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迎慶
(南昌航空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西 南昌 330063)
得益于科技、信息等領域的發(fā)展,世界各國、各地區(qū)之間的交流已經涵蓋了各個學科和領域。在中國文化“走出去”中,如何向國外介紹并使之了解中醫(yī)文化是一個大的“難”題。中國的傳統(tǒng)醫(yī)學因其具有的獨特的文化底蘊,在對外譯介中首先難就難在這些“中醫(yī)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上。所謂文化負載詞 (Culture-loaded Words)是指一種文化中所特有的事物的詞、詞組或習語。這些詞匯是特定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1](P232)。處理好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的文化負載詞匯翻譯的問題正是中醫(yī)對外傳播的關鍵。各個時期的不同專家、學者有著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且長期不能統(tǒng)一,爭論從未停止過。2007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編著的《WHO西太平洋地區(qū)傳統(tǒng)醫(y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以及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lián)合會出版的《傳統(tǒng)醫(y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提供了較為權威的參考。但世衛(wèi)組織和世中聯(lián)對同一術語的翻譯并不完全一致、也略有不同;兩個“標準”也未涉及所有的中醫(yī)文化負載詞。本文將從功能翻譯理論的視角對中醫(yī)文化負載詞的英譯進行分析、探討,并歸納、總結出一些可供采納的翻譯方法和技巧。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德國產生了一種新的翻譯理論——功能翻譯理論。1971年,凱瑟林娜·賴斯(Katharina Reiss)在其論著《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中指出,理想的翻譯應該是“目標語和源語在概念內容、語言形式以及交際功能三方面實現(xiàn)對等”[2](P9)。賴斯將文本功能列為翻譯批評的一個標準,實際上指的是原文與譯文的功能對等。后來她的學生漢斯·弗米爾 (Hans J.Vermeer)以文本目的為翻譯過程的第一準則,發(fā)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論:目的論。弗米爾所提出的目的論是功能派翻譯理論中最重要的理論。根據(jù)目的論,所有翻譯遵循的首要法則就是“目的法則”: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結果決定方法。目的論共有三個法則:目的法則、連貫性法則和忠實性法則,但連貫性法則和忠實性法則都從屬于目的法則。賈斯塔·赫爾茲·曼塔利 (Justa Holz Manttari)進一步地推廣了功能主義翻譯理論適用的領域,其理論建立在行為理論的原則之上,“翻譯行為”定義為“為實現(xiàn)信息的跨文化、跨語言轉換而設計的復雜行為”[3]。賴斯的另一位學生,克里斯蒂安·諾德 (Christiane Nord)把“忠誠” (loyalty principle)原則引入功能主義模式,她的功能主義方法論建立在兩大支柱之上:功能加忠誠 (function plus loyalty)?!肮δ堋敝傅氖鞘棺g文在目標語環(huán)境中按期望的方式運作的所有因素;“忠誠”指的是一種人際關系,即譯者、原文作者、譯文接受者及翻譯發(fā)起者等的人際關系[2](P125-126)。
筆者認為,在中醫(yī)文化負載詞翻譯過程中,應根據(jù)翻譯的目的,結合“功能”和“忠誠”原則,將原文、出版商、讀者、譯者等因素都納入考慮范圍,采用多種翻譯方法或技巧,如:音譯法、音譯加注法、增譯法、直譯法、直譯加注法、意譯法、詞素翻譯法等,實現(xiàn)譯文預期功能,在跨文化交際的同時傳播中國的傳統(tǒng)中醫(yī)文化。
在中醫(yī)翻譯過程中,我們一方面希望能夠傳播中國的文化,另一方面希望目標語讀者能夠理解、明白譯語。例如:中醫(yī)學中的陰陽概念,既有生活常識的陰陽內涵,也有哲學層面和自然科學中醫(yī)學層面的內涵,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指后兩者。所謂自然科學中醫(yī)學的陰陽,指人體內密切相關的相互對應的兩類物質及其機能的屬性。其中陽 (或稱為陽氣),是對具有溫煦、興奮、推動、氣化等作用的物質及其機能屬性的概括,陰 (或稱為陰氣),是對具有滋養(yǎng)、濡潤、抑制、凝聚等作用的物質及其機能屬性的概括[4]。早在清末時期,有位名叫A.M.Fielde的來華傳教士曾把它們分別翻譯成“the inferior of the dual powers in Chinese philosophy”、“the superior or male principle in nature”[5]。因為當時英語詞匯中沒有它們分別對應的譯名,所以譯者采用的是釋義法,即用解釋性話語進行翻譯。這樣的翻譯在當時能夠滿足翻譯目的,易于目標語讀者接受,但現(xiàn)在看來,這種翻譯顯然沒能涵蓋陰、陽所能表達的全部意義。到了21世紀,音譯的“Yin”、“Yang”已廣泛為國外人士接受。許多字典已經收錄了陰、陽的音譯形式,如《韋氏字典》、《朗文字典》等英語詞典中已經存在這兩個中醫(yī)詞匯了。在由哈佛醫(yī)學院教授 T.J.Kaptchuk編著的《自成體系的中醫(yī)學》(The Web That Has No Weaver:Understanding Chinese Medicine)也能查到這兩個詞的音譯形式,美國不少學校已將該書列為中醫(yī)教材。由此可見,如果譯文接受者已經具有相關的知識,那就可以直接音譯了,即使有些譯文讀者第一次閱讀的時候不知道什么意思,他們也可以非常方便的通過普通的、非專業(yè)字典進行查詢。所以陰、陽、分別譯成“Yin”、“Yang”達到了功能翻譯理論中篇際一致和篇內一致。即接受者能夠理解譯文,譯文在介入的交際環(huán)境和文化中有意義以及譯文與原文之間應存在某種聯(lián)系。[2](P32)又如中醫(yī)“氣”的譯法,在英語中沒有直接的對應語,以前有譯者把它譯為“vital energy”,其中“energy”僅表示“氣”作為“動力”這個含義,沒有體現(xiàn)出“氣”的完整的內涵意義。采用音譯法解決了這個問題,把中醫(yī)的“氣”翻譯為“qi”,可以不丟失它的內涵意義,同時蘊含著中國中醫(yī)文化因素,避免目的語讀者的誤解。多年實踐證明,該譯法也為國外讀者接受并理解。所謂音譯法就是把原文中的詞的漢語拼音 (或其他發(fā)音)直接搬到目標語的詞匯中,就像漢語其他進入英語中的詞匯一樣,像餃子 (Jiaozi)、功夫(Gongfu)、豆腐 (Doufu)等,已經廣泛為國外人士所接受了。
音譯法的使用能夠保留中醫(yī)文化元素,體現(xiàn)源語內涵,但這必須有個前提就是目標語讀者理解或者能夠比較容易地獲取它的內涵意義。當僅使用音譯法不能保證目標語讀者理解的情況下,為了達到交流、溝通,同時希望保留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文化內涵目的,可以采取音譯加適當注釋的方法。比如中醫(yī)藏象學說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術語—— “三焦”的翻譯,迄今為止中醫(yī)專家和學者們對其定義和內涵仍然爭論不休。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目前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三焦作為六腑之一 (其他五腑為:膽、胃、小腸、大腸、膀胱),是有名有形的,位于腹腔中,有特定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如《靈樞·經脈》中“三焦手少陽之脈……下膈,循屬三焦”;“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下膈,歷絡三焦”。另一種觀點認為,三焦是有名無形的,僅僅是人體上中下三個部位的劃分,但有其生理功能和特點。這一說法源于《靈樞·營衛(wèi)生會》中,“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除了這兩種爭論之外,“三焦”還可作為溫病的辨證綱領,稱為辨證之三焦,是溫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由淺及深的三個不同病理階段[6](P104-106)。世界衛(wèi)生組織編著的《WHO西太平洋地區(qū)傳統(tǒng)醫(y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中將三焦譯為:“triple energizer”[7](P23)其中 “energizer”的意思為 “something which provides energy”,這顯然不能體現(xiàn)出三焦的全部內涵意義。在此,筆者認為不妨考慮采取音譯加注釋的方法,根據(jù)三焦在不同語境下的具體含義進行適當注釋,以達到既傳播中國的中醫(yī)文化,同時又讓目的語讀者明白該詞的真正含義的目的。例如:談及六腑之“三焦”可譯為:Sanjiao,one of the six fu - organs,including the upper,middle and lower-jiao responsible for regulating the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zang and fu-organs,and the metabolism of body fluids;部位之“三焦”可譯為:Sanjiao,three portions of body cavity;辨證之三焦:Sanjia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a method to assess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the seriousness,and prognosis of diseases with the three phases,the upper,middle and lower-jiao as a guideline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course of pathology and progress of the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s[8](P347)。
另一中醫(yī)術語“風關”,主要有三個含義:1.小兒指紋的診斷部位之一。指紋見食指第一指節(jié)為風關。2.經外穴名。3推拿部位名。有譯文把它翻譯成“wind pass”,如果譯文使用者和收受方明白“wind pass”就是中醫(yī)中的“風關”且具有三層含義,或者出于術語翻譯遵循簡短、簡潔的目的這么譯也能接受。功能翻譯派認為翻譯應充分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如:原文作者、譯者、譯文接收者、翻譯過程的發(fā)起者甚至包括需要譯文的目的、使用譯文的時間、地點、情形等。所以當譯文接受者不能理解“wind pass”時,可以改變翻譯方法,采取音譯加注釋的方法,譯為“Feng Guan,1.one region of diagnosis of infantile finger print which is on the lateral ventral surface of the proximal segment of the index finger,indicating a mild condition of the sick infant.2.name of an acupuncture point.3.Name of Chinese tuina region.”[8](P95)
其他可用此翻譯方法的還有中藥名稱,如“澤蘭”譯為“Zelan(Hirsute Shiny Bugleweed Herb)”, “紅花”譯為 “Honghua(Safflower)”,“王不留行”譯為“Wangbuliuxing(CowHerb Seed)”,“兒茶”譯為“Ercha(Cutch)”,“半夏”譯為“Banxia(Pinellia Tuber)”等等。
中醫(yī)文化負載詞多存在于中醫(yī)典籍當中,而中醫(yī)典籍大多由文言文書寫,其特點是行文簡練、言簡意賅。這時譯者就應充分理解源語的意思,然后在譯文中體現(xiàn)出來,與此同時增加原文的科學性,幫助譯文讀者更好的理解。如: 《黃帝內經·素問》厥論篇第四十五中,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支也?!保?](P182)譯文“As the spleen is to help the stomach for transporting the essence of water and cereals,if alcohol is excessively taken,the spleen will have nothing to transport and cause the Yin energy to become asthenic;when the Yin energy is asthenic,the Yang energy will be sthenic,and the stomach energy will become disharmonious,and thus,the refined energy of water and cereals will be reduced,and the extremities can hardly be nourished.”[10](P217)可見,原文中在 “陰氣虛則陽氣入”之前并無類似“過度飲酒”(if alcohol is excessively taken)和“脾無所輸送”(the spleen will have nothing to transport)詞類的表達。雖然在同一段前文中確有提及“酒入于胃”,但是也沒有明確表示是excessively(過度地),但是在譯文中,譯者增加了這些信息,首先使得原文含義更加科學、豐富。科學研究表明:對于一個健康人來說,有節(jié)制的、適量的飲酒不僅不會對健康造成傷害,還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譯者在此增加了“如果飲酒過度” (if alcohol is excessively taken)的信息,另外增加了因為“脾無所輸送”(the spleen will have nothing to transport)而導致“陰氣虛”(陰津虧虛)的因果關系。由這因果關系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終導致“不營其四支也”(不能營養(yǎng)四肢)。又如:“肺者,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薄饵S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篇第八中,[9](35)譯文:“The lung governs the various vessels and regulates the energy of the whole body,like a prime minister assisting the king to reign the country.”[10](P55)原文中用了一個暗喻把肺比做 “相傅之官”,在譯文中把暗喻轉為明喻“l(fā)ike a prime minister”,另外增加了“assisting the king to reign the country”,正當讀者在思考,為什么說“肺”就像“總理”一樣呢?原來是起到輔佐、協(xié)助的作用,同時讀者也能在譯文中體會出倫理綱常觀念在中醫(yī)領域的反映。功能翻譯觀認為,翻譯作為一種文本處理行為,譯者可以對信息做出選擇,在翻譯中,被選擇的信息將通過使用譯者認為合適的對傳達目的有利的言詞呈現(xiàn)在目標語文化中。[2](P25)在翻譯過程中,運用增譯法可以把原文沒有表達出來的信息進一步闡述出來,增加了譯文的可讀性和可理解性,使目標語讀者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中醫(yī)理論和文化也能得到更好、更廣的傳播。
直譯法是指既保持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一種翻譯方法。在中醫(yī)翻譯中,簡單的說,就是選擇一個與中醫(yī)詞匯對應的英語詞匯進行翻譯的方法。如“清心火”譯為“clearing heart fire”,“清心瀉火”譯為“clearing heart and reducing fire”,“清肺火”譯為“clearing lung fire”,“清熱解毒”譯為“clearing heat and removing toxin”, “寒腫”譯為 “cold edema”, “胃熱”譯為 “stomach heat”,“胃寒”譯為 “stomach cold”,“里虛”譯為 “interior deficiency”。
在翻譯中醫(yī)學“五行”概念時,可將“木、火、土、金、水”譯為 “wood,fire,earth,metal,water”。中醫(yī)五行學說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構成了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是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xiàn)象的發(fā)展變化的原因。雖然中醫(yī)學中“木、火、土、金、水”的內涵與英語的“wood,fire,earth,metal,water”不是完全對應,但這么譯,主要基于兩點:一、“五行”最初涵義與“五材”有關,也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然后抽象而逐漸形成的理性概念?!渡袝ず榉丁匪f的“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澳尽痹局笜淠镜闹l具有生長、柔和,能屈又能伸的特性,后引申為凡具有生長、升發(fā)、條達、舒暢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xiàn)象。 “火”:具有炎熱、上升、光明的特性,后引申為凡具有溫熱、上升、光明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xiàn)象。“土”:指人類種植和收獲谷物的農事活動,后引申為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xiàn)象?!敖稹?指金有剛柔相濟之性:質地雖剛硬,可作兵器以殺戮,但也具有可更改的柔和之性,后引申為具有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xiàn)象。“水”:指水具有滋潤、下行的特性,后引申為凡具有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xiàn)象。由此可以看出,中醫(yī)五行學說中的木、火、土、金、水,現(xiàn)在雖然不是指這五種具體物質本身,但卻是對這五種物質屬性進行的抽象概括[6](P48-49)。二、五行中的 “木、火、土、金、水”直譯的話,目標語讀者更容易理解,不必去另創(chuàng)新的詞匯。根據(jù)目標語讀者情況,必要時可以在第一次出現(xiàn)的時候給予必要的注釋,標明這里指的是中醫(yī)學中“木、火、土、金、水”的意義,那么讀者應該不會和普通的木、火、土、金、水的概念搞混,還能明白中醫(yī)學中五行的來源,有利于中醫(yī)文化的傳播。
相應的,中醫(yī)學中“五臟”的概念, “心、肝、脾、肺、腎”可譯為 “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雖然中醫(yī)和西醫(yī)對“心、肝、脾、肺、腎”含義有所不同,在西醫(yī)中五臟是解剖學的概念,是指固定的一個臟器;而中醫(yī)學認為五臟不僅僅是個臟器,還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代表著一個系統(tǒng)的功能。如“心主血脈,主藏神”、“肺主氣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脈,主治節(jié)”、“脾主運化,統(tǒng)攝血液”、“肝主疏泄,主藏血”、“腎主藏精,主水,主納氣”[6](P74-92)。中醫(yī)的 “心、肝、脾、肺、腎”雖然比西醫(yī)的含義要更廣一些,但他們同時具有表示相關臟器的意義。閱讀相關文獻的讀者在一定的中醫(yī)的語境下,也能明白其意義。如果把中醫(yī)的五臟用其他新詞匯來翻譯的話,反而容易引起讀者把新詞匯和“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混淆的困惑。從實踐來看,直譯的五臟概念也并沒有引起中西醫(yī)混雜不清的狀況。
直譯能最多地保持原文的風格和色彩,在表層句式及深層內容都能相對契合的情況下直譯是最佳選擇[11]。實際上,很多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詞匯直譯之后容易引起目標語讀者的困惑和不解,甚至不知所云。這時直譯加注釋的方法既可以減少譯文讀者的陌生感,又可以有效的傳播中醫(yī)文化。例如:“命關”,指小兒指紋的診斷部位之一,可譯為“l(fā)ife pass”。為了讓目的語讀者理解可在后面進行必要的注釋:“the distal segment of the index finger of an infant,the superficial venules on the palmar side of which are inspected for the diagnosis of diseases on their severity”.[8](P252)《黃帝內經·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中,“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保?](P130)譯文“Yellow Emperor asked:‘After the febrile disease is cured,there often occurs the remaining heat which has not been cleared away thoroughly,and why is it?’Qibo said:‘The remaining heat is due to the patient’s taking food with difficulty when the fever was severe.In this case,the disease has been alleviated but there is still some remaining heat which entangles with the energy of water and cereals to cause it to retain.’”“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中的“遺”指的是“遺熱”,直譯為“remaining heat”,后面使用了一個定語從句進行解釋、說明。即使譯文讀者對“remaining heat”不能完全理解,也能通過后面的解釋性文字獲得全部信息。再如: “三寶”可譯為“three treasures”,后面可加上the three essentials-- essence,qi and spirit which are the basics of life.[8](P346)讓讀者輕松明白,原來中醫(yī)中的 “三寶”指的是精、氣、神?!拔迳保盖?、黃、赤、白、黑五種顏色,可譯為“five colours,referring to the colours of green,red,yellow,white and black,which match the five zang organs.”[8](P502)通過進行必要的注釋就會使譯文通俗易懂。
意譯法在于傳遞原文意義的翻譯,而不拘泥于源語的語言形式和表面含義。用這種方法可以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對等”效果。如《黃帝內經·素問》臟象論篇第九中, “帝曰: ‘臟象何如?’”[9](39)譯文:Yellow Emperor asked:“What are the outer appearances like when the viscera corresponding to heaven,earth,Yin and Yang?[10](62)
“臟象”譯為“outer appearances”。臟象,又寫作“藏象”,是指藏于體內的內臟及其表現(xiàn)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與自然界相通應的事物和現(xiàn)象。張介賓《類經·藏象類》注云:“象,形象也。藏居于內,形見于外,故曰藏象?!?“藏”與臟器的概念有所不同,它是一個中醫(yī)學特有的概念。中醫(yī)學的整體觀察和“以象測藏”的認識方法,決定了“藏”的結構是一個在形態(tài)性結構框架的基礎上賦予了功能性結構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態(tài)功能合一性結構[6](67-68)。所以用意譯法來譯“藏象”更能夠達到傳遞該詞內在含義,同時又達到讓目的語讀者非常容易理解的效果。
中醫(yī)兒科稱小兒因佝僂病所致胸骨向前明顯突出,而兩側肋骨向下向內傾斜下陷為“雞胸”或“龜胸”,英文譯為:“pigeon chest”,[7](P187)。 “pigeon”的含義為“鴿子”,在此借用了目的語的慣用語來替換源語詞匯進行翻譯的一種意譯方法。中醫(yī)診斷學中的“數(shù)脈”譯為: “rapid pulse”,[7](P103)它指的是脈來快速,而不是指醫(yī)生用手指診脈,數(shù)脈搏跳動次數(shù)之意。又如中醫(yī)病證“鵝掌風”,中醫(yī)認為,鵝掌風是因風濕蘊膚,或血虛風燥所致。以手掌水皰、脫屑、粗糙、變厚、干燥破裂,自覺癢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癬病類疾病。西醫(yī)對應的是病證是“手癬。”故將“鵝掌風”意譯為“tinea manuum”或“fungal infection of the hand”而沒有逐詞翻譯為“goose hand wind”之類。通過意譯的方法,讀者完全能夠理解和正確把握源語的含義,原文和譯文實現(xiàn)了功能對等。
所謂詞素翻譯法,就是使用具有獨立含義、有構詞能力的最小語言單位——詞素,例如詞綴、詞干和結合形來組合成新的詞匯。[12]它具有簡潔、易被目的語讀者理解的特點。比如中醫(yī)術語中“電刺”譯為“electropuncture”,由詞素“electr” (表示電的意思)+“o”(連接元音)+“puncture”(表示needling刺的意思); “穴位”譯為“acupoint”,由詞素“acu” (表示尖銳的意思)+“point”(表示點的意思);“一陰”譯為“monoyin”,由詞素“mono” (表示單一的意思)+“yin”(陰);“一陽”譯為“monoyang”,由詞素“mono”(表示單一的意思)+“yang”(陽)。
又如中醫(yī)名詞術語中的“濕熱”,為致病因素,屬于六淫風、寒、暑、濕、燥、火 (熱)中的兩邪。亦為中醫(yī)證候名,如濕熱證,是指濕熱蘊結體內,臟腑經絡運行受阻,可見全身濕熱癥狀的病理變化。如果將“濕”譯為“wetness”,(The condition of being wet.)雖然從字面上與源語是對應的,但是在目標語的語境下,讀者很難與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術語聯(lián)系起來,也就無法理解它在中醫(yī)文化中的確切含義。從詞素翻譯的角度,“濕”的詞素是“hygr/o”,“熱”的詞素是 “pyro”, 在表示“由濕熱所致”的時候,可以在“pyro”之后加上詞綴genous,從而得到一個新詞hygropyrogenous(表示“由濕熱所致的”)。濕熱腹瀉可譯為:hygropyrogenous diarrhea;濕熱頭痛可譯為:hygropyrogenous headache。
中醫(yī)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影響著中醫(yī)文化的對外傳播,是中醫(yī)文化傳播成功與否的關鍵。功能翻譯理論為中醫(yī)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就翻譯本身來說,翻譯不是一層不變的,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在對外譯介的時候,應根據(jù)翻譯的目的以及譯者、原文作者、譯文接受者等多維度綜合考慮,采取靈活的、多種的翻譯方法和技巧,實現(xiàn)譯本的預期功能,以達到交流、理解,促進中國傳統(tǒng)中醫(yī)文化更好、更廣泛、更有效的傳播。
[1]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2] 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仲偉合,仲鈺.德國的功能派翻譯理論[J].中國翻譯,1999,(3):47-49.
[4]張登本,孫理軍.中醫(yī)基礎20講[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
[5]曾俊敏.中醫(yī)術語翻譯歷時差異及其認知解釋——概念整合論視角[J].中西醫(yī)結合學報,2010,(9):897.
[6]孫廣仁.中醫(yī)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
[7]世界衛(wèi)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qū)).WHO西太平洋地區(qū)傳統(tǒng)醫(y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M].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研究所譯.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9.
[8]王寶祥,董雪梅.漢英雙解實用中醫(yī)詞匯[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
[9]謝華編著,黃帝內經[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0.
[10]吳連勝,吳奇.黃帝內經[M].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山版社,1997.
[11]高曉薇,趙玉閃.中醫(yī)翻譯研究[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4.
[12]李照國.中醫(yī)英語翻譯技巧[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