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梅
【摘要】新課程呼喚新課堂,只要我們真誠地、踏踏實實地投入,為學生的發(fā)展著想,去掉浮躁之氣,讓新課程帶給我們的理念扎扎實實地轉化為我們的實際教學行為,讓語文課堂煥發(fā)無窮魅力。
【關鍵詞】課程改革;語文教學;關系;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們的語文課堂正發(fā)生著可喜的變化。但通過觀摩課,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在一幕幕“動人”的背后,也的確存在一些缺乏理性的思考。個別教師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有些偏頗,致使實際教學中產生了種種顧此失彼、華而不實的現(xiàn)象。在此,筆者就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處理好尊重學生與常規(guī)訓練的關系
語文課程標準中反復強調“以人為本”,呼吁教師充分尊重學生。一時間,課堂教學中就出現(xiàn)了一些異常的“寬松”與“民主”。學生可以在教室里隨意走動,尋找自己喜歡的學習伙伴,可以高聲談論,交流自己發(fā)現(xiàn)的問題,甚至在讀書時還可以想怎么讀就怎么讀……然而,殊不知教師在張揚個性的同時,卻忽視了對學生課堂常規(guī)的訓練與指導。特別是一些低年級小學生,由于年齡小,自制能力差,上課站著也行,坐著也行,又可以隨意亂動、毫不在意地說笑,久而久之,他們會養(yǎng)成什么樣的學習習慣呢?更難想象,這樣的學生長大后又能否成為“合格”的創(chuàng)新性人才?有道是“不以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只有適度的調控、約束,才能保證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才能保證學習的質量。若是把一味地“放任自流”當作尊重學生,那可就是對新課程標準大大地謬誤了。
二、處理好無錯教育與是非標準的關系
新課程提倡教師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采用激勵性評價,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于是,課堂上便有了一番新氣象:為師的和顏悅色,不時向回答問題的學生豎起大拇指;為生的可以暢所欲言,答錯了也可以博得“不錯”“你真棒”的稱贊。一時間,“無錯教育”充溢課堂。尤其是一些公開課上,我們聽到的幾乎都是“真好”“真不錯”“真棒”。不管學生的回答對與否,一概是先肯定了再說,課堂上充斥了含糊不清,是非不明的評價語言。實際上,小學生在閱讀感情的自由表達中往往是存在著各種似是而非的意念,他們畢竟還小,認識水平和判斷是非的能力有限。試想,教師若是一味地濫用含混模糊的語言來贊賞,學生一味地聽好話,那么他們還有抵抗挫折的能力嗎?以后,還會聽進別人“苦口婆心”的教育嗎?這樣“捧殺”式的無錯教育不同樣是在誤人子弟嗎?為師者應當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實事求是,是即是,非即非;既要充分表揚學生的長處與優(yōu)點,也更應為學生指明不足與缺點,以促使他們不斷地認識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三、處理好多元評價與任其發(fā)展的關系
《課程標準》指出“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提倡“師生平等對話”,倡導“多元理解”,鼓勵創(chuàng)意表達。于是,不少老師在教學實踐中就開始去關注學生答案的“多元”與“獨特”,盲目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熱烈。至于教學內容的人文精神,情感價值則有意無意地被忽視甚至丟棄了??催^一些教例,記得一位教師在教學《狐假虎威》一課時,臨近尾聲,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故事學完了,你有什么想說的嗎?”一位學生說:“虎大王,你太愚蠢了。你看,狐貍多了不起,它用自己的智慧,下跑了百獸!”還有一位學生說:“以后我們遇到緊急情況,也應像狐貍那樣機智勇敢?!薄瓕W生的“繽紛”答案,讓這位教師的臉上寫滿自豪,他頻頻點頭,直夸孩子們的小腦瓜靈。然而,不容置疑的是,在學生們個性化的解讀中,大膽的表達中,“狐貍”的角色定位并非準確而無誤呀!這位教師眼里卻只盯著答案的“多元”、“獨特”,一點啟發(fā)引導的意識都沒有。課堂是“民主”了,“開放”了,可學生到底搞清了“狐假虎威”是褒義還是貶義了嗎?如此“多元”必定給他們思想上造成了混亂。長此以往,是百害而無一益的。
是的,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決定了學生對文本材料的反應是“多元”的。但是學習材料也有它自己的“應有之義”,尊重個性差異,倡導多元評價,是應建立在一定的標準或者共識的基礎之上的。教師不加引導的多元和任其發(fā)展,勢必會影響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造成學生人格的扭曲。如果社會上真的涌現(xiàn)出這么一批“聰明機智”的“狐貍”,后果真是不堪設想!因此,我們每個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努力去實現(xiàn)價值取向與學生獨特體驗的有機統(tǒng)一,保證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生發(fā)展奠基。
四、處理好傳統(tǒng)教學與新教學方式的關系
新課程標準倡導要積極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于是,為了體現(xiàn)合作,有的老師天天讓學生圍坐一起,還有的認為合作就是討論問題,不把合作作為一種學習方式,而是當作了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不管需不需要,也不管效果如何,只是為了合作而合作。還有的老師單純?yōu)榱颂骄慷x題萬里的去探究。有些低年級教師為了體現(xiàn)自主學習,連應該的范讀、領讀課文都不做,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讀書質量。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際上是針對克服傳統(tǒng)教學中提問多、字詞句訓練多、學生死記硬背、疲于應付等弊端的。目的是想激活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其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和研究者,但并不意味著完全摒棄過去的傳統(tǒng)教學。其實,接受式學習仍然是人類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它的最大價值在于學生不必從零開始學習活動,可以通過直接接受前人與他人的認識成果,而加速個體的認識發(fā)展過程,從而使有限的生命個體能夠更從容地面對無限的知識海洋與大千世界。在新的教學方式里,語文教師仍要“講”,該講的應當講,或是為學生提供背景知識,或是點撥語言規(guī)律,或是交流自己收獲,或激情熏陶,不一而足……力戒學習上的形式主義。
新課程呼喚新課堂,只要我們真誠地、踏踏實實地投入,為學生的發(fā)展著想,去掉浮躁之氣,讓新課程帶給我們的理念扎扎實實地轉化為我們的實際教學行為,讓語文課堂煥發(fā)無窮魅力!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