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熔
哲學家黑格爾說過:審美,有令人得到解放的意味。審美能讓人在精神上得到享受、情感上得到陶冶,這種無盡的享受和陶冶與個性的舒張有某些相似之處。具體到高中語文教學之中,審美方法的利用則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好因素,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及與審美能力相關的周邊能力。
首先,語文學科本身是人文性的、詩意的;其次,漢語文化與詩意文化聯系非常緊密;第三,蘇教版語文教材的語言以充滿詩意者居多?,F在的問題是,語文試題模式化的特點已經使師生思維被迫標準化,這就讓語文課堂呈現出越來越強烈的失語問題。而實際上,教材中所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思想性,有其情感內涵,只有利用語言美將其思想與情感充分表達出來,整個語文課堂才能更具靈性。
比如教師可以使不夠自信的學生到講臺上來,讓他們閉上眼睛,縱情想象一切與教材文本有關的東西,然后一句一句地大膽表達出來。學生按照這種訓練方法說出自己心里面的真實想法,教師可以發(fā)現,學生述說的內容將會越來越有詩意,連學生自己都會感覺到神奇的進步。如果教師可以針對全班學生堅持這樣訓練,課堂口語表達將會充溢詩化的語言,教學效果也會日益提升。
當遇到特別適合自由表達的教學內容時,教師一定不能錯過機會。如《沁園春·長沙》《相信未來》等篇章的教學,除了給學生提出個性朗讀要求以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詩意的語言解析詩歌內容,讓課堂充滿詩情畫意。
從審美方法的視角看教材的形象性特點,顯然會讓教材與學生貼得更近。借助對文本中形象美的提煉,不管是古典詩歌的風流蘊藉,還是現代詩歌的直抒胸臆,不管是中國文學的典雅流暢,還是外國文學的異域風情,都可以讓學生產生更加真切、直觀的體會。
比如在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有一篇極為典型的抒情散文,即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作者用非常飽滿的情感完成了對生命的禮贊:作者在尋求不到出路時,進入到了已經荒蕪的古園,這古園帶給作者的是同病相憐的感受,他便在古園中思考人生的況味,在此過程中,苦悶和消沉慢慢離他而去,最終對生命產生了新的認識。應該說,如果加入足夠的審美意識,讓審美意識帶動整個課堂、整篇文章,會將學生帶到情感教育的全新境界。
語文教材是一片純潔無瑕的領域,這里面所蘊含的是至情至性的心靈表達,教師在“攬情入文”的理念引導下,自己先吃透教材的感情基調,再把這種感情基調在課堂中再現出來,以情帶文、以文促教,會讓學生的情感更加豐沛,更容易與教材產生共鳴。值得一提的是,對相同的景物、相同的事件,不同的作者會產生不同的感悟,而這種感悟上的細微差別,則往往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良好切入點,因此對類似篇章的類比教學不失為審美方法中蘊含情感教育的得力助手。
一篇優(yōu)秀的作品,其結構同樣會產生強大的引導力量,結構對作品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作品的各個部分比例停勻、布局規(guī)范,給學生帶來一種節(jié)奏之美的享受、建筑之美的感覺。在不同時代,文學作品的表現形式是有很大區(qū)別的,比如漢賦大氣磅礴,唐詩典雅莊重,宋詞流暢細膩,而無論哪種形式、哪種特點,實際上都表現出或整齊或錯落的結構之美。
首先,教師應使學生感受到漢字韻律之美,這是結構之美的基礎。教師應當讓學生認識到漢語之美并非簡單的語法規(guī)則所能限定,語法之外的節(jié)奏音樂美才更能代表漢語的特色。比如在學習李商隱的《錦瑟》一詩時,便可以指導學生多朗讀,在朗讀中體味漢字韻律的妙處,“錦瑟無端五十弦”,平平道來,其中的味道實是雋永無窮的,一直到最后的“只是當時已惘然”,有說不盡的味道盡從一字一句中來。
其次,教師應使學生感受到詞語之間、句子之間自由組合的妙處,這是結構之美的具體體現。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和文本結構有關的小組競賽,當學習完某篇文章之后,教師從文章中隨意抽取某個段落、某些句子,讓學生重新靈活造句、組段,完成造句、組段任務之后,教師再與學生一道分析自己的作品與原文作品的特點分別是什么,學生對這種活動產生很大的興趣,同時情感教育的目標也極容易實現。此外,對于一些陌生字詞不多的文章來說,這種強調結構力量的教學方法還可以大大縮短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是可以隨時加以采用的。
審美的目的在于可以更加詩意地生存,這就像海德格爾說的那樣:人應該像詩歌一樣生存在世界之上,那樣才能看清世界的真相。而如果我們將世界的范圍縮小,將課堂當成一個世界,這句話也是同樣適用的。因此我們需要借助語文審美方法的應用,從語文詩化、文本生動、結構貫穿等幾個角度增進學生情感,使學生體會到課堂的語言之美、知識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