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紅梅
(大理學院外國語學院 大理市 671000)
關系化(relativization)又稱關系從句建構(relative clause construction/formation),是對某個句法位置上的名詞短語所作的一種句法操作[1]。關系化的產物被稱為“關系從句”(Relative Clauses)。正如Quirk(1985)所言,修飾名詞的關系從句是關系從句的中心類型。對于關系從句的研究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重點之一[2]。國內對關系從句早有研究,只不過不是將其稱為“關系從句”,而是將其稱為“偏正結構”或“VP的”結構。尤其是圍繞“的”字的用法展開相關研究。 如呂叔湘( 1943),朱德熙( 1961),張敏( 1998),沈家煊( 1999),郭銳( 2000),陸丙甫( 2003)等。
劉丹青的擔心曾經較為真實地反映了國內對從句的研究狀況。但是,隨著類型學研究和外語教學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已開始注重對關系從句進行研究。本文擬對英漢名詞短語關系化研究進行歸納總結,重點對漢語關系化五十多年來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存在的不足進行梳理,以便為今后的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對英漢名詞短語關系化的研究主要呈現(xiàn)出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
對名詞短語關系化的研究視角在不斷擴大,從對單一語言的研究擴大到對跨語言的研究,從共時的研究視角擴展到歷時的研究視角。學者們從類型學的共時和歷時視角來考察不同語言的關系化現(xiàn)象,總結和歸納出跨語言中存在的普遍規(guī)律并嘗試對其作出理論解釋。主要研究成果有:Greenberg(1966),Keenan&Comrie ( 1972,1977),Andrews ( 1975),Givon ( 1975),Downing( 1978),Maxwell( 1979),F(xiàn)ox( 1987),Dryer( 1992),Croft( 2000),Hawkins( 2007) ,Song( 2008) ,Hendery( 2012),劉 丹 青( 2005) , 唐正大( 2005,2006),王遠國( 2011),劉丹青、唐正大( 2012),許余龍( 2012,2013)等。 Greenberg( 1966)最先注意到了關系從句與語言語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對應關系;Keenan&Comrie(1972)提出了“名詞短語可及性等級序列”;Hendery(2012)指出,在關系從句和標記詞的演變過程中,語言接觸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國內學者劉丹青、唐正大(2012)從類型學視角對名詞性短語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系統(tǒng)的考察。王遠國(2012)認為從關系從句和核心名詞的語義關系來看,對于關系從句的非限制性用法英語比漢語更廣泛。漢語關系從句的非限制性用法僅限于對核心名詞的描述[4]。許余龍(2012)從類型學的視角出發(fā),考察了英漢名詞短語關系化是否遵循Keenan&Comire提出的名詞短語可及性等級序列。學者們從類型學視角對名詞短語的關系化進行研究,擴大了對關系化的研究視野,取得豐碩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不足之一是由于類型學家們幾乎無一例外地將無定名詞短語和非限定性關系從句排除在研究范圍之外,造成了對限定性關系從句的研究成果較多,對非限定性關系從句以及以無定名詞短語為中心語的關系從句研究的忽略。不足之二是類型學家借鑒漢語關系從句的研究成果比較片面。我們認為,廣泛吸收不同類型學家的研究成果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英漢語的關系化現(xiàn)象,深化英漢關系化現(xiàn)象的研究,同時能進一步促進類型學和對比語言學的研究,理應引起更多學者的更多關注。
Hendery(2012)從功能角度定義了關系從句,從歷時類型學的視野重點考察了關系從句的標識詞(marker)在不同語言中的歷史演變。盧麗萍(2010)以認知語言學理論為框架,從原型范疇理論、圖形-背景理論和語法化理論解讀了英語關系從句的分類的模糊性,分支方向的認知理據(jù),關系詞的語法化[5]。余玲麗(2005)基于圖形-背景理論對英漢關系從句進行了認知對比分析,認為英語關系從句因組成策略的不同經常違背從后景到圖形信息編排原則,而漢語的關系從句則很少違背此原則;英語關系從句可蘊涵圖形信息,而漢語關系從句因句法限制則不可蘊涵圖形信息。文旭、劉潤清(2006)從認知語用的角度探討了漢語關系從句的限定性與非限定性,認為漢語關系從句有無限定性與非限定性之分,最關鍵的問題是說話人在心理上賦予關系小句及其中心語什么樣的地位[7]。蔣仁萍(2007)探討了交際動因在漢語關系從句中的具體體現(xiàn),探討了關系小句中交際動因的運用,并概括了語言的經濟、象似、交際三大動因的互動關系[8]。這一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是對漢語關系從句的句法、語義和語用的解釋力度不夠深入,致使?jié)h語關系從句是否有限定性與非限定性的區(qū)別,以及如果存在功能差異,如何對其進行鑒定都沒有達成統(tǒng)一的標準。此外,學者們對于漢語中的句法與語義是否匹配存有爭議。楊彩梅(2011)認為,用“NP-DP-VP-省略”這種形式手段可以證明無論英語關系從句還是漢語關系從句都有句法上的限制性與非限制性區(qū)別來與語義上的該區(qū)別相匹配。而韓景泉、周敏(2012)對此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漢語存在限制性與非限制性關系從句,但對其界定不能采用任何句法區(qū)別手段,只能用句法-語義不匹配分析法,因為這兩者有相同的句法特征和生成機制,只存在語義上的區(qū)別而并沒有任何顯性形式句法上的差異[10]。這些問題的存在同樣需要引起更多學者的關注。
借助語料庫等輔助手段成為學者們經常采用的研究途徑。國內外學者不但研究書面語體的關系從句,而且注重對口語、方言中關系從句的研究,研究內容也逐漸細化。比如Fox&Thompson(1990)利用加州大學圣芭芭拉校區(qū)的美國口語語料庫(Corpus of Spoken American English)對英語對話中關系代詞省略的現(xiàn)象進行了深入研究。方梅、宋貞花(2004)以敘事語體的關系從句為參照,以自然口語對話材料為統(tǒng)計對象,考察了對話語體里關系從句的篇章功能和語義表達功能。徐赳赳(2008)考察了漢語關系從句的語法特征和篇章特征。認為關系從句的語法特征表現(xiàn)在其句法結構、出現(xiàn)的位置和修飾成分上;其篇章特征表現(xiàn)在關系從句在篇章中的分布、關系從句的復雜性、關系從句的缺失以及關系從句的主語和被修飾中心詞的所指關系上。董秀英(2003)以法律文獻中“的”字短語的為例,探討了“的”字短語做后置關系從句的用法。
學者們從應用語言學、心里語言學和神經語言學的角度,通過實驗或測試手段,探討關系從句的習得、加工機制和翻譯等問題。如Hsiao&Gibson(2003)從對漢語進行自控步速閱讀(self-paced reading)的實驗結果得出結論,認為漢語提取賓語的關系從句比提取主語的關系從句容易獲?。籋awkins(2007)探討了日語、韓語以及粵語的關系從句的習得問題;吳芙蕓(2011)探討了Hawkins的領域最小化理論對有效加工漢語關系從句的指導意義及潛在問題。蔣秀玲(2009)考察了中國學生是否有意識回避產出關系從句這一問題。在英漢關系從句的互譯方面盡管研究成果豐碩,但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對英漢關系從句的研究比例不平衡。對英語關系從句的習得、教學和翻譯策略探討的研究遠遠多于對漢語關系從句的相關探討。二是研究的內容多有重復。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對外漢語教學和翻譯教學的深入開展。
以上我們較為詳細地總結了英漢名詞短語關系化的研究現(xiàn)狀,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要解決這些存在的問題,可以從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上進行突破。首先,從研究內容來說,可以根據(jù)漢語的特點,從語義和語用功能出發(fā)對漢語名詞短語的關系化進行嚴格的界定,將漢語的無定名詞短語納入研究范圍,擴大和深化漢語關系從句的研究內容;其次,從研究方法上來看,改變以往對關系化的研究只對原始語料進行考察的傳統(tǒng),增加對英漢互譯雙語平行語料庫的考察,對英漢源語文本與翻譯文本進行兩方面的對比分析,保證結論的相對客觀性,可以更為細致地考察英漢關系從句的異同。
[1]許余龍.名詞短語的可及性與關系化——一項類型學視野下的英漢對比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 5):643.
[2]Quirk,R.,S.Greenbaum,G.Leech&J.Svartvik.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 Group Lim ited,1985:1245.
[3]劉丹青.語法調查與研究中的從屬小句問題[J].當代語言學,2005( 3) :193.
[4]王遠國.類型學框架下英漢關系從句之比較[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 5):97-101.
[5]盧麗萍.英語關系分句的認知語言學解讀[J].瓊州學院學報,2010( 3) :171.
[6]余玲麗.基于圖形——背景理論的英漢關系分句認知對比分析[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5( 7):57.
[7]文旭,劉潤清.漢語關系從句的認知語用觀[J].現(xiàn)代外語,2006( 2):112.
[8]蔣仁萍.漢語關系小句的類型學特征與交際動因的運用[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7( 3):357.
[9]楊彩梅.界定關系從句限制性-非限制性句法區(qū)別的形式手段[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 6):814.
[10]韓景泉,周敏.漢語關系結構的限制性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2( 5):212.
[11]許赳赳.關系小句的語法和篇章特征分析[J].漢語學習,2008( 5):8.
[12]董秀英.“的”字短語做后置關系小句的用法——兼評法律文獻中“ 的”字短語的用法[J].語言文字運用,2003( 4):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