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江老師寫過一篇文章,回顧了自己的讀書歷程及書籍給予他的營養(yǎng):小學時讀的《三毛流浪記》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顆同情的種子;初中時讀的金庸、古龍、梁羽生,讓他崇拜大俠,向往朋友間的俠肝義膽、義薄云天;高中時讀的《詩刊》《讀者文摘》等雜志,前者讓他為少年情懷找到共鳴體,后者讓他感受到善良、責任和擔當;大學期間讀的小說、讀歷史著作、讀紀實文學,讓他初步認識了社會,看到人性的力量;工作后讀的教學經(jīng)典著作,更成為他在教師這個崗位上的好導師、好助手。
愛讀書的人,因為親身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所以比較容易用文字表達想說的話。劉永江老師自2006年開始寫博客,到現(xiàn)在還在寫。他說,每個人都難免有點私人的情緒,尤其他這樣一個讀過很多武俠、文藝的書的人。用文字抒發(fā)感慨,使自己放松,是一件最合理不過的事。
跟學生交流,劉永江老師有時也會采取筆談的方式。尤其是在學生成長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他從一個老大哥的角度,用文字跟孩子們說心里話,那些感性的話語、動情的回憶以及親切的期盼,讓孩子們在感動與感恩中欣然接受了他的提醒和建議。
最有意思的是,在學生升入大學后,有人表現(xiàn)出懈怠、困惑、麻木時,劉永江老師又給他們了寫公開信,勸誡他們:“大凡剛剛從高中進入大學的人,大多都要經(jīng)歷由惴惴到放松(甚至放縱)再到迷茫的心理歷程,只不過有一些人在以后的日子里繼續(xù)迷茫轉而麻木;而另外一部分人卻在反思中覺醒轉而奮進,這個過程有時是痛苦的,但如果這是重新崛起前的陣痛,這痛就是值得的!”“執(zhí)著的付出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哪怕你曾經(jīng)是人們公認的愚鈍的人、最笨的人。老天不會欺負老實人——這或許是天道酬勤的另外的一種注解吧,把它送給你們也同時留給我?!?/p>
這樣做,到底是出于師者本性,還是出于文人秉性呢?
應該是二者兼而有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