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2015年春季服裝藝術部的展覽“中國:鏡花水月”(CHina: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于2015年5月7日開展。5月4日晚,為展覽籌款的慈善舞會(Met Ball)在中國展區(qū)舉行,這里展覽著大量來自中國的珍貴文物,明星會聚、燈光閃爍的舞會時裝秀是否對文物有所傷害,引發(fā)了很大的爭議。
“中國:鏡花水月”的展覽地點在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展區(qū)(CHinese Galleries)和安娜溫圖爾時裝中心(Anna Wintour CostumeCenter),130多件高級定制的成衣作品,與中國傳統(tǒng)的玉器、漆器、景泰藍、青花瓷等藝術臻品同時展出。銀幕上的中國影像貫穿整個展覽,向觀眾展現(xiàn)了流行文化如何塑造對于中國的想象。而大都會博物館舉辦慈善舞會,目的是為服裝藝術部的年度展覽、出版、收藏以及業(yè)務拓展等項目籌集資金。當晚的舞會上,明星大腕齊聚一堂,好不熱鬧。擔任該展覽的藝術總監(jiān),著名電影導演王家衛(wèi)在新聞發(fā)布會上發(fā)言時說道:“我們舉辦這個展覽,就是要看看中西文化之間的不同所碰撞出的火花,希望通過這次展覽,讓當?shù)氐挠^眾對中國有進一步的了解?!?/p>
然而,這樣一件看似對中玨方都很有意義的時尚界盛事卻引起了爭議。亞洲藝術部為這次展覽提供了全部展廳作為展覽的場地,其中包括阿瑟·賽克勒展廳。這個亞洲藝術部內(nèi)最大的展廳,收藏著眾多早期中國佛教藝術品,這些藝術品在時裝秀當晚被置于昏暗的背景中,很難確保在整個過程中沒有遭受破壞。而最受詬病的點,無疑是閃光燈對于藝術品的傷害。
發(fā)布會上,王家衛(wèi)的身后,是元代壁畫巨制《藥師佛會圖》,這幅壁畫長1151.3厘米,高751.8厘米,年代久遠而保存完好,非常珍貴。它原來自于山西洪洞縣廣勝寺下寺東壁,流落到大都會博物館的經(jīng)歷也稱得上傳奇。廣勝寺下寺后殿有一塊石碑,碑文記載了當時的情況:山下佛廟建筑,日久坍塌不堪,邑頻欲修葺,輒因巨資莫愁而止。去歲,有遠客至,言佛殿壁繪,博古者雅好之,價可值千余金。眾議以為修廟無資,因與顧客再三商榷,售得銀洋一千六百元。原來,在1929年,因為缺乏資金修葺寺廟,廣勝寺寺人便以1600元銀洋的價格把壁畫出售給了兩個美國人。上世紀60年代后,美國著名的中國藝術品收藏家阿瑟·賽克勒(ArtHurM.Sackler,1913-1987)在一次拍賣會上買下了幾個裝有壁畫殘片的木箱,《藥師佛會圖》就在其中。賽克勒十分喜歡中國藝術品,曾捐建過許多博物館,用以展出中國藝術品。1964年,他以其母親的名義將這幅大壁畫捐獻給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由于條件有限,他無法對壁畫進行修復,便將其捐給大都會博物館,希望專家能修復并保存好這件珍貴文物。如今壁畫遭此待遇,令人不勝唏噓。
除此以外,龍門石窟浮雕《北魏孝文帝禮佛圖》、響堂山石窟佛、天龍山石窟菩薩以及一座學界公認為北朝造像碑藝術之最的“李道贊率邑義五百人造像碑”,都變成了時裝秀的背景墻。
博物館內(nèi)禁止使用閃光燈是基本的公共常識,因為閃光燈中的紅外線和紫外線會對有機質(zhì)文物造成損害,如纖維斷裂、褪色等。賽克勒展廳中質(zhì)地脆弱的文物,根本經(jīng)受不起如此傷害。在如此莊嚴的環(huán)境里舉辦時裝秀,卻沒有做好足夠的隔離措施,這令人產(chǎn)生深深的困惑和懷疑。
但近日美國本土媒體對藝術展覽的文物保護問題不聞不問,反而挑刺“博物館慈善晚會討好中國捐贈者”。
美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5日以“錢到哪里,大都會博物館就到哪里”為題發(fā)表文章,稱這是首次主要捐贈者來自中國的展覽。該媒體援引大都會博物館亞洲藝術部負責人的話稱,“這次展會是分水嶺,博物館正在抓緊從中國得到捐贈”。美國《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5日報道則稱該展覽是“一個天大的美麗謊言”,設計師沒有在服飾中體現(xiàn)政治、人權以及東西方貿(mào)易談判的復雜性,令人眼花繚亂的禮服只是給人一個關于中國的“夢”。美聯(lián)社則認為,大都會博物館正在利用時尚探索東西方文化的相互作用,稱好萊塢早已迷上了中國,“但這不意味著中國被完整、準確地反映出來”。
不同于美媒奇怪的關注點,中國媒體和網(wǎng)絡對于大都會博物館的時裝展對中國文物的傷害是一片嘩然。有佛教界人士認為,該博物館利用中國佛教藝術展廳搞這樣的展覽“相當輕浮和傲慢”。該展廳的主要文物都是在上世紀初被掠奪的珍貴佛教藝術品,“展廳的負責人沒有考慮如何更好地保護這些文化遺產(chǎn),而是讓受到爭議、對美國人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毫無幫助的時裝展覽使用這個展廳,其對待中國流失文物的態(tài)度很草率”。
5月26日,大都會博物館方終于對質(zhì)疑聲音作出回應,該館亞洲藝術部主任馬克斯韋爾·赫恩稱:“發(fā)布會上,媒體攝像和攝影都是最小限度,且用光強度受到嚴格的監(jiān)視和監(jiān)控。這次特殊展覽,也禁止公眾拍照?!焙斩鬟€解釋道:“所有展覽使用的自然光都被過濾掉紫外線。此外,對于早期佛教雕塑展廳(賽克勒展廳)展出的元代石雕壁畫,已經(jīng)用不受自然光影響的礦物顏料處理過。”
大都會博物館的解釋或許可以令我們得到些許寬慰,然而賽克勒展廳里的流失文物成為了西方世界對于中國想象的一個“灰暗注腳”,這種社會文化的悲哀需要中外各界共同反思。在考究如何更好地保護文物的同時,人們還需要重視文物本身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莫讓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淪為時尚的陪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