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 勇 邱思財
人工耳蝸的植入為聽障兒童重建了聽覺通路,為其聽說與交流能力的發(fā)展提供了基礎性條件。但很多聽障兒童在人工耳蝸植入術后的言語障礙問題依然突出,如呼吸障礙、發(fā)聲障礙、共鳴障礙、構音障礙等。其中,呼吸障礙是最為常見的一種言語障礙,集中反映在呼吸方式異常方面。言語的產(chǎn)生需要通過呼吸、發(fā)聲、構音等系統(tǒng)的協(xié)調運動來實現(xiàn),其中呼吸系統(tǒng)是言語產(chǎn)生的動力來源。因此,本文通過對1例個案進行深入研究,探索針對聽障兒童人工耳蝸植入術后呼吸方式異常開展干預的有效方法。
小黃(化名),男,6歲5個月,語前聾,4歲11個月植入人工耳蝸,聽力重建效果達到最適水平,智力正常,2014年9月進入我校聾學前班。目前聽覺能力處于聽覺理解階段,聽覺記憶3至4項;發(fā)音方面處于詞語發(fā)音階段,排除構音器官的器質性和運動性障礙。根據(jù)筆者觀察和家長反饋,小黃存在不能長時吹氣,無法吹大氣球,說話聲音氣息不夠,無法說短句,言語響度較小,語音清晰度較差等問題。
干預前的主觀測評中,通過肉眼觀察和手部觸診,發(fā)現(xiàn)其在呼吸過程中胸壁位移較明顯,抬肩吸氣現(xiàn)象較嚴重,可初步判定小黃呼吸方式存在異常,胸式呼吸問題較嚴重。干預前的客觀測量結果顯示,兩次測量中,小黃的最長聲時最大值僅為1.3秒,顯著低于此年齡段最長聲時的最小值6秒,明顯落后于實際年齡水平。結合主觀測評和客觀測量可知,小黃目前采用胸式呼吸,最長聲時明顯低于實際年齡水平,導致了言語時氣息不足、句長較短、言語響度低及言語清晰度不高等問題。
本研究采用單一被試法中的A-B單基線實驗設計。其中A為基線期,主要記錄干預前小黃呼吸功能的相關數(shù)據(jù);B為處理期,主要記錄干預介入后小黃呼吸功能的相關數(shù)據(jù)。
1.基線期
干預前,使用言語測量儀對小黃的呼吸功能進行評估,評估指標為最長聲時。在基線期,小黃只進行聽覺康復訓練,對其呼吸異常問題不進行綜合干預?;€期為期3周,共15天,每天進行1次最長聲時測量并收集數(shù)據(jù),共采集15次數(shù)據(jù)。
2.處理期
在處理期,康復師對小黃的呼吸方式異常問題進行干預。采用游戲的形式,以基礎性和針對性干預為主要內容,每天訓練30分鐘,一周5天,為期3周,共15天。干預過程中,使用言語測量儀對小黃的呼吸功能進行評估,評估指標為最長聲時,每天訓練結束后進行最長聲時測量并收集數(shù)據(jù),共采集15次數(shù)據(jù)。
在呼吸障礙矯治過程中,經(jīng)常使用的客觀測評主要包括最長聲時、最大數(shù)數(shù)能力、起音斜率、s/z比值等指標,這些指標均能很好地反映出言語呼吸的質量,而最長聲時是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指標。本研究采用最長聲時為評估指標,通過最長聲時來測量人工耳蝸植入術后兒童呼吸方式情況及干預效果。
本研究采用言語測量儀進行最長聲時客觀測量,步驟大致如下:(1)小黃先深吸氣,然后持續(xù)發(fā)元音/ɑ/,記錄其發(fā)元音/ɑ/的最長時間,要求其盡可能長時間地發(fā)音,且氣息和響度保持均勻,音調在正常頻率范圍內。(2)以同樣的方法進行第二次測量并記錄數(shù)據(jù)。(3)在兩次測量中,選擇測試數(shù)值較大的一個作為最長聲時最終結果。(4)將最終測量結果與相應年齡、性別組的參考標準作比較,判斷其最長聲時是否處于正常范圍內。
針對小黃呼吸方式的異常,采用游戲形式實施基礎性和針對性呼吸干預,以充分激發(fā)小黃的學習興趣,提高呼吸最長聲時水平,以解決其呼吸異常問題。具體干預內容可分為基礎性干預和針對性干預兩個部分。
1.基礎性干預
此部分為呼吸放松訓練,是呼吸干預的熱身階段,包括肩部放松訓練和頸部放松訓練兩個部分。
(1)肩部放松訓練。采用“摘果果”游戲進行,即伴隨著愉悅的音樂,小朋友手提果籃摘蘋果,康復師引導小朋友左右手交替著摘蘋果,摘到的蘋果分別放入自己的籃子中,以放松肩部,促進呼吸系統(tǒng)整體功能的提升。
(2)頸部放松訓練。采用“小動物睡著了”游戲形式進行,即小朋友戴著小動物的頭飾,坐在果樹下,做出犯困的樣子。此部分放松訓練主要促進聽障兒童頸部相關呼吸肌群放松,為后面的針對性呼吸干預做準備。
2.針對性干預
此部分為呼吸方式異常干預階段,根據(jù)人工耳蝸植入術后兒童的特點,包括生理呼吸訓練、聲音感知和發(fā)聲過渡訓練及最長聲時訓練3個部分。
(1)生理呼吸訓練。此部分目的是矯正小黃的胸式呼吸,促進腹式呼吸模式的建立,為后面的訓練奠定呼吸基礎。訓練采用示范和游戲形式進行。首先,康復師出示腹式呼吸卡片,引導小黃觀察卡片,教師示范腹式呼吸正確模式,并引導小黃練習。其次,“吹風車”游戲,先讓小黃自由地吹風車,目的是激發(fā)其學習興趣。第三,采用腹式呼吸的方式,吹動風車,教師適時加以指導,并采用獎勵和比賽的方式,保持小黃的參與積極性和興趣。
(2)聲音感知和發(fā)聲過渡訓練。此部分目的是根據(jù)人工耳蝸植入術后兒童聽覺發(fā)展情況,通過聲控視覺動畫互動游戲,引導小黃體會呼吸和發(fā)聲之間的協(xié)調關系,為后續(xù)的言語呼吸功能提升奠定基礎。訓練主要采用“木桶狗”“小猴子”及“紅蘋果”等多種互動游戲的形式進行。游戲中,康復師適時引導小黃采用腹式呼吸發(fā)聲。
(3)最長聲時訓練。此部分目的是通過游戲提高小黃的最長聲時,主要采取“小火車”“小蜜蜂”及“草莓”等游戲相互穿插進行訓練。游戲中,隨著呼吸干預的進行,應根據(jù)小黃的呼吸功能現(xiàn)有水平,不斷提升小黃持續(xù)發(fā)聲的目標時間,以免練習難度過高或過低使小黃無法到達預定的干預目標。
采用單一被試統(tǒng)計分析軟件,制作A-B單基線比較圖,確定各組數(shù)據(jù)的相關性,并判斷基線期和處理期差異的顯著性。
檢驗結果顯示,基線期和處理期數(shù)據(jù)均非自相關,實驗數(shù)據(jù)有效。在基線期小黃的最長聲時平均為1.0733±0.2187(秒),在處理期則上升為 6.3067±1.1285(秒),處理期水平高于基線期。在腹式呼吸方面,經(jīng)過處理期的干預,小黃基本掌握并使用腹式呼吸。
經(jīng)過干預,小黃的最長聲時比干預前有了較大提升。顯著性檢驗顯示,基線期和處理期之間的差異達到極其顯著性水平。從回歸線的趨勢看,干預后小黃的最長聲時保持著平穩(wěn)增加的趨勢.而基線期則較穩(wěn)定地保持在低水平狀態(tài)。
由干預效果可以看出,本研究所采取的游戲形式的基礎性和針對性干預方法是有效的,能夠有效解決聽障兒童人工耳蝸植入術后的呼吸異常問題。但是由于時間和樣本的限制,在實驗效果推廣和干預強度等方面還要做進一步研究。
[1]邱天龍.最長聲時在言語障礙評估中的臨床運用[J].大理學院學報,2011,(8):60-62.
[2]周佳霖,羅仁忠,溫瑞金.語訓聾兒與正常兒童聲時的比較研究 [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7,(1):63-64.
[3]杜曉新.單一被試實驗法在特殊教育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特殊教育,2001,(1):8-10.
[4]馬穎.游戲在聽障幼兒語言康復中的價值問題及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立項課題 “聾生語言康復醫(yī)教結合有效性研究”的成果,項目編號:FJJKXB1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