名,似龍,有一足)、魍魎(wang liang,古代傳說中的木石之怪,好學人聲以迷惑人),水之怪曰龍、罔象(傳說中的水怪),土之怪曰墳羊?!保▔炑颍和林兄盅?,雌雄不分。)從這段故事可以看出,孔子的知識面非常寬泛,所以他不致因別人編造的誑言(故意把羊說成狗)而迷惑,而能以自己廣博的知識、見聞去明辨事物的真相。
牧羊自學:見于《漢書·路溫舒?zhèn)鳌罚骸皽厥妗笧槔锉O(jiān)門(鄉(xiāng)里的看門人),(父)使溫舒牧羊,取澤中蒲(長在水洼里的蒲草),截以為牒(截,裁剪;牒,此指紙張或本子),編用書寫。”描寫了窮人的孩子路溫舒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邊放羊邊自學成才的故事,這對后人刻苦治學是有啟迪的。
羊年說羊,上面講了那么多涉“羊”的典故、故事,算是與讀者朋友們分享一點看似普通然則含意雋永的“羊”的諧趣吧!
最后,想側(cè)重說一說南宋愛國詩人文天祥(1236—1283)以“羊”為題的一首詩,這是一首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詩篇。詩題叫《詠羊》:
長髯主簿有佳名,墳首柔毛似雪明。
牽引駕車稱衛(wèi)階,此教石起羨初平。
出都不失君臣義,跪乳能知報母情。
千載匈奴多收養(yǎng),堅持苦節(jié)漢蘇卿。
詩的開首便抓住“羊”的主要特點,形象地描繪出羊的形象:“長髯主簿有佳名,墳首柔毛似雪明。”崔豹《古今注》云:“羊,一名長髯主簿?!敝鞑?,官名,自漢至清,縣一級官府均設有“主簿”一職,為負責文書簿籍、掌管印鑒的地方官。羊因長有長長的胡須,故被昵稱為“長髯主簿”。詩中用擬人手法,以“有佳名”贊揚“羊”的好名聲?!皦炇住?,出自《詩經(jīng)·小雅·苕之華》:“牂(zang)羊(特指母羊)墳首(大頭)”?!皦炇兹崦蒲┟鳌睂懷虻捏w態(tài),不僅頭大,且柔順的羊毛似白雪般潔凈明亮。這首詩從羊的雅號和形態(tài)寫起,贊譽之情溢于言表。接下來頷聯(lián)二句,“牽引駕車稱衛(wèi)階,此教石起羨初平”,化用了兩個典故:一是晉代人衛(wèi)階(字叔寶),少年時曾“牽引”羊車入市遍游洛陽古城,見者以為玉人;二是神仙傳說中的人物黃初平,曾有“叱石成羊”之美譽。據(jù)晉·葛洪《神仙傳》,黃初平十五歲時牧羊于野,被一位道士引入金華山修行,四十余年不歸。后其兄循蹤尋訪而至,卻只見石頭,不見羊群,詢問羊在哪里?黃初平對石呼曰:“羊起”,滿山石頭盡皆變成白羊,這便是“叱石成羊”的故事。作者化用上述二典,說明羊既有拉車行進之功,又能從石頭“點化”而復活,非比尋常。這兩個典故,不僅形象生動,而且情趣盎然,“此教石起”還洋溢著濃厚的神話色彩,使人讀之其味無窮。頸聯(lián)二句,“出都不失君臣義,跪乳能知報母情”,亦用二典。一曰“出都”,春秋時,齊欲屯兵伐楚,虧了魯大夫柳下惠“出都”前往,勸阻齊王,使齊、楚止息干戈,宰羊盟誓,結(jié)為友好之邦,避免了烽火戰(zhàn)亂。二曰“跪乳”,即民間傳說中“跪乳報母”(羊常常跪著吃奶,被視為報母之恩)的羊的品格。作者通過“出都息戰(zhàn)”和“跪乳報母”二典,頌揚了國與國之間“化干戈為玉帛”、變征戰(zhàn)為和平的不朽勛績。尾聯(lián)二句,“千載匈奴多收養(yǎng),堅持苦節(jié)漢蘇卿”,用漢使蘇武出使匈奴被扣,在冰天雪地的北海牧羊十九載,終于榮歸漢朝的典故,頌揚了漢蘇卿(蘇武)“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崇高品格,從而抒發(fā)了文天祥本人抗敵救亡的愛國主義情懷。這首《詠羊》詩,幾乎句句用典,處處涉羊,堪稱抒情詠懷的詠羊佳作,意味雋永的愛國詩篇。文天祥是南宋著名愛國將領,在抗元斗爭中歷經(jīng)九死一生,被俘后壯烈犧牲,曾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鏗鏘詩句。聯(lián)系他《詠羊》詩中蘊藉的愛國情懷,不能不使我們油然而生敬意。
羊年說羊,到此該打住了。我們的祖先由于養(yǎng)羊甚早,自《詩經(jīng)》起有記載的歷史就長達三千多年;綿延至今的“羊文化”源遠流長,羊的典故、故事含金量頗高。若能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于我們積累國學知識、提高文化素養(yǎng),對于以史鑒今、以史勵志,對于加速實現(xiàn)“文化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都大有裨益在焉。末了,祝朋友們羊年大吉,萬事如意!
作者: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名譽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