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
我讀的第一本村上春樹的作品是《挪威的森林》,因為大學學的是日語專業(yè),就一直原版作品讀了下來。記憶中的原版無論封面還是文字,并未像當時的中譯本那樣滿是濃厚的商業(yè)媚俗氣息。也許是語言帶來的隔膜,讀后心中充滿了青春時代特有的難以名狀的迷茫、虛無、混沌、孤獨,這種感受延續(xù)到了時隔十幾年后讀的《1Q84》和《沒有色彩的多崎作》,甚至遮蔽了我對故事情節(jié)的記憶。掩卷沉思,除了被那種感覺重重地包裹外,居然回憶不起更多的內容。
盡管村上春樹連續(xù)7年入圍諾獎候選,卻一直是有緣無份,甚至被媒體封為“最悲壯”的入圍者。但不可否認,村上春樹作品所占的市場份額卻無與倫比,無論是在日本還是中國或者歐美,都一直暢銷不衰。記得《沒有色彩的多崎作》2013年在日本即將上市時,我也是靜候在排隊購書的長龍里,后來還是電話預約后等了兩日才到手的。然而,當一口氣讀完后還未來得及細細品味與消化時,中譯本已經在大陸出爐,其翻譯與出版的速度之快,著實令我驚嘆不已。更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村上作品中譯本的封面印象已經完全脫離了最初的濃妝艷俗,儼然一副小清新的文藝范兒了。
村上小說的語言,對于像我這樣的日語學習者來說,讀起來可謂朗朗上口,甚至從語法角度審視,都是無可挑剔的規(guī)范而標準的日語。順暢而生動,清晰而簡潔,連小說中人物之間的對話也都顯得非常嚴謹而縝密,似乎總想努力把一件事情從頭到尾敘述得精準而完整,有時我甚至情不自禁大聲朗讀出來,代替晨讀的日語美文。
然而,字里行間傳遞給我的信息卻又顯得那么晦澀與曖昧,或話中有話,或藏有某種暗示和玄機,雖文面清澈卻不能探其底。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亦是如此,永遠處于現(xiàn)實與非現(xiàn)實、日常與非日常的交錯之間,時而充滿夢幻與超現(xiàn)實的神秘,令人捉摸不透,頗費心思。而那種神秘感仿佛一根線,扯動著內心深處的某種道不出的糾結與隔膜,也正是在其驅使之下,不知不覺地身陷其中,令你一直讀下去,讀下去……
村上的作品過于缺乏日本色彩。關于這個話題,村上有自己的解釋。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他談到,他一直想逃開日本這個“大家庭”,他覺得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自由”,但日本這個“大家庭”最缺乏的就是“自由”。所以才讓他一直想逃離日本,想逃離“家”。比如,他的小說從來不寫“家人”,因為他從前一直想逃避這些。
逃避日本社會似乎也正是他被稱作“日本文壇的棄兒”的內在原因。翻遍他所有的作品,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關于日本特色的文化生活元素寥寥無幾,沒有和服、沒有壽司、沒有演歌,而處處充斥著西裝牛仔、三明治、威士忌、爵士樂、交響樂,甚至如果把小說中主人公的名字換成“大衛(wèi)”“約翰”之類,故事也可以很自然地發(fā)生在美國或歐洲某國,卻絲毫不影響作品的邏輯性與文學性。
沒有了國與家的牽絆,村上筆下的主人公個個都顯得十分孤獨。我比較欣賞一位粉絲在微雜志“村上的藝術世界”里的描述:“如同宮崎駿的漫畫于我永遠是一名善良無邪的赤誠少女,村上的故事于我永遠是一個沉默的孤獨少年。前者以赤子之心的善良完成大時代的救贖,后者以硬碰硬的孤獨實現(xiàn)個體的成長?!?/p>
是的,小說中幾乎沒有對主人公們家庭親情的表述,沒有溫馨的親情場面,他們都是孑身一人,孤獨地生活在這個茫然混沌的世界上,而對于這個世界來說,主人公們的存在似乎都是可有可無、微不足道的,既不見他們的頹廢墮落,也絕非滿腔激情的勵志青年,他們僅僅是有規(guī)律地過著一種看似不受約束的普通生活,沒有更多的日常交往和復雜社會關系的羈絆,最多有一些譬如音樂或讀書、健身之類的日常愛好。
從十幾年前出版的《海邊的卡夫卡》中15歲的少年,到去年4月發(fā)行的短篇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中遭妻子離棄的50歲的中年男人,孤獨的情緒被村上渲染得淋漓盡致。正如最近村上接受《每日新聞》獨家專訪時說,在《沒有女人的男人們》里,“孤獨”成為唯一的主題。雖然被女人離棄的男人是故事的核心,但全書最想表現(xiàn)的重點卻是人應該經歷那種拋棄所有、雖感枯燥但健康向上的孤獨。年輕時的孤獨,在今后的成長中可以被填滿而得到慰藉,但是到了某個年齡段,孤獨則近似于“孤絕”(與世隔絕)狀態(tài),而超越“孤絕”,便可實現(xiàn)理想主義的自我覺醒。
無論是《挪威的森林》,還是《1Q84》《沒有色彩的多崎作》,作者筆下的主人公們,都散發(fā)著近乎令人羨慕的孤獨品質,他們孤獨,但絕不孤僻,用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過著“慢”生活,他們的欲望極簡、精神極簡、物質極簡、信息極簡,甚至表達方式極簡,這無疑是一種擺脫了物質束縛的精神自由的境界。我想這也許是令我們著迷而深陷那種氛圍不能自拔的原因吧。
在中國,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城市化過程也迅速推進,然而文化素養(yǎng)和精神文明卻沒能同步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更加注重物質和金錢,更多的是貪圖熱鬧,唯恐孤獨。然而一旦浮華逝去,似乎只有孤獨可以讓我們思考與沉淀?,F(xiàn)代都市的繁華“快”生活,常常令我們感到焦慮、疲憊、空虛與莫名的哀傷,而村上作品帶給我們的這份孤獨似一劑苦藥,賦予了我們某種程度的自愈能力。我想,村上用自己獨具匠心的語言營造出的冷冷清清的氛圍,塑造的一個個在孤獨中追求自由的人物形象,恐怕也是背負生存和社會壓力的當代都市青年的最大理解者和共鳴者吧。難怪一位村上粉絲適逢村上66歲生日時祝福道:“喜歡你的書,在你的書中我們看到了自己,同樣的迷茫與孤獨,但是我想我們正是因為有這種感受,才激勵我們奮勇前進,追求更好更高,在孤獨中前行,同時又存溫情地去感受這個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