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南兵 張 淇
(重慶市南川區(qū)第一中學校重慶市408400)
十八大的報告指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苯逃姨招兄壬f過:“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比绾闻囵B(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是中學歷史教學一項重要任務。筆者就如何在新課改的前提下,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進行立德樹人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
由于教科書中提到的人物、事件距離學生太過遙遠、空洞乏味,難以讓學生有所感悟。因此營造激情奔放的熱血情境,形成感慨萬分的情感空間,使學生從直觀的感悟中培養(yǎng)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如:講《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一課時,精心準備一段甲午海戰(zhàn)的視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他這種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犧牲個人的崇高思想感情、不顧個人得失的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在實際生活中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我們應敢于犧牲勇于奉獻,才能青史留名。最終在學生的觀念中樹立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正確價值觀。
在教學中給學生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寬松學習環(huán)境,學生既能在獨立思考的學習中發(fā)現(xiàn)新知,也可以在互幫互學的商討中釋疑解難,還可以在唇槍舌劍中各抒己見,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和民主意識。
如,講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一課中馬克思主義者同其他思想主義者的論戰(zhàn)的有關內容時,可以進行群體角色扮演。讓學生由會學到創(chuàng)學,主動自主,自動自發(fā)。從而達到提高能力,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的目的。
只有最大限度地感染學生的情緒,才能喚起學生們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興趣和情感、啟發(fā)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觀史如身在其中動人心者,莫先乎情?!?/p>
如在《一國兩制》這一課的導入新課時,讓學生齊聲朗讀余光中先生的《鄉(xiāng)愁》,使學生體會余光中老先生包括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心聲——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讓學生把滲透于知識中的思想性因素結合到實際,在自主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產生情感體驗,使學生既學到了歷史知識,又受到了歷史情感教育。
評價歷史人物,這是歷史教學中經常進行的教學活動。歷史人物有忠有奸、有智有愚,都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的生動材料。
如:挽救國家危亡的民族英雄岳飛,銳意進取的社會改革家王安石等等,這些人物形象雖然遠離現(xiàn)實,是間接的,但他們是作為社會的榜樣而存在。借助于歷史人物形象進行情感態(tài)度的教育,有助于幫助學生批判和克服現(xiàn)實生活中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影響,逐步建立起正確的道德規(guī)范,認識行為的是非、善惡、美丑的準則。
歷史教科書中以醒目的方式寫進的杰出歷史人物的名言、名句、句聯(lián),從不同角度展示了這些歷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風貌,不僅概括了他們的道德觀念,而且?guī)в袕娏业那楦猩省?/p>
例如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孟軻“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等等,既是進行道德知識教育的生動材料,也是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的良好憑借。通過這些名言、名句既能激發(fā)學生的進取心,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堅強意志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善于將歷史榜樣的行為規(guī)范和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的行為規(guī)范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指導他們學會處世做人。例如組織學生討論孔融自小讓梨尊老攜幼與公共汽車上為老弱病殘讓座的聯(lián)系;商朝末代君王商紂玩物喪志與上學期間大量使用手機、沉迷網絡游戲的聯(lián)系,等等。讓學生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學會處世,學會做人,健全學生人格,使學生習慣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逐漸養(yǎng)成明辨是非、習善成性的自覺意識。
作為歷史教師,理應引導學生超越那些年代、地點、事件、背景原因、經過、性質等僵化的條條框框的概念,將認知學習同情感、價值觀相結合,真正體現(xiàn)“以史為鑒”、“學史明智”的教學宗旨。從而尋找歷史的價值和體驗歷史“故鄉(xiāng)”般的溫馨,把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