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元華
(常熟理工學院,江蘇·常熟 215500)
在互聯網技術的巨大影響下,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悄然發(fā)生著變化。從目前的學術研究成果來看,有關民族院校思政教學的平臺、教學方式等方面的變化和對策,即教育方式、理念等方面的變革和調整在學術上已經多有討論,但是網絡影響下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模式至今并無特別關注?;诿褡逶盒4髮W生的民族特殊性,相比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huán)境下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模式需要以民族為出發(fā)點去調整。基于以上思路,本文在網絡和民族雙重語境下對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進行探討,強調了民族發(fā)展是民族院校學生思想教育的核心,突出了基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培養(yǎng)民族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論述了不同話題的設置對引導民族學生吸收思辨網絡信息的重要性。
大學的學業(yè)相對要輕松很多,沒有沉重的學習負擔,大學生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接觸包括網絡在內的其他事物。網絡信息時代下,幾乎沒有大學生不接觸網絡,特別是手機網絡的移動便利使得大學生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網絡。對大學生而言,網絡是他們接觸世界、認識社會的窗口,也是學習生活的好幫手。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可謂是方方面面,網絡占據了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時間。在網絡信息的影響下,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也在潛移默化地發(fā)生著轉變。大學階段正是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確立階段。從生理發(fā)育來講,大學時期的學生生理上已經發(fā)育成熟,但是心理年齡還未定型,網絡上的意識形態(tài)對大學生的社會觀形成有極大影響。民族院校的大學生多來自不同的民族,民族性是少數民族學生的基本屬性,民族性及民族分布區(qū)域等因素使得少數民族學生與其他普通高校學生在思想行為、性格特征方面有一定差異。據研究結果顯示,少數民族學生進入大學以后,不僅要像其他普通學生一樣經受環(huán)境的適應過程,同時由于其他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質及宗教信仰,少數民族學生還要面對其他文化方面的沖擊,為了適應環(huán)境,民族大學生要克服宗教信仰、生活習慣、行為準則等方面帶來的各種差異,這樣的現實勢必使更多的民族院校大學生有所不適應。[1]網絡環(huán)境下民族院校的大學生所受到的沖擊更大,在網絡這個更為開放、信息更廣泛的虛擬環(huán)境中,泛濫著各種信息,因民族學生特殊的屬性特征,對其影響較大的主要是各種民族方面的信息,各種與其民族學生原來生活環(huán)境差異的信息,如經濟差異信息等。民族院校的大學生是未來民族發(fā)展的決定因素,民族的進步和發(fā)展將取決于民族院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網絡環(huán)境給民族學生提供了種類繁多、魚目混珠的各種信息,對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認識觀定型時期的民族大學生是很大的沖擊,不利于其“三觀”的正確樹立,為了使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思想不偏離正確的軌道,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從大學生所接觸的信息入手,以民族發(fā)展為中心,對其中的各種信息予以合理分類,并針對性地在教學內容中結合各種話題來把民族大學生的思維引向思想政治教育所指向的目標,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完善大學生的公民人格,與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相比,網絡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更加繁重,話題內容也將更加廣泛。
對民族大學生而言,在其成長的過程中,生活軌跡基本上是家庭和學校,相對于復雜的現實生活,大學生的生活仍然處于一個較為簡單的環(huán)境中。大學生對周圍社會的認知一方面來源于日常生活的感知;另一方面來自課本所介紹的世界,因此相對而言,大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知面較為狹窄。網絡為大學生打開了認識世界的新窗口,在這個窗口下,網絡為民族院校大學生展示了更為復雜的外部世界,他們要在繁雜的信息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并能對其中信息之間的關聯有客觀的認知,就需要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內容上予以充實,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中的相關信息變成課堂教學內容。對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端正大學生思想,樹立學生的道德信仰,健全人格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所在,網絡環(huán)境下,網絡信息給予大學生充足的信息來源,學生對社會有更多的認知和疑問,要使學生形成正確客觀的思維方式,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也能對網絡中各個領域的信息或話題有所顯示,才能使思政教學更有針對性,因此教學內容涉及的領域寬泛是民族思政教學內容嬗變的一個重要特征。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目標是推進大學生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能夠從客觀表象上認識到事物之間的內在關聯,并做出正確的判斷。網絡環(huán)境下,由于網絡的匿名性特征,所以虛擬空間中的人群在各種貼吧、論壇里可以隨意發(fā)言,也可以在網絡上形成集群,如以某種興趣愛好為特征而建立的QQ群就是如此,網絡的言論自由性和結群的隨意性使得網絡往往容易成為民族分裂分子的言論陣地。網絡上的言論或與民族有關的事件需要大學生有一定的思維判斷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很大程度上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而來。因此在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相關工作者需要針對網絡中較為典型的有關民族或與民族相關的新聞或話題進行深入分析與探討,通過對事件或言論由淺至深的層層解理,為民族學生撥開事件表象的面紗,深刻理解其中的利益關系,才能使民族學生在網絡環(huán)境下對有關民族的言論和問題有更深刻的認識。以民族文化差異為例,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這樣的文化差異是多種因素綜合形成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民族民眾的言論或生活習慣會有所區(qū)別,但是每種民族文化都是民族民眾歷史智慧的沉淀,每種民族文化都值得尊重,這是對待民族文化差異的基本態(tài)度。而在網絡環(huán)境中,由于網絡的虛擬性,有的人往往會根據細枝末節(jié)的實例或自己已有的生活習慣來對某種民族文化予以言論攻擊,如摩梭族的走婚文化是當地民族在特定生活環(huán)境下形成的生活習俗,與常規(guī)的婚姻狀況有所不同,如果有人要在網絡上挑起民族爭議,走婚就是一個很好的話題。由此看來,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如果不夠深入,不能對相關話題進行舉一反三的深刻討論,民族學生在面對與民族有關的網絡言論或事件時,就不能保持一個理性的態(tài)度。當前社會環(huán)境下,網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愈發(fā)要認真細致,對網絡上的各種事件深入剖析,才能使民族學生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形成清醒的認識。
網絡所提供的信息不僅是過去的資料信息,其特有的即時性特征更使網絡在現有事件的傳播上更快捷更便利。人們只要通過電腦或手機就可以隨時知曉世界各地一分鐘之前所發(fā)生的各種事件。追求刺激、好奇心是人們的共同心理,對民族院校的大學生而言,民族性已經流淌在血液中,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是少數民族學生的共同特征,這種強烈的民族意識對于民族文化的保護和民族發(fā)展是有益的,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民族學生的民族性而帶來的文化差異敏感性使得少數民族學生往往對民族相關的話題較為敏感。大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在網絡上瀏覽各種最新資訊,與之相關或與其所關心的問題都會成為其瀏覽的重點。對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敏感性為思政內容中有關民族問題的施教有很好的幫助,但同時,網絡中隨時可能發(fā)生的與民族有關的言論或事件對民族學生的觸動也在時時考驗著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成果。結合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性格特征及網絡信息的特點,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從之前的課本知識照抄照搬施教的教學模式,調整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對熱點新聞較為關注的性格特征,對時下所發(fā)生的較有典型意義的事例結合課本內容進行教學,這樣才能吻合民族院校思政教學的根本需求。
綜上所述,因民族屬性及民族分布區(qū)域的社會經濟文化水平限制,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宗教信仰、心理特征、人際交往、文化底蘊等方面與普通高校大學生的情況有所不同,因此網絡環(huán)境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影響也有所不同。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著少數民族學生人生觀、世界觀、民族觀、價值觀等各種科學觀念的樹立和培養(yǎng),網絡和民族雙重語境下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要與時俱進,以民族為出發(fā)點,結合網絡與民族學生之間的關聯關系,從深度、廣度、寬度等方面調整教學內容,使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網絡和民族達成和諧共進的發(fā)展關系。
[1]呂 薇.不同民族大學生情緒表達、情緒特點與心境特點的調查研究[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0,(6).
[2]周華.貴州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自信心培養(yǎng)及思政教育[J].貴州民族研究,2012,(4).
[3]宋錫輝.生態(tài)文明建設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1).
[4]劉永輝,胡 燕.論西部邊疆地區(qū)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2010,(3).
[5]農玲,陳永亮.民族院校外國語學院在多元文化中的思政教育——以西南民鏷大學外國語學院為例[J]出國與就業(yè),2010,(16).
[6]熊 佳.網絡輿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分析及研究[J].學理論,2013,(15).
[7]朱建征.民族主義思潮對在校大學生的影響途徑、成因與對策[J].上海青年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13,(2).
[8]李 燕.少數民族與漢族大學生的性格差異及思政教育啟示[J].華章,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