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欽
語文是思想表達和交際的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語文?平常的話叫做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的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就叫語文?!闭Z言是在人類祖先在勞動生產的過程中產生的,它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社會生活創(chuàng)造了語言文字,并產生了語文教育,它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決定了語文教育必須貼近生活,反映生活,為生活服務,并創(chuàng)造新的生活。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了“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xiàn)實”“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等要求,意在打破語文與生活間的“屏障”,讓語文課堂與社會生活相接壤,在語文學習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更用語文去提升生活。
那么,如何引導聾生在生活中進行語文學習,在語文學習中磨礪人生呢?本文結合教育教學實際,做了以下的探索。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xiàn)實性”,又說“語言是一種實踐的……現(xiàn)實的意識?!笨梢娬Z言在任何時候都離不開它表達的內容——思想。語文是思維的工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本身就包含了豐富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假如語文離開社會生活這個載體,那么它的思想性就屬于無源之水了。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社會生活對精神世界的激發(fā)作用,為語文能力的發(fā)展鋪設一個堅實的生活基礎和情感源泉,將語文教學活動置于現(xiàn)實的生活背景中,從而激發(fā)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將教學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使其在學習中獲得有活力的知識,情操得以真正的陶冶。
語文教學生活化可以在課堂教學的實施中最生動、最直觀、最具體地呈現(xiàn)出來。課堂教學的第一環(huán)節(jié)是導入。導入應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其內容和方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例如在《爬山虎的腳》教學中,課伊始,教師首先與學生交流:“我們學校的東墻邊爬滿了爬山虎,在屋頂上占了滿滿一大片。你們對它有過觀察嗎?說說看。”引起學生回憶,書本聯(lián)系生活實際,在可觀可感的生活情景下去理解文本。再如在《繁星》一課教學中,“密密麻麻的星”“半明半昧的星”這些都具有鮮明的感官特點的詞匯,也只有在調動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才能讓聾生走近那“寂靜的、如夢如幻的星夜”,感受星光的溫暖。此外,課堂解疑是教學展開的主要環(huán)節(jié)。無論是教師的提問,還是學生的自主質疑,都應體現(xiàn)生活化的特點。因為生活化容易把抽象的教學問題還原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使問題變得真實親切可理解。如《高大的皂莢樹》一課中,“皂莢樹啊,你給了我們多少快樂,多少啟示”是教學中心所在。對于它的理解,若就這么整體出現(xiàn),聾生自是不知所云。不妨拋出這樣一個問題:“皂莢樹給我們帶來了多少歡樂,你是從哪體會到的?”這樣,細化了學習要求,更易于發(fā)展學生的自讀自悟能力,進而領會皂莢樹給人們帶來的啟示。教學難點因生活化、貼近學生經驗的提高而悄然解決了。
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載體記錄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課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為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經常會發(fā)現(xiàn)課本所反映的人或事物遠離聾生生活實際,以聾生貧乏的生活經驗是無法理解的。因此要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設直觀形象的學習環(huán)境,激起其情感體驗,走近文本,感悟文本。如《撈鐵?!芬徽n教學中,時代的久遠,知識的抽象,使得整篇課文的學習步步艱難。對此,我們惟有充分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制作課件,模擬文中情景,以一幅幅生活化的兩面出現(xiàn)在聾生面前,讓其了解“撈”的過程,體會古代人物的聰明智慧。又如《火燒云》是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文章。這對于聾生來說,簡直是難中之難。因為他們的觀察多為片面的,根本無法將文中的句子細細品味。這樣,惟有帶領學生走近大自然,觀察火燒云,將將其美景一一拍下,制成課件,在其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充分觀察、描繪,從而理解課文,感嘆大自然之美。同時,教學中也有一些教材內容雖不是反映生活場景,但其通俗易懂,面對這樣的課文不妨放手讓學生去自我體驗,讓其演一演其中的情節(jié),以達到學習新知識并接受思想教育的目的。如《群鳥學藝》的課本劇表演,《晨讀》的情境表演等。這些生活情景的創(chuàng)造再現(xiàn),使得聾生的生活經驗更加豐富,想象力得以飛揚,極大地促進了對語文文本的理解,知識的傳授、語言的發(fā)展如虎添翼。
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個層面。在實際的教學中,為使聾生能借助文本得以更大的發(fā)展,教學往往不滿足于“蜻蜓點水”,而追求其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促進其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讓其在語文學習中去磨礪人生、演繹人生。這是一種更高的語文教學要求,需要更巧、更妙的教學設計。如《凡卡》一課教學后,組織了“討論會——凡卡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嗎?”讓聾生各抒己見,在討論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到沙皇統(tǒng)治制度的黑暗,體會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幸福,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快樂面對生活。再如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教學中,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感想,進行相似的仿寫練習薄《假如給我三天……》述說自己最渴望、最向往的人生,從而引導聾生正確面對人生,并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生活。通過這些“議一議”“練一練”,學生的語文學習達到了一種更高的境界。文如人生,學習已融入到了生活中,滲透到了聾生的骨髓中。
“好生活就是好教育”,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處處皆學問。作為現(xiàn)代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一雙慧眼,挖掘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尋找生活中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素材,并指導學生運用所學于生活實際,學會生活、改造生活,成為生活的主人,做生活的強者。應“以語文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伸,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把發(fā)展語文能力同發(fā)展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倍鴮嵺`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基本途徑,以課外實踐為憑借,引導聾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
現(xiàn)今的教育以學校教育為本。對于寄宿在校的聾生來說,學校是學習交流的主要場所。校園多姿多彩的生活是其學習語文的重要資源。作為聾校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參與到學生生活中,利用一切機會創(chuàng)造“語文化”的生活情境。比如,讓低年級的聾生在教室內為各種設備貼上標簽,以認識各種簡單的生活詞匯。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隨時隨地記錄自己不知道的詞語及簡單的句子,豐富其語言積累,也大大地促進了語文課本的學習,甚至超越了教科書的學習范圍,為其今后的段落篇章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又如利用班級日?;顒?,引導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知識,設計主題隊會講話稿、“每日新聞一報”“每月班級工作總結”等,讓學生體驗語文學習給生活帶來的幫助,使學習語文與生活運用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再如充分利用學校、教室宣傳欄,推薦學生學習優(yōu)秀的文章,在相互的討論交流中受到情感熏陶和思維訓練,讓語文學習進入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父母是兒童的啟蒙教師,在這里,兒童也能獲得很多知識。在教育教學中,我們注重聾生家庭作業(yè)的巧妙設置。如每兩周一次的“家庭活動大展示”,要求家長帶領孩子參加某項活動,并指導孩子進行活動記錄,或者結合課本所學知識,進行生活化的實踐,如制作琥珀、學習煮飯等,以增進情感交流,發(fā)展聾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再如在學習完《家鄉(xiāng)變了》、《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等文章后,要求家長指導學生進行家鄉(xiāng)的調查訪問,收集資料,撰寫文章介紹自己家鄉(xiāng)的前后變化及家鄉(xiāng)的特色產品,表達對自己家鄉(xiāng)的熱愛。在這種形式開放的學習活動中,最能發(fā)展聾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培養(yǎng)其與人交往的能力。
社會是廣闊的語文學習的天地。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由學生、家庭走向社會,走向生活,首先要挖掘和利用社會的教育資源。生活中大到家鄉(xiāng)的旅游景點、風土人情,每日新聞報道,小到菜場、公園等都是很好的文化教育資源。其次要悉心安排有利于學生自主的活動。比如在學習完《大自然警號長鳴》一課后,讓學生做一些社會調查、宣傳活動;學生認識一些蔬菜、水果詞匯后,要求他們走進菜場,觀察學習更多的知識。再者是要組織學生參加各項集體活動。如參觀訪問、與普通學校的手拉手聯(lián)誼活動,讓他們在書信交流與對面談話中運用自己儲備的語文知識,并進一步發(fā)展語文能力。在社會這個大課堂中,生活給了語文發(fā)展的最大空間。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學習“需要生活的教育,也為生活而教育”。語文教學生活化,體現(xiàn)了“教學做合一”的原理和方法,它將我們現(xiàn)行的教材中的語文問題還原為聾生生活實際,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獨特的靈氣與活力,促進聾生的語文能力、生活能力協(xié)同發(fā)展,使聾生的終身學習、終身發(fā)展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