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理解”是解釋學中的概念,是伽德默爾在海德格爾的觀點基礎(chǔ)上提出來的。“前理解”對語文閱讀教學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本文從“前理解”對文本理解的意義,如何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前理解”水平,以及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前理解”這三個方面論述了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前理解”。
【關(guān)鍵詞】前理解;閱讀教學; 文本理解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前理解”的概念是伽達默爾在海德格爾的觀點的基礎(chǔ)上提出來的。伽達默爾從海德格爾對理解所描述的循環(huán)開始其新的探索,他認為海德格爾所描述的理解過程是“解釋開始于前把握,而前把握可以被更合適的把握所代替,正是這種不斷進行的新籌劃過程構(gòu)成了理解和解釋的意義運動”。所謂“前理解”,就是相對于某種理解以前的理解,或者是在具體的理解開始之前已有的的某種觀點、看法或信息,它主要表現(xiàn)為成見或偏見。
一、“前理解”是學生理解文本的基礎(chǔ)
“前理解”是學生理解文本時的基礎(chǔ),文本理解也是以學生的“前理解”為起點?!扒袄斫狻笨梢岳斫鉃閷W生在閱讀文本之前就已經(jīng)具備的相關(guān)知識,歷史文化背景,社會生活經(jīng)驗,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會根據(jù)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對現(xiàn)有的閱讀文本做出合理的判斷。因此,我們說學生在理解文本時不是靠憑空想象,而是有理有據(jù)的。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不會讀的通《紅樓夢》,原因是,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沒有足夠的人生閱歷,缺乏一定數(shù)量的社會時代背景知識的積累,沒有足夠的識字量,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他們的理解力不夠。學生在理解文本時,往往會把現(xiàn)有的文本與自己已儲備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學生閱讀說明文時,會立刻回想說明文的邏輯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三種說明順序,即舉例子、分類別、作比較、列數(shù)字、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等常見的說明方法。提到小說,學生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小說的三要素——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接著會根據(jù)小說中出現(xiàn)的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等來分析人物的典型形象。如果學生缺少這些文體的相關(guān)知識,那么在閱讀過程中就會出現(xiàn)困難。會像無頭的蒼蠅一樣無從下手,不知從何做起。所以,在閱讀教學之前要了解學生對不同文體相關(guān)知識的掌握情況,再根據(jù)具體情況來制定教學方案,確保學生已經(jīng)掌握各種文體的相關(guān)知識。
除了這些相關(guān)文本的基礎(chǔ)知識,學生對跟文本有關(guān)的歷史文化背景知識的掌握也是影響文本理解的重要因素。魯迅的作品就必須回歸當時的時代背景,因為作品跟當時社會的結(jié)合過于緊密,不回歸時代就無法理解作品中蘊涵的深意。如:中職語文基礎(chǔ)模塊第一課謝冕的《永遠的校園》。這篇文章讓中職的學生理解起來就十分困難。首先,大家對作者——謝冕的了解幾乎為零,對于他的寫作風格、所處時代,這篇文章的寫作環(huán)境都不了解。其次,《永遠的校園》講述的是謝冕的大學——北京大學,無論是對于現(xiàn)在還是對于謝冕的那個時代,北京大學無疑都是高等學府,對大部分中職的學生來說那里都是遙不可及的地方。他們現(xiàn)在所處的學校與《我永遠的校園》中的校園相差甚遠,找不到共鳴。再次,對于文中出現(xiàn)的相關(guān)段落無法理解。例如:“青年時代未免有點虛幻和夸張的抱負,由于那個開始顯得美麗、后來愈來愈顯得嚴峻的時代,而變得實際起來。”學生會對“開始顯得美麗、后來愈來愈顯得嚴峻的時代”產(chǎn)生疑惑,為什么是“開始顯得美麗”,而“后來愈來愈顯得嚴峻”,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時代。再如,“我的校園回憶包蘊了一段不平常的記憶。時代曾給予我們那一代青年以特殊的際遇,及今思來,可說是痛苦多于歡愉。我們曾有個充滿期待也充滿困惑的春天。一個預示著解放的早春降臨了,萬物因嚴冬的解凍而萌動?!睂W生對這一段有太多的不理解,什么樣的記憶是謝冕“不平常的記憶”,又給了那一代青年人什么樣的特殊際遇。
除了上述內(nèi)容之外,“前理解”中的社會生活經(jīng)驗對文本理解也有一定的意義。先避開文本理解,單純的談社會生活經(jīng)驗的重要性。人為什么會“吃一塹,長一智”,這是因為之前的錯誤的,或者不好的經(jīng)歷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而積累了一次這樣的經(jīng)驗,告誡自己在今后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再如,沒有戀愛過的人永遠體會不到戀愛中的甜蜜,沒有失戀過的人同樣也不會感受得到失戀的痛苦。在文本理解過程中,前有的經(jīng)驗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如,在學完朱自清的《春》后再去學習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時,同樣是兩篇寫景散文,學生在學習時會不由自主地把學習《春》的經(jīng)驗帶到學習《濟南的冬天》中。
所以說,“前理解”豐富的人在文本理解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就會少一些?!扒袄斫狻痹截S富的人,他的認讀能力、理解能力、記憶力都越好,都要高出“前理解”不豐富的人。與此同時,“前理解”豐富的人,他的閱讀速度也會比較高,還會有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前理解”水平
由于“前理解”在文本理解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不斷地督促學生不斷增加自己“前理解”的積累,不斷提高學生的“前理解”水平。
首先,放開學生手腳,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老師要根據(jù)在課堂上將要學習的課文,給學生提供相關(guān)的閱讀材料。讓學生自己先有一定數(shù)量的知識積累。學生自己的課外閱讀也是相當重要的,無論是與學習內(nèi)容相關(guān)的還是無關(guān)的都需要積累,在上課時教師也不能把內(nèi)容僅僅局限于文本所提到的知識,學生更渴望聽到的是“弦外之音”。這就要求老師精心選擇上課內(nèi)容,要以多元化知識為主,所選擇的上課內(nèi)容要盡量豐富多彩,不僅要能抓住學生的眼球,讓學生認真學習,還要能讓學生終生受用的。
其次,讓學生積極參與閱讀活動,發(fā)展學生的“前理解”。學生只有在積極參與閱讀的過程中才能喚醒自己已有的“前理解”知識,才能迫使自己回憶已存在的相關(guān)知識經(jīng)驗,并且,在應(yīng)用的過程中這些知識經(jīng)驗也會得到相應(yīng)的鞏固和提高。與此同時,學生能把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運用于當前的閱讀學習中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會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成就感,從而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更加注重知識積累。除此之外,學生閱讀新文本的過程也是知識經(jīng)驗汲取的過程。從小學到高中,甚至到大學,語文課本中出現(xiàn)的課文,無論在難度上還是在知識含量上都是層層遞進,由簡到繁的過程。也就是學生每次學習的課文對學生個人而言都是全新的。也許知識上會有重復,但是知識的呈現(xiàn)形式都是新穎的。因此,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閱讀學習中也會收獲到新的“前理解”知識,也是一次不錯的積累知識經(jīng)驗的過程。
再次,促成積極對話,生成“前理解”。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一下,每人還是擁有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一下,每人就擁有兩種思想了。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積極促成師生之間及生生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意見和見解的機會,促成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課堂上不再是教師一味地灌輸,而是也能聽到學生的聲音。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與交流也是課堂教學的重點。這是因為同年級、同班的學生年齡相仿,智力水平相當,心理年齡階段特征相似,雖然興趣愛好上存在著個體差異,但是總體水平是相當?shù)?,因此,他們之間在交流中會產(chǎn)生更多的共同語言,而且他們之間更容易敞開心扉、暢所欲言。
三、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前理解”
閱讀文本時學生會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價值觀念對文本進行判斷和評價。這種判斷和評價在“前理解”中稱之為“偏見”?!捌娋褪俏覀儗κ澜玳_放的傾向性。偏見并非使我們與過去相分離, 而是使過去向我們開放?!辟み_默爾肯定了偏見的合法性, 但要求人們不要無條件去去順從它。為了說明這一點, 伽達默爾區(qū)分了兩種偏見:其一,歷史給予的,對理解有正面價值,人們無法擺脫它。其二,盲目的偏見,指個人在現(xiàn)實中不斷接觸吸收的偏頗的見解。對于妨礙正確理解實現(xiàn)的偏見,伽達默爾認為要積極的消除。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持有的“偏見”往往是盲目的偏見占據(jù)地比重要大于歷史給予的,對理解有正面價值的。從小學到高中,這期間的學生還都處于未成年階段,因此,他們無法以公平公正的態(tài)度來看待問題,多少都帶有私心,無法做到就事論事。例如:中職學生在學習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清湯蕎麥面》時,學生很反感,明顯的顯現(xiàn)出不滿的跡象,原因是,日本人的作品我們不想學。這就存在了盲目的“偏見”,雖然中國和日本之間由于歷史的原因存在著一些不愉快,但是我們要就事論事,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是壞人,他們的文化,他們的科學技術(shù)今天是值得我們來學習和研究的。我們要用客觀的態(tài)度來閱讀這一作品,不能戴有色眼鏡。相信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這樣的例子不占少數(shù),這時就需要教師及時的給予引導,要讓學生摒除這些盲目的偏見。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時候該使用自己的“偏見”,什么時候該摒棄自己的“偏見”。
參考文獻
[1](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上冊)[M].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2] 王紅巖.解釋學的前理解與語文閱讀教學[J].文學教育,2008(8).
[3] 張慶楨,劉煥春.“前理解”理論及對閱讀教學的啟示[J].課改·教學,2008(6).
作者簡介:陳閱平(1990-),女,遼寧省丹東市人,魯東大學文學院課程與教學論(語文)專業(yè)2013級研究生
(編輯:李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