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吳彤的“笙音”

2015-09-10 07:22
音樂愛好者 2015年4期
關(guān)鍵詞:簧片樂團樂器

2015年3月19日,吳彤在紐約亞洲協(xié)會(Asia Society)舉辦了題為“笙音”(Song of the Sheng)的音樂會并在音樂會前舉辦了相關(guān)主題的講座。講座回顧了吳彤與笙的淵源,介紹了笙的傳統(tǒng)文化。音樂會上,吳彤首演了受吳冠中繪畫啟發(fā)而創(chuàng)作的作品《遠山》(Distant Mountain)以及其他一些傳統(tǒng)的和新的作品。在此之前,吳彤也在中國的“一席”論壇上做了同一主題的演講,從自己與笙的淵源講起,深入淺出地道出了笙這件中國最古老樂器之一的背后所蘊含的中華文化、歷史和傳說。我曾于2013年在紐約給吳彤做過專訪(《音樂愛好者》2013年11月刊)。作為馬友友“絲綢之路樂團”的成員,當(dāng)時的吳彤剛結(jié)束在卡內(nèi)基音樂廳的演出??催^那篇文章的讀者想必對吳彤的音樂人生已有所了解,那次采訪時,吳彤就提出是否可以再做一個采訪,就講講笙這件樂器……

作為笙世家的第四代傳人,吳彤對笙無疑有著比一般人更深入的接觸和了解。笙陪伴著他走過了每個春夏秋冬,他對這件樂器的感情也經(jīng)歷了從小時候的抵觸到現(xiàn)在的懂得、珍惜和熱愛。

本文以第一人稱口吻敘述,源自吳彤在“一席”論壇的演講以及我在紐約就笙對吳彤做的第二次采訪。

笙是家族使命

我出生成長在一個民族管樂世家,我們家從事制作和演奏笙這件樂器已將近一百年,我是家里的第四代。

五歲的時候,我拿到了第一把笙,是我爺爺制作的,第二把笙是我父親制作的。出生、成長在這樣的家庭,一大好處是我在樂器上好像沒花過錢,但不好的地方是,我天生就注定要為這件樂器付出心血。

小時候,我非常痛恨這件樂器。父親上班,母親也不在家的時候,父親就會留下十盤錄音帶和一個磚頭錄音機。只要我放學(xué)回到家,就要把錄音帶放到錄音機里面,摁下錄音鍵。如果我不練琴,父親回來一檢查錄音帶就知道,然后就是非常嚴(yán)厲的懲罰。

大概是十三歲的時候,我才開始慢慢喜歡上這件樂器。那時我獲得了第一個全國民族樂器比賽少年組的一等獎,記得我父親好像是有生以來第一次對我笑了,發(fā)現(xiàn)這件樂器可以讓他高興,我覺得特別開心。

接下去,我還是每天都要練琴,但是總覺得漫長的下午好像過不完。聽見小伙伴們在外面玩,捉迷藏,彈彈球,開心地笑,我恨不得趕緊把耳朵堵上,然后面對墻上貼的一張張用毛筆寫的譜子,一遍遍地吹。吹得煩了,我就開始瞎吹、亂吹,因為不吹是不行的,有錄音機為證。后來我才知道,原來那就是即興!即興讓我快樂,因為我不但沒有失去什么,反而得到了另一種語言。這種自言自語讓我覺得不再孤獨,一個下午很快就過去了。演奏完了以后,我覺得音樂好像帶我去做了一次很遠的旅行。

從那以后,我開始主動地演奏這件樂器。后來,在我父親去世了很多年以后,我突然發(fā)現(xiàn),這件樂器帶給我的,其實并不是父親曾經(jīng)告訴我的,這是我的一技之長,是我安身立命的方式。我突然發(fā)現(xiàn)這件樂器保留了很多記憶,關(guān)于我對我父親的記憶——他對我的訓(xùn)斥,甚至是發(fā)怒,還有那一次傍晚他的笑容……每次演奏這件樂器,我都覺得他好像在天上看著我。我感到自己對這件樂器多了一份責(zé)任,或者說是一種使命感。

從此,我就再也離不開這件樂器了。無論是在輪回樂隊演出的時候,還是我在全世界做巡回演出的時候,甚至是做一些商業(yè)廣告的時候,我都會拿著這個它,因為它早已是我人生的一部分了。

重新認(rèn)識笙

我從五歲開始吹笙,到今年已有三十八個年頭了。可是在過去的三年中,我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才剛剛認(rèn)識這件樂器。

笙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關(guān)于它的成語很多,最著名的莫過于“濫竽充數(shù)”。笙在歷史上有過很多名字:笙、竽、和巢、鳳吹、鳳鳴、采庸、云和等等。

從每年的冬至開始,北半球的白天就越來越長,黑夜越來越短。冬至的叫法其實從周朝的歷法就開始了,根據(jù)當(dāng)時的歷法,冬至的這個月即為正月,正月之后的十二個月則對應(yīng)了十二個音律。中國的十二律有黃鐘、大呂、太簇、姑洗……在笙的歷史典籍里就說:笙,太簇之氣,正月之音。

何為太簇之氣?從我小時候吹的第一把笙一直到現(xiàn)在,都是獨奏的笙(民族樂團里有用于協(xié)奏的笙),后來又發(fā)展出很多很多不同調(diào)的笙,最常用的就是D調(diào)笙。D是鋼琴上的一個音,相應(yīng)于中國的十二律,就是太簇。而太簇是正對正月的音,所以笙其實是為正月準(zhǔn)備的一件獨特的樂器,正月時節(jié)正是演奏笙的好時候。

從“笙”這個名字來看,它是竹字頭。事實上,“笙”是一個通假字,通“生長”的“生”,寓意著萬物生長。再從笙的結(jié)構(gòu)來看,下面是笙斗,里面是它的發(fā)音器,叫簧片?;善厦娴牟糠质求厦纭.?dāng)我們演奏笙苗的時候,一呼一吸就好似一陰一陽。笙斗就像大地,簧片就是種子,長出來的就是萬物。這些都是祖先的智慧,其實我每一次吹的時候都是一次祈禱,希望用笙這樣一個和諧的聲音,影響到人以及人和自然的一種關(guān)系。

于是,我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好像懂得了祖先留下來的這個寶貝,我希望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它。

笙的四種精神:和、德、清、正

這幾年我查閱了很多古籍,加上自己的演奏經(jīng)驗,總結(jié)出笙的四種精神。這四種精神其實也是我們祖先對完美人格的一種期待,它們是:和、德、清、正。

“和”其實是笙最早的名字。在甲骨文殷商時期,“和”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篆書的“和”,分為左右兩部分,左邊的上面是一個房頂,下面是三口人,再往下是一個籬笆,穿起來,右邊則象征著笙的禾苗。(此說法僅代表口述者意見,有待商榷——編者注)可見,我們祖先對“和”的概念并不是單獨的一個字,而是人對于自然界一個最小的基本單元的期待:小國寡民,雞犬相聞。老子講天人合一,儒家講中正平和,而“和”其實還有一個狀態(tài),就是它可以圓融一切。

笙,在樂團里面就起到這樣的作用。三千年來,無論是春秋戰(zhàn)國時“濫竽充數(shù)”的那種龐大恢宏的宮廷場面,還是唐宋明清的民間音樂,包括地方戲曲,甚至現(xiàn)在的民族樂團都離不開笙。因為它可以中和那些非常有個性的中國樂器,比如嗩吶、二胡、琵琶、三弦,這些樂器獨奏的時候都帶有非常濃郁的地域色彩,而同時演奏的時候,好像多少都有一點格格不入,于是笙就起到了中和的作用。

笙有一種方法技巧,叫作傳統(tǒng)和聲。笙發(fā)生的每一聲都是由兩個音或者是三個音組成的,所以剛開始學(xué)這門樂器時是很困難的,但這恰恰是我們祖先對于人和自然相互和諧的期待。

笙的第二種精神是德。德形容的是人的品德,怎么會跟樂器有關(guān)呢?這還得從我對它的一個誤會說起。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覺得自己好像學(xué)錯了樂器,我覺得這件樂器一點都不能表達自己那種特別深、特別濃的情感。

在輪回樂隊擔(dān)任主唱的時候,我經(jīng)常一起合作的伙伴彈的是電吉他。把電吉他插上音箱,聲音一下子就排山倒海,勢不可擋,那種聲音撲面而來,讓你立刻就熱血僨張。即使是傳統(tǒng)的純聲學(xué)樂器,例如小提琴,它的滑音也能給你帶來如歌的優(yōu)美。這些好像笙都做不到,更別提嗩吶的那種高亢,鼓的那種振奮了。當(dāng)你想去揪住人心的時候,笙似乎就是做不到。

直到有一篇文章改變了我的看法。晉朝的一位作者潘岳曾寫下《笙賦》,這是一篇專門為笙寫的賦,他形容笙的音色“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疏音簡節(jié),樂不及妙”。也就是說笙雖然是直的,但是它不僵硬,它可以彎曲,不過它不諂媚妖嬈。這種簡單的表達,其實是一種非常好的境界,他讓我想起《論語》里講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我突然意識到這件樂器的偉大。在查閱古籍的時候,我還找到了兩個例子,一個來自于《詩經(jīng)》的《小雅·鹿鳴》,里面說道,“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里說的是君王在宴請群臣時用笙來演奏,整個過程非常開心和快樂,但不是鑼鼓喧天,而是優(yōu)雅而有節(jié)制的表達。另一個來自南唐,南唐一共三位皇帝,中主叫李璟。當(dāng)時的南唐已不復(fù)唐朝的那種盛世,偏安一隅,內(nèi)憂外患,是很緊張、充滿焦慮的一個狀態(tài)。李璟寫了一首詩來表達自己的心情:“細(xì)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彼麖匾沟匮葑囿?,來表達自己這種有節(jié)制的憂傷。所以無論是快樂還是憂傷,中國古代的士大夫階層都習(xí)慣于用這種有節(jié)制的、優(yōu)雅的表達,更深刻,也許更細(xì)膩。

2014年夏天,我的一位香港朋友過世了。他叫伍日照(Daniel Ng),是我在“絲綢之路”樂團十五年來的忠實支持者,也是樂團最早的發(fā)起人之一。樂團在世界各地演出時,他都會跟著我們。他離開的前一個月,我們還在發(fā)郵件討論之后的工作。他就是這樣一個人,從不渲染自己的痛苦,而是希望一直往前走。知道他離開的那個下午,我坐在自己的工作室里,試著用笙來為他演奏一首曲子。我想起來有一首唐曲叫《陽關(guān)三疊》,這是一首送給要離別的人的曲子,于是就有了后來我演奏的笙版本的《陽關(guān)》。

笙的第三種境界叫做清?!兜赖陆?jīng)》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其實笙在很多唐詩里都有提及。有一首唐詩說,“鳳凰三十六,碧天高太清”。鳳凰指的就是笙,之前提到笙有很多名字,包括鳳笙、鳳吹、喚鳳等。為什么這件樂器總和鳳凰、神相關(guān)呢?

周朝有兩位重要的人物,一位是周靈王的兒子王子喬。王子喬是太子,不但笙吹得好,每次演奏還能把鳳凰喚來。那時有很多對王子喬的記載,甚至武則天還給王子喬寫過文章。王子喬在道教的神仙排位是非常靠前的,他在如今的河南嵩山、緱山附近,通過笙來修煉。現(xiàn)在少林寺的山門還有“面接嵩峰,夜聞子晉笙”這樣的寫法,王子喬就是王子晉。

周朝另一位重要人物叫弄玉。如果去現(xiàn)在的咸陽,你還可以看到這座建筑——秦穆公為他女兒弄玉專門建造了一座鳳凰臺,供她在上面吹笙。她不但引來了鳳凰,還引來了她的如意郎君蕭史。他們兩個人就一起演奏,一個吹笙,一個吹簫,最后也是升仙了。

那么,笙為什么總是和這些仙人聯(lián)系在一起呢?其實笙這件簧片樂器有一個很大的秘密。

笙在十八世紀(jì)時傳到了歐洲,之后才有了另外一些簧片樂器的出現(xiàn),包括口琴、手風(fēng)琴,如今的管風(fēng)琴也加了簧片。管風(fēng)琴已經(jīng)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之前是沒有簧片的。唯獨有一個地方西方?jīng)]有學(xué)到,就是笙的簧片上的一層銅綠。

簧片是用銅做的,吹笙時候的一呼一吸會將很多水汽附著在簧片上,時間久了簧片就會生銹,生銹的簧片就不能動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宗發(fā)明了這樣一種方式:用一個銅板加水,用一種五音石(也叫五色石,還有叫孔雀石,不同的石頭能研出不同的音色)加水研磨出一種綠色的漿,把這綠色的漿涂抹在這個簧片的表面,就變成了天然的氧化銅。因為已經(jīng)有一層天然的銹在上面,所以銅銹沒有地方可以生長了。這樣不但起到了讓笙的簧片可以自由地運動、保護簧片的作用,還起到了一個讓笙的音色更空靈的作用。

為什么更空靈呢?全世界所有的樂團基本定音都在440赫茲,也就是說每一秒鐘它的震動頻率是440次。而這個簧片在震動的時候,上面這層綠色的漿、石粉和金粉也在相互摩擦震動。所以笙的聲音,不是口琴的那種孤獨浪漫,而是一種幽雅清靈的聲音。而清也是中國人對自然或者說對音樂的一種最極端的、最有特點的美學(xué)概念。

正,是笙的第四種精神。中國人講究中正平和,笙的音準(zhǔn)基本上不會因為技術(shù)而改變,只要一吹,就是準(zhǔn)的。但笙也是需要調(diào)音的,音樂會前,我需要對著每根笙苗的綠色簧片中間的一個紅點,我們稱為點頭,進行調(diào)音。點頭是用朱砂和蜂蠟混合在一起制成的,點頭的重量決定了笙的音高,朱砂和蜂蠟還有消毒的功能。

如果點頭大了重了,音就低,反之音則越來越高?;善挥幸淮玳L短,這個點頭非常非常小,每一次給笙校音的時候,基本上需要差不多五到十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這個過程能讓人平心靜氣。

若給整把笙調(diào)音差不多就需要兩個多小時,就像做了一次氣功一樣,而在演奏笙的時候,我又感覺跟它相互之間多了一些默契、信心和信任。

這就是笙的四種精神。如果說它是最具有中國傳統(tǒng)精神的一件樂器的話,笙可以折射出我們中國人的智慧以及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不幸的是,在過去的三千年,笙的文化其實一直在不斷改變,但始終處于一個失落的狀態(tài)。包括我,吹笙三十八年,直到最近幾年才發(fā)現(xiàn)笙原來是這樣了不起的樂器,它有我們祖先的智慧和期待。

我演奏的笙曲,大多數(shù)的歷史都不到一百年,很多古曲還躺在古籍里面。也許中國人不太習(xí)慣于作理論上的研究,或者說打譜對于這樣一件和聲非常復(fù)雜的樂器來講很難。但是我們總要往前走,我們不能單純地嘆息,我們失去的太多了。當(dāng)然,從另一個角度來想,少了一些歷史的牽絆,可能又讓我們多了一些自由的空間。

我希望年輕一代,甚至全世界所有人都能夠聽到這樣一個來自中國的和樂德音,也希望更多人知道有一種中國的美叫“清”,有一種中國的人格,這種對行為的要求,是“正”,有一種節(jié)制叫“德”,有一種人和自然之間的期待,是“和諧”。

猜你喜歡
簧片樂團樂器
學(xué)樂器
某天線系統(tǒng)連接用簧片電接觸故障分析
板簧扭振減振器力學(xué)性質(zhì)和規(guī)律研究
樂器
滾燙的交響靈魂
管樂團的高興事兒
BMA系列射頻同軸連接器插座簧片結(jié)構(gòu)的改良
洛莊漢墓樂器坑 恢宏的漢代地下樂團
香港中樂團第37樂季開幕音樂會:千年之聲 鐘樂龢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