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
摘 要: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fā)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構成一定社會的基礎;上層建筑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其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教育屬于上層建筑,那么顯然,教育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為經濟基礎服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進入了一個高速發(fā)展的時代,而經濟的發(fā)展也必然帶動著一系列其它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隨著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zhàn)略的提出,我國的教育事業(yè)也發(fā)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以來,我國的經濟發(fā)展進入了新常態(tài),告別過去傳統粗放的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xù)的中高速增長階段。而在教育領域也不斷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促進教育領域長期健康發(fā)展。其中包括教學過程觀的變革,教學策略的調整等。隨著教育新理念的呼聲越來越高,生成性教學逐漸在各科教學中受到重視。文章是以新常態(tài)經濟為背景,重點對生成性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進行探究。
關鍵詞:經濟 新常態(tài) 生成性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7-190-02
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進入了新常態(tài)階段,人們在教育領域中也展開了各式各樣的探索。但在探索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瓶頸式問題,那就是樹立什么樣的教學過程觀。選擇以知識為本位,還是以人的發(fā)展為本位是教學過程觀的兩個基本著眼點。學生是有生命的個體,課堂也是人生命歷程的一部分;生命是一種過程,其基本特征就是具有生成性,因此教學也應該是有過程和生成的。生成性教學體現了以人的發(fā)展為本位的教學過程觀,是時代發(fā)展對教育提出的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并不斷反思總結,內化成有自己獨特個性的理念,知行合一,在實踐中使生成性教學理論一步步升華。
一、生成性教學的內涵
“生成”,原意指事物的發(fā)生、形成,《辭海》中的解釋是“自然生成”。是一個相對于“預設”“既定”的概念,這一概念與教學相連,構成一種新的教學形態(tài)。生成性教學指的是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合作、對話的課堂中,現時生成的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它反對教師對學生的一味塑造,突出教學個性化建構的成分,是一種開放的、互動的、動態(tài)的、多元的教學形式?!吧伞笔且粋€思考活動的過程,不是借學生之口說老師想說的話。它根據教師的不同處理方式而呈現出不同的價值結果,使課堂突破傳統,呈現出動態(tài)變化、生機勃勃的新氣象。
二、生成性教學的必要性
1.生成性教學是經濟新常態(tài)下課程改革的要求。今年以來,我國的經濟發(fā)展進入了新常態(tài)階段,教育領域也不斷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促進教育領域長期健康發(fā)展。其中包括教學過程觀的變革,教學策略的調整等。課程目標從強調知識能力的單維目標轉變成三維目標,三維目標價值取向的設立,其價值核心悄然發(fā)生著由教到學的轉變,學生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得到重視。學生成為自主發(fā)展的主體,不再是知識被動接受的機器,學生個體獲得解放成為課程活動的終極目標,每個學生都有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興趣創(chuàng)造性地建構課程的權利,師生的課堂角色意識也更加端正和明確。因此,在這種背景下,探討如何進行課堂生成具有重要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2.生成性教學是高考能力考察的要求。為了更好地考察學生能力,近些年的高考試題中出現了部分生成性試題。這種生成性命題取向頗受命題者青睞,因為它能有效考查學生發(fā)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同時也體現了由教科書的知識立意轉變成以綜合能力為核心的素質立意的新趨勢。生成性試題的出現昭示著我們積極探索生成性課堂的有效元素,將生成作為彰顯課堂生命活力的一種價值取向和常態(tài)要求。結合典型考題和教學實踐,對生成性試題的特點進行分析,我們發(fā)現生成性試題的能力特征有必要進行生成性教學。
三、生成性教學的困境
1.過于強調預設,忽略生成。現實的課程教學實踐,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還被傳統的教學觀左右著。大部分教師中規(guī)中矩,秉承傳統的教學理念,以完成教學設計目標作為課堂教學所追求的唯一目標,教學設計規(guī)范嚴格,教學過程呆板無趣,整個教學儼然成了執(zhí)行教案的過程。簡單地以為掌握了知識就實現了知識目標,用統一的要求、嚴格的程序就實現了對課堂的控制,學生則成為被動接受的機器,聽之任之,喪失了對個體存在的價值。總之,這種傳統教學觀下課堂的特點就是過于強調預設目標而忽略生成目標,學生只是全盤接受現成知識而無須思維,更談不上對知識批判。這樣的課堂,學生報以抵觸應付的態(tài)度,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教學目標怎么能很好地完成呢。
2.過于強調生成,忽略預設。在教學改革過程中,還存在“唯生成”的問題,就是一味熱衷于引進新理論,機械地照搬照抄,而不經過必要的教學視角的審視和轉化,過于強調生成而忽略預設。有的認為生成性教學就是老師靠邊站,處于次要位置,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形式熱熱鬧鬧,教學內容亂七八糟。學生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怎么說就怎么說。造成課堂秩序失控,該講的沒有講清楚,該掌握的沒掌握,實質性收獲不大。有的教師為了貫徹啟發(fā)性教學的方針,激發(fā)學生思考的意識,將啟發(fā)性教學簡單地理解成問答式教學。整個課堂都在向學生提問題,而這些問題都非常簡單,很少真正啟發(fā)學生思考。這就導致看似表面上學生積極性很高,實則一無所獲。
四、生成性教學的措施
1.精心預設,準備生成。生成和預設是相對立的,又是相互補充的。教師在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首先應正確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預設是教師在教學前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和學生的認識特點預先設計好話題,目的是能夠使教學按(下轉第192頁)(上接第190頁)照教師意愿進行下去,達到教學目標。如果不提前預設,勢必造成課堂無計劃、無目標,效率低下。雖然實際的教學環(huán)境具有不確定性,教學進程不能完全按照教師意圖去發(fā)展,要求教師運用自己的教學機智隨時調整教學策略,但預設也是必須的。同時,更加注重生成。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其主體地位決定了學生應是知識的主動構建者。所有的教師都應該正確認識到只有承認教學的生成性,才能承認學生的主體性,承認預設的真實價值。生成具有與預設相等的價值內涵,二者和諧共生,相輔相成。因此,教師在設立教學目標時應把預設目標作為基礎,生成目標作為深化和突破,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
2.對話交流,互動生成。對話教學是生成性教學的主要手段。在生成論視野中,對話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發(fā)展過程,與杜威的“教育即生長”不謀而合。葉瀾教授也提出要建立有“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創(chuàng)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過程”的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過程觀??梢哉f,對話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體現這種生成論思想。課堂教學中,學生“見仁見智”的反應是無法預設但必然會遭遇的,這就要求教師以一種生成性的教學思想去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交流經驗,使彼此的觀點和看法得到共享,并能在共享中達成更為獨到的、全面的、真實的見解。教師要學會轉變角色,要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和置疑,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不斷地啟發(fā)、點撥學生,使學生的心靈始終處于動態(tài)發(fā)展之中。對話教學不僅是真實對話的存在,是教學目標的達成,是意義的分享,更應是學生對話精神和對話能力的培養(yǎng),是教師與自己對話,不斷反思,最后實現師生共贏,教學相長的過程。這也是對話教學的要旨所在。
3.關注發(fā)現,豐富生成。無處不在的生成性教育資源,其實在課堂教學中也并不缺乏。只是很多教師沒有用心去發(fā)現,沒有充分利用罷了。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上師生、生生互動過程中,一定要有一雙時刻關注并能及時捕捉到其中有探究價值的新問題的眼睛,并能充當點播著,在亮點處贊揚,在冷場處誘導,在迷茫處引領,在錯誤處糾正。使師生在課堂中碰撞出新的思維火花,拓展已知,發(fā)現未知,突破思維禁錮,有所創(chuàng)新。此外,在信息技術飛躍式發(fā)展和網絡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教師要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從各種信息資源中捕捉點亮學生智慧、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的點,豐富生成性教學資源。
4.回歸生活,提煉生成。教學作為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理應具有互動性、生活性。學生通過對生活經驗的回憶和反思,他們的問題意識可以被激活,同時也能產生理解和應用新知識的欲望。每個學生通過自己個性化的理解,新的認識過程和知識結構也就慢慢形成了。生成性教學不僅在于關注生活、解釋生活,使生活教育化,更重要的在于回歸生活、發(fā)展生活,使教育生活化。這就要求教師要多關注社會生活實踐,一方面把握學生的現實情況,另一方面又要在新課程標準與教科書的基礎上,節(jié)選出具有現代性、社會性、典型性、應用性的生活情景,并能恰當地解釋、說明和解決生活中的現象與問題。在這樣的過程中,把其中的理論元素提取出來,生成新的觀點與結論,提煉生成性教學資源。
總之,生成性教學不僅豐富了課程教學理論,促使新課程理念與教學實踐的結合,而且對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及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也具有引領作用。同時,對教師專業(yè)素質的發(fā)展也能起到促進作用。因此,生成性教學無論從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來看,都有著深刻而長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羅祖兵.生成性教學的基本理念及其實踐訴求[J].武漢:高等教育研究,2006(8)
[2] 李祎.生成性教學研究述評.寧波: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28)
[3] 叢立新.課程論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4] 葉瀾.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J].教育研究,2002(10)
[5] 馮曉霞.生成課程與預成課程[J].早期教育,2001(8)
[6] 于世華,謝樹平.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過程設計[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4(4)
[7] 陳秀玲.建立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過程觀[J].教育科學,2003(5)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北京 100089)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