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初
在探究并弘揚“湖湘好家風”時,我們不妨從“風”切入,向“骨”與“情”遞進,去探尋這一現(xiàn)象的淵源與崇高。
“風”,指風氣、作風。而“湖湘好家風”,正是一種彌足珍貴的崇高風范。
湘籍老一輩革命家的好家風是有口皆碑的。新中國剛成立,毛岸英給表舅寫的一封3000多字的長信中,就一親屬“希望在長沙有廳長方面位置”一事,表示“我非常替他慚愧”,“新的時代,這種思想已是極端落后”。他還說:“至于父親,他是這種做法最堅決的反對者。”
鐘偉將軍嚴于律己,堅持黨性原則。生活在老家平江縣農(nóng)村的長子鐘賚良曾希望父親幫助他“謀個好工作”,將軍斷然以“不要給政府添麻煩”拒絕。鐘賚良一家7口有6個是農(nóng)民,只有一人憑考試當上教師。
“骨”,主要指內(nèi)在品質(zhì),也就是風骨。
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論述風骨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就是“力”:風能動在其有力,故稱風力;力生于骨,有骨才有力。從湖南日報最近報道的一系列老一輩革命家的家風故事中,我們可以觸摸到他們信仰至上、公而忘私、剛直挺拔的風骨。老一輩革命家的風骨,正如陶鑄在《松樹的風格》中描述青松時所寫“要求于人的甚少,給予人的甚多”,植根于泥土,頂風冒雪,依然挺拔、剛直、純潔而豪邁。
老一輩革命家的崇高家風來自哪里?追根溯源,主要來自一個“情”字。
源于心憂天下的救國情。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從小就受“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理念的熏陶,始終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前途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歷經(jīng)劫難而奮斗不息,飽嘗艱辛而斗志更堅。他們從“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的離家誓言,到“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豪邁征程,實現(xiàn)了人生的跨越和情感的升華。
源于癡心為黨的革命情。1927年5月,年僅23歲的共青團湖南省委書記田波揚和他懷有身孕的22歲的妻子陳昌甫不幸被捕。敵人將陳昌甫左手5個指頭釘上竹簽,想讓她用右手代替田波揚在自悔書上簽字,陳昌甫在紙上毅然寫下:“我寧可替丈夫死,但決不代替他叛黨,共產(chǎn)黨員是殺不絕的!”夫妻二人大義凜然,慷慨赴死。
源于竭誠為民的公仆情。毛澤東強調(diào):“我們這個隊伍是完全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眲⑸倨嫖罩图S工人時傳祥的手說:“我做國家主席,你做掏糞工人,只是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都是人民的勤務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焙顣鴮戇^一副對聯(lián)自勉:“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闭驗樾闹袧M滿地裝著人民,老一輩革命家勇于為了人民利益奉獻自己的一切。
正是這樣的風、骨、情,融鑄成了“湖湘好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