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麗娟
【摘要】語文教學在我國教育中是教學的基礎,是提高學生對世界的認知能力,在教學中通過對語文教學的深入學習,可以有效的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和審美能力。而在實際的學校教學當中,語文教學占有很大的教學比例,效果卻差強人意。有很多學生越來越懼怕于“長篇大論”的語文課程。本文對小學語文教育中教學策略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如何提高小學教育中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教育 教學策略 有效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177-02
語文教學既是學校課程中最基礎的又是最難教授的,存在兩面性,因為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中,到處都有它的身影,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而且沒有任何可以遵循的具體公式。然而在學習其他課程和接受其他教育的時候,語文的能力是所有學科基礎中的基礎,而影響這基礎的根本性階段無疑是小學教育。很大部分的原因都是在這一階段中接受的語文學習有關,但是在很多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方式方法是存在著一些不可以忽視的問題。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式過于死板,生硬
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會在備課時照抄教案資料,而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不進行分析,往往把教案中的生硬的語言知識直接運用到課堂上,而且?guī)熒g基本沒有過多的互動,或者是互動模式比較單一化,大多數(shù)情況都是師生之間只是進行模式性的“你問我答”,往往不能很好的把學生帶到課文中的故事情節(jié)中去。
2.教學課程中的時間規(guī)劃不合理
大家在從教過程中都接觸到老師拖堂的情況,這也就是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沒有合理的安排教學時間,無關緊要的知識面拓展過多,涉及過多與本課無關的知識面,就會造成一節(jié)課的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形成拖堂現(xiàn)象。
3.教師評價籠統(tǒng)
傳統(tǒng)教學,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總是過于籠統(tǒng),導致學生不能很好的認知自己,很多有自主思想,主張個性的學生沒有得到特定的認可度,這就抑制了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從教學方面來講并不利于教師在教學質(zhì)量上的提高。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解決的主要策略
1.激發(fā)學生發(fā)散思維
作為一個學生擁有自主學習方法,勇于創(chuàng)新,用自己喜歡的,獨創(chuàng)的學習方法探索新的知識,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一名教師,要充分的調(diào)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誘導學生有獨立自主的學習欲望,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突破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跳出死板生硬的文本教案;傳統(tǒng)式中國教育需要這樣的,也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就要讓學生形成的良好學習習慣。
比如,教師在教授《坐井觀天》課程內(nèi)容時,就可以用動畫的形式將青蛙、井、小鳥表現(xiàn)出來,分別給學生播放小鳥飛翔時看見的天空以及青蛙在井底看見的天空。小學生通過對動畫版《坐井觀天》的觀看,能夠直觀、清楚地理解到坐井觀天這個成語的意思,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生興趣,引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2.明確本課節(jié)的指導思想,有清晰的教學思路
在教師備課中,要找出教材中那些最能體現(xiàn)本課節(jié)重心思想的內(nèi)容,進行自己的歸納總結(jié)。在圍繞課節(jié)中心思想進行設計教學方案,有針對性的講解語文課程中的重點;提前做好在授課過程中學生可能提出的難點問題解決方案,化解疑點難點;抓住正確的教學內(nèi)容,潛心體會教材中“言辭意境”,走進文本,走進作者,做到正確解讀文本,做到不僅僅只是對教案的生搬硬套,做到教師“心中有數(shù)”,這樣有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握授課時間和進度,從而減少教師在課堂中拓展面過大的情況,有了合理的授課時間。
如教授《王二小》、《小蝌蚪找媽媽》、《稱象》等,教師可以利用講故事的形式,將生動的故事與課堂內(nèi)容相結(jié)合。在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后回歸課文講解,然后積極提問。 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外業(yè)余時間,多閱讀相關詩句,有興趣的學生還可以將其背誦下來,并利用班會時間讓學生上臺講解其對這些詩句的理解。
3.營造活躍課堂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角,是課堂上的“演員”,作為教師則是引導學生完成完美表演的“編導”,一個好的“編導”可以發(fā)揮每個“演員”的長處,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一節(jié)好的課堂教學也是一樣,可以使每個學生都全身心投入,感受語文的美妙,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設計上做到活躍課堂氣氛,營造課節(jié)中的情景,把死板的“你問我答”變成爭先恐后的主動舉薦,在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做出回答時,要正確,客觀的評價,不可籠統(tǒng)說”很好”,這樣能讓學生清楚的、正確的認知問題,有利于學生自主思考,利于創(chuàng)新思維的養(yǎng)成。
4.多給學生創(chuàng)建廣泛的交際圈,讓學生更快的融入社會
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每一個社會交際圈都是一個小社會,學校也是如此。然而每一個學生最終都要由學校步入到社會中去,很多同學在畢業(yè)后對社會有著極大的恐懼和不安感,正是由于他們在學校的時候接觸的東西都過于單一化、理想化,學校中的主要人際關系就只是簡單地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接觸,學校也變成了只是簡單的教學生學習書面知識,卻忽略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體驗和感知,這種脫離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教育把學生的思想意識禁錮在一個固定的模式里,從而促使很多學生對于書面知識了如指掌、倒背如流,卻不知道怎樣去舉一反三。因此,必須要把簡單地教學模式變成老師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相互探討的交際平臺。在現(xiàn)代科學教育中,不斷有新事物在發(fā)生,有很多都是值得學生們?nèi)W習的,培養(yǎng)特別是小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有助于在以后的發(fā)展上不會因為自身知識的局限性而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所以在學生接受教育的那天起,作為教師就應該多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學校也應該多多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跳出條條框框的傳統(tǒng)教育,讓小學語文的課堂不再只是“子曰時習之”而是應該充滿朝氣和歡樂的“學習樂園”。
三、結(jié)束語
在現(xiàn)如今任何一項有成效,有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案,也不可能在其教學過程中能達到預期的成果,這需要教師在教授過程中不斷地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隨機應變。教育方式多種多樣,學生在得到知識的增長的同時,自身修養(yǎng)也應該得到升華。而作為小學語文這教學課程中基礎中的基礎,更是要好好把握。努力學習語文課程,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案,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這樣使學生在小學語文教學課程中達到“不教”的理想目標。所以,從小處抓起對小學語文教學成效來說是非常且有必要的,讓每位學生在“萌芽”階段就可以接受到好的教育。
參考文獻:
[1]何曉文.五國小學語文課程比較研究[J].外國中小學教育,1996,05:15-18.
[2]李昊昊.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設計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