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清蓮
漢武帝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已潛心撰述《史記》七年之久的司馬遷因替名將李陵敗降匈奴的事辯白,觸怒了漢武帝,慘遭宮刑,這是人生的奇恥大辱。從身體上說,“大質已虧缺”,失去了做人的尊嚴;從心態(tài)上說,與宦官為伍,被視為無行之人。因此活下來比死去更要痛苦百倍,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說:“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钡牵抉R遷硬挺著活下來了,他忍辱含垢,發(fā)憤著書,耗盡畢生的才華和心血,為自己、為時代、為民族寫出了《史記》這部超邁古人,凌駕百世的歷史巨著。
司馬遷忍辱著書的動力來源于哪里呢?這主要取決于他氣勢恢弘的人生觀和悲壯濃烈的生死觀。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曾剖析自己在受宮刑以后所以隱忍茍活的原因:“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边@句話直接脫胎于孔子的“君子疾末世而名不稱焉”。他又曾用儒家非常激進的 “立德、立功、立言”來鼓勵自己的好友摯伯陵勇于事功。好名,尤其好身后之名,追求所謂不朽,是很有價值的。莊子的等死生、齊萬物、泯是非,自然是不好名的;佛教講棄世出家,當然也不好名,但這種消極無為怎么能夠作為人類主流思想推動社會進步呢?勇于事功的人生追求,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引用父親司馬談的話:“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边@種見解標志著司馬遷在生與死的抉擇中形成了以“三立”為核心的人生觀,同時又將其升華為發(fā)憤著書說。司馬遷身上有一種 “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氣概,“鐵肩擔道義,秉筆寫春秋”。這種自信,既是司馬遷的性格特點,也是他在《史記》中所描寫的許多人物的共同特征。
三千年的歷史長河,其間活躍的人物如鯉魚跳龍門,什么人才可以有幸跳躍司馬遷手中這只如椽大筆的龍門,青史留名呢?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表述他選人入傳的標準:“扶義倜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傳?!比?,他為商鞅立傳的原因是:“鞅去衛(wèi)適秦,能明其術,強霸孝公,后世尊其法”;在《刺客列傳》中,司馬遷歌頌刺客:“其事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在《游俠列傳》中歌頌游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在《貨殖列傳》中,司馬遷第一次在正史中為地位低下的商人寫傳,歌頌了許多大商人為社會所作出的杰出貢獻。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批評司馬遷:“是非頗謬于圣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后六經,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貧賤”,但我們卻恰恰從班固的批評中看出司馬遷迥異于常人的選人標準,以及《史記》中這種非同一般的個性色彩。
《史記》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積極入世、勇于建功立業(yè)、豪情萬丈的精神是極為可貴的。人類社會正是靠這種銳氣和力量,才得以不斷前進。
人的一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栽跟頭、受挫折在所難免,在山窮水盡的時候,如何激勵自己走出困境、柳暗花明呢?司馬遷認為,人在困厄面前應該百折不撓,忍辱發(fā)奮,鳳凰經歷涅槃,方可獲得新生。司馬遷自己是這樣做的,受宮刑對司馬遷是奇恥大辱,他寧愿九死而不愿一生,但想到自己尚未完成父親的遺愿, “草創(chuàng)未就,適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于是他選擇了一條更加艱辛的路——忍辱茍活,發(fā)奮著書。因為他有一顆沒有被閹割,也永遠閹割不了的心,身殘?zhí)幏x而靈魂高尚。他以歷史上的周公、孔子、屈原、左丘明等偉大的人物為榜樣,在打擊中崛起,在困辱中奮進,“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司馬遷并沒有說大話,經過十多年的潛心著述,人類歷史的光輝巨著《史記》終于完成。正因為受宮刑這種奇恥大辱,讓司馬遷擦亮了眼睛,洞察到封建統(tǒng)治者的殘酷,他的思想升華了,境界提高了,表現在《史記》中對人、對事的看法更敏銳、更深刻、更理智了。
司馬遷不僅自己在逆境中忍辱發(fā)奮,而且在《史記》中,他也表現出對這類人物的特別偏愛,極力褒揚那些不怕困難,百轉千回的歷史人物,如蘇秦、越王勾踐、范雎、季布。
《蘇秦列傳》寫蘇秦窮愁潦倒的時候,“妻不下紉,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用懸梁刺股的毅力發(fā)奮苦讀,后來身佩六國相印,所有親人的態(tài)度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蘇秦感慨萬千:“此一人之身,富貴則親戚畏憚之,貧賤則輕易之,況眾人乎?且使我有洛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很多人小富即安,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日子就泯滅了自己的進取之心,而一個有作為的人,不管面對什么樣的屈辱,都毫不妥協氣餒,越是被逼到絕境,越能觸底反彈。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在中國婦孺皆知,蒲松齡稱頌他:“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范雎早年曾被魏齊所害,千辛萬苦逃到秦國,幾經奮斗,做了秦相,逼得魏齊自殺,報了深仇;韓信曾受胯下之辱,項羽的猛將季布曾屈身為奴……他們之所以忍辱含垢,目的就是為了將來有東山再起之時,為了更好地實現自己遠大的人生抱負。
人生路漫漫,人們常說:“三貧三富不到老”,“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應當怎么面對逆境和挫折呢?是一蹶不振還是擦干眼淚奮然前行呢?司馬遷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有章可循的光輝典范?!安黄絼t鳴”、“窮而后工”,這既是對不幸者的寬慰,也符合“禍兮,福所伏”的辯證法則。司馬遷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異常寶貴。
孟子曾就生與死的問題談過自己獨到的見解:“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庇掠诿鎸Γ矣趽?,司馬遷對生死問題的看法與孟子英雄所見略同。他認為:人在生死關頭要慎于抉擇,要死得重于泰山,萬不可死得輕于鴻毛。司馬遷由于慘遭宮刑,為此而痛不欲生,在生與死的十字路口,十分矛盾痛苦,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他最終選擇活下去,因為這里面蘊涵著一個有無意義、有無價值的問題。他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彼抉R遷只是一個小小的太史令,如果這時候他死了,“與螻蟻何以異?”最終他也將淪為歷史長河中的滄海一粟,有誰會記得一個被封建專制統(tǒng)治戕害的小生靈呢?而如果他選擇活下來,雖然身心會倍受摧殘,但司馬遷堅信他的著作會千秋萬代地傳下去,一切都將大白于天下,千秋功罪留待后人評說。如果這樣,即使被戮殺一萬次,又有什么可后悔的呢?我們很慶幸司馬遷做了這樣的選擇,不然,于中國的歷史、政治、經濟、軍事、文學等方方面面都將是一個空前的損失??!司馬遷在《史記》中宣揚了一種壯烈的生死觀,生要生得轟轟烈烈,死也要死得感天動地。
項羽兵敗垓下時,他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刎烏江。李清照頌揚他的詩永遠回響在歷史的天宇:“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表椨痣m死,英名永存。
陳勝在生死關頭的勇敢抉擇讓司馬遷景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短短幾句話,句句涉及生死的大問題。陳勝認為要死就要為國家大事而死,這樣的死頂天立地。
藺相如先是為了和氏璧,后又為了趙國的尊嚴,兩次在強秦面前奮不顧身,司馬遷對此無限敬佩。他說:“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fā)。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泰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边@里整個談的都是生死觀的問題,藺相如的“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話錚錚作響,坦蕩無私。
《史記》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三千年歷史大舞臺上一個個鮮活的人和事,更是我們做人的典范。司馬遷借歷史這個大舞臺,彈奏出了貫穿于《史記》的昂揚向上、永不言敗、驚天動地、激烈悲壯的時代主旋律?!妒酚洝窐O富陽剛之美,是一部男子漢的書,《史記》中的英雄人物群像身上體現出的是悲壯而不是悲哀,它永遠不會讓人頹廢消沉,而是激發(fā)人熱血沸騰,急進拼搏。我們現在經常在談論對人的“三觀”教育,司馬遷的人生觀、生死觀、世界觀就是絕好的教材,它可以使我們認識到如何體現生命最大的價值,使人生綻放出最燦爛的火花。司馬遷的成就無疑是巨大的,然而他的精神尤其偉大,這種精神將會經天貫日,與日月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