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云
當前,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不少農村學校的語文教師還在沿用應試教育的方法,各種“標準”、“規(guī)范”、“模式”等條條框框愈來愈嚴重地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妨礙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因此,在農村學校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提高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顯得格外重要。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輕松自在時,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xiàn)和發(fā)展。自主學習就是這種理論的直接體現(xiàn),自主學習的前提是改變學生過去習慣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教育活動中的主動參與者。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安全、輕松、愉快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的主動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發(fā)展。而農村學校多留守學生,由于生活環(huán)境、學生年齡和生理特點等因素,他們中大多數(shù)性格敏感、自卑、內向,在課堂上表現(xiàn)被動,不愿表達自己的觀點,喜歡隨大流,人云亦云,因此需要教師鼓勵他們主動說、大膽表達。讓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思想,只要參與其中,積極思考就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享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所以我們學習杜郎口中學和洋思中學的經(jīng)驗建立活動課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尋找學習的伙伴,按6~7 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強弱搭配,互相幫助,鼓勵人人參與課堂,個個勇于發(fā)表見解。學生體驗到自主學習帶來的成功,享受主動學習生發(fā)的快樂。
葉圣陶先生說過:“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看書,自己領悟?!倍處煶37傅拿【褪堑凸缹W生的能力,總以為學生面對文本一無所知,總喜歡一步一步地扶著學生去認知,殊不知這樣反而助長了學生依賴教師的惰性,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抑制了學生的發(fā)展。為此,我們結合學生的實際對課前自習案進行了由淺入深的編排,讓學生利用自習時間研讀文本,自習時間學生感到心里輕松自在,而且有充分時間整理思路、組織語言、不斷修正“錯誤”。這樣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文本,引導他們盡快由依賴轉向自主,在學習中發(fā)展獨立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喚醒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成為語文學習上真正的主人。
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絕不意味著讓他們信馬由韁,天馬行空,那是走上了另一個極端,結果會適得其反。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中要加強學法指導,讓學生有“法”可依。上世紀70 年代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學會生存》中就明確指出:“未來社會的文盲,將不是沒有掌握一定知識的人,而是那些不會學習的人”。這充分說明了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它是獲得知識的金鑰匙,學生一旦掌握了學習方法,就能自己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因此,改進課堂教學,不但要幫助學生“學會”,更要指導他們“會學”;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
學法的指導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環(huán)境來指導,具體如下。
不同的文體會有不同的學習側重點,記敘文側重“六要素”,即人、事、地、因、過、果;說明文要注意“四要素”,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的語言;小說有“三要素”,即人物、環(huán)境和情節(jié)。教會這些基本的學習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
對于一些較淺顯的問題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選題、自主研究,通過建立合作小組共同探討、比較綜合得出結論。
心理學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維的不斷深入。由于學生年齡小、閱歷少,對文本的分析理解能力還相當有限,教師應引導他們對有疑問、難理解的問題,通過查閱作品寫作時代背景、作者的生活境遇、思想等資料,與同類作品比較,與小組成員深入探究最終得出結論。
美國教育家華特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薄墩Z文課程標準》更是把這句話寫了進去。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決定了自主學習的語文課堂必須緊密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把小課堂與大社會結合起來。為此,我們積極創(chuàng)設條件,通過各種手段讓學生多讀書、看報,組織學生開展調查、參觀、訪問,了解家鄉(xiāng)的美麗風光、豐富物產(chǎn)、人情風俗等,拓寬視野,并就大家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探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展示學習語文和應用語文的成果,體驗成功的樂趣。在這些過程當中,我們還注意及時掌握反饋信息并公布自主學習的情況,這樣有利于教師掌控進度、深度和廣度,也使學生及時看到自己學習的進步,激發(fā)新的學習動力。
自主學習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拓寬了學生智力發(fā)展的空間,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改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農村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成為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氛圍,積極傳授自主學習的方法,激發(fā)并適時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