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觀念是人類對海洋本質(zhì)屬性及自身與海洋關(guān)系的一種理性認識,它與人類對海洋的開發(fā)利用構(gòu)成不可分離的知行關(guān)系,海洋觀念和海洋實踐同屬于海洋文化的重要部分。200多年前,黑格爾在其哲學名著《歷史哲學》中認為海洋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航海、商業(yè)貿(mào)易以及海外殖民和移民,他否認亞洲有海洋文化,同時也斷定中國從未受到海洋文化的饋贈。對此中國學者多從歷史的角度進行多重辯護,其中一個重要的證據(jù)是存在于中國沿海不同地域的海洋文化,而海南的海洋文化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fā)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建設(sh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背景下,當我們開始盤點海南的海洋文化及其歷史變遷的時候,就會產(chǎn)生一系列的問題,如歷史上海南究竟有什么樣的海洋知識和海洋探索?它的源頭在哪里?海洋知識在政治、經(jīng)濟、技術(shù)、南海國家文化外交的情況如何?明代海南士大夫?qū)Q笥兄鯓拥睦硇哉J知?其海洋觀念的歷史價值和當代意義何在?帶著這些問題,翻檢海南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以丘濬、鐘芳、唐胄為代表的一代海南先賢,就已發(fā)表了他們經(jīng)營海洋的認識和觀念,這些散見在地方志和歷史文獻中的觀念和思想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理應(yīng)受到足夠的重視。
丘濬是海南明代著名政治家、經(jīng)濟學家和文學家,他大約于1421年生于海南瓊山,于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考中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太子太保,兼文淵閣大學士,學術(shù)界認為他提出了勞動價值理論,在貨幣、土地、賦稅、發(fā)展海外貿(mào)易和海運漕糧等經(jīng)濟思想上卓有建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海南長大的丘濬很早就注意到海運的巨大商業(yè)利益,他在其《大學衍義補·漕挽之宜》說道:“臣考《元史·食貨志》論海運有云‘民無挽輸之勞,國有儲蓄之富’,以為一代良法,又云‘海運視河漕之費,所得蓋多’。作《元史》者,皆國初史臣,其人皆生長勝國時,習見海運之利,所言非無征者?!保?]602可見,海運早在元代就被認為是“一代良法,所得蓋多”,丘濬對這樣的觀念非常贊賞,遂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進《大學衍義補》,請議海運故道與河漕并行,他的理由是:“海舟一載千石,可當河舟三,用卒大減。河漕視陸運費省什三,海運視陸省什七,雖有漂溺患,然省牽卒之勞、駁淺之費、挨次之守,利害亦相當。宜訪素知海道者,講求勘視?!保?]602丘濬在這段話中指出海運之利有三:其一,海運的運載量遠遠大于河運,這樣可以減少許多運輸人力;其二,海運損失的比例要比河運小得多;其三,海運盡管有風險,但綜合考慮,則與河運的風險相當。不難看出,丘濬試圖以自身親身經(jīng)歷與觀察改變?nèi)藗兾窇趾Q蟮男睦?,從而使海運得到具體的實施。
首先,丘濬闡述了海運在國家經(jīng)濟建設(shè)中所具有的重要戰(zhàn)略意義:“今漕河通利,歲運充積,固無資于海運也,然善謀國者,恒于未事之先而為意外之慮,寧過慮而無,不臨事而悔。今國家都燕,蓋極北之地,而財賦之入,皆自東南而來,會通一河,譬則人身之咽喉也,一日食不下咽,立有死亡之禍?!鼻馂F認為,東南之地是國家財賦的主要來源,而這條經(jīng)濟命脈全靠一條河來維持,是非常危險的。河道對于國家好比是咽喉對于人的作用,人一日不下咽,就有死亡之禍,同樣,國家的漕運一旦有意外,就會危及整個國家的經(jīng)濟安全和民生穩(wěn)定。因此,要確保漕運的安全穩(wěn)定,必須發(fā)展海運,與河漕并行。實際上海運從元代始就初見規(guī)模,具體的空間布局為:“尋元人海運之故道,別通海運一路,與河漕并行。江西、湖廣、江東之粟,照舊河運,而以浙西東瀕海一帶,浙江布政司及常州、蘇州、松江三府由海通運,使人習知海道,一旦漕渠少有滯塞,此不來而彼來,是亦思患豫防之先計也。”也就是說,從元代開始,江西、湖廣等內(nèi)陸地區(qū)主要依靠河運,而浙江、常州、蘇州、松江一帶主要依靠海運,形成了海運和河運并行互補的格局。丘濬通過回顧元代以來海運與河運并行的地理布局,闡明了海運和河運并行給國家漕運帶來的益處。丘濬這樣的認識主要源于自小生活的環(huán)境,他“家居海隅,頗知海舟之便,舟行海洋,不畏深而畏淺,不慮風而慮礁。故制海舟者,必為尖底,首尾必俱置舵,卒遇暴風,轉(zhuǎn)帆為難,亟以尾為首,縱其所如?!保?]565丘濬認為海上行船最大的風險是觸礁,因此他提出要造尖底船。此外,海運時遭遇暴風是可以最大限度預(yù)防和避免的。根據(jù)海潮和海上暴風的周期規(guī)律,開船的時間需有講究,“且暴風之作,多在盛夏,今后率以正月以后開船,置長篙以料角,定盤針以取向,一如蕃舶之制”[2]565。
其次,丘濬為海運制訂了一套周密可行的方法和步驟:“夫海運之利,以其放洋,而其險也,亦以其放洋。今欲免放洋之害,宜豫遣習知海道者,起自蘇州劉家港,訪問傍海居民,捕魚漁戶,煎鹽灶丁,逐一次第,踏視海涯,有無行舟潢道,泊舟港汊,沙石多寡,洲渚遠近,親行試驗,委曲為之設(shè)法,可通則通,可塞則塞,可回避則回避,書圖具本,以為傍海通運之法,萬一可行,是亦良便。”[2]565長期居住在海邊的人們自然掌握了一套海上行船的基本規(guī)律和科學方法。而任何一件大事要想成功,人是首位的。因此,丘濬認為要先有人來承擔這件重要的任務(wù)。具體來說,第一,要到福建和廣東尋找有航海經(jīng)驗的人,這些人可能是有多年航海經(jīng)歷的海盜。因此,要以優(yōu)惠的政策允許他們自首,免除他們的罪行。其次,要到廣東鹽課提舉司尋找善于駕駛海舟的灶丁。政府要給予他們優(yōu)厚的津貼,讓那些知道懂得海道曲折的人來造船。先造出十幾艘實驗船,讓他們從蘇州出發(fā),經(jīng)揚州、淮河、青州、登州,一直抵達直沽濱海。行船中,讓他們對沿線的山島、港汊一一認真記錄,看它們屬于哪個州縣,將這些詳細的航海信息造成圖冊。如此往來十多次,確??尚袩o疑之后,再于昆山太倉,建起造船廠。由工部籌備造船的材料,差遣官員運到造船廠,依照實驗船的樣式修建航海船只,將這些航海船造成尖底的船只,每只船都嚴格規(guī)定配備軍夫若干人,裝載量若干噸。
再次,丘濬比較了海舟與河舟的差別,并為海運稅收提出建議:“大抵海舟與河舟不同,河舟畏淺,故宜輕,海舟畏飄,故宜重。假如每艘載八百石,則為造一千石舟,許其以二百石載私貨。三年以后,軍夫自載者,三十稅一,客商附載者,照依稅課常例,就于直沽立一宣課司收貯,以為歲造船料之費。其糧既從海運,腳費比漕河為省,其兌支之加耗,宜量為減殺。大約海舟一載千石,則可當河舟所載之三,河舟用卒十人,海舟加五或倍之,則漕卒亦比舊省矣?!鼻馂F的這些建議當為商貿(mào)思想的萌芽,他具體勾畫了海洋貿(mào)易的藍圖。
最后,丘濬總結(jié)了海運對于國家經(jīng)濟和邊防的重要作用。對內(nèi)而言,海運能夠富國安民;對外而言,海運使得國家有水戰(zhàn)之備,北方對朝鮮,南方對越南,都可以起到震懾的作用?!敖袢崭粐阌弥?,莫大于此?!薄按瞬呒刃校喽ι佟?,“又量將江、淮、荊、河之漕,折半入海運,除減軍卒以還隊伍,則兵食兩足而國家亦有水戰(zhàn)之備,可以制服朝鮮、安南邊海之夷,此誠萬事之利也?!苯?jīng)過嚴密的論證后,丘濬鄭重其事地強調(diào)海運“乃國家千萬年深遠之慮”,“姑述此嘗試之策,請試用之,試之而可則行,不可則止?!鼻馂F在15世紀末所提出的海洋謀略融合了他對海洋經(jīng)濟、海洋政治、海洋軍事的初步探索。從中國的海洋經(jīng)濟發(fā)展史來看,這一思想是十分先進的。假若明朝統(tǒng)治者及時采納丘濬的建議,并制訂一系列的海洋開發(fā)戰(zhàn)略,則中國在海上崛起是適當其時,然而歷史是不容假設(shè)的,明朝政府最終錯失了發(fā)展良機。
如果說在海南北部成長的大思想家丘濬提出了有價值的海運思想,那么在海南南部出生、被譽為“嶺海巨儒”的鐘芳則在海洋觀測上有了重要的探索,他所總結(jié)的潮汐規(guī)律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鐘芳(1497-1544),字仲實,海南崖州水南村人,33歲考中進士,在安徽、福建、南京、廣西、浙江、江西等地做過法官、文官、武官、財官,與著名思想家王陽明、羅欽順、王廷相等人有密切交往。他在對海南、廣東、福建、浙江沿海潮汐的細致觀察基礎(chǔ)上,總結(jié)了潮汐變化的規(guī)律,提出了先進的潮汐論。
首先,對于引起潮汐變化的原因,古代人們有許多猜測,而鐘芳批駁了當時流傳的三種觀點。其一,由于海洋魚類往來和大地升降引起潮汐變化。“潮汐消長,說者不一。彼言海鰌往來而地有升降之說,謬不必辨?!保?]223這里所說的海鰌,也稱海鰍,即露脊鯨。唐代劉恂在《嶺表錄異》中對這種體形巨大的海洋動物有詳細的描繪:“海鰍,即海上最偉者也。其小者亦千余尺,吞舟之說,固非謬也。每歲,廣州常發(fā)銅船,過安南貨易,路經(jīng)調(diào)黎深闊處,或見十余山,或出或沒,篙工曰:‘非山島,鰍魚背也?!p目閃爍,鬐鬣若簸朱旗。日中忽雨霢霂,舟子曰:‘此鰍魚噴氣,水散于空,風勢吹來若雨耳?!泵鞔顣r珍在《本草綱目·鱗四·鱒魚》中明確提出“海鰌”名稱:“海鰌生海中,極大。江鰌生江中,長七八寸。泥鰌生湖池,最小,長三四寸,沉于泥中。”由此可見,海鰌引起潮汐變化的觀點在當時頗為盛行。鐘芳認為這一觀點不值一駁。而與之相應(yīng)的第二種觀點,即隨月盈虛變化而變化,鐘芳則認為不夠詳盡,“惟謂水為陰類,隨月盈虛者近之,而亦未得其詳”。第三種觀點由北宋時期的一位政治家、外交家余靖(1000-1064)提出,他是繼張九齡之后的又一位嶺南名士,后人稱他為余襄公?!坝嘞骞^月臨卯酉,則潮漲乎東西,月臨子午,則潮平乎南北,及文公注《騷》謂月加子午,則潮一日至者,皆臆度也。”余襄公對潮汐的認識比第二種觀念“隨月盈虛論”更進一步。但鐘芳認為余襄公的總結(jié)還不夠全面,他說潮汐的變化“與子午卯酉四正之月無預(yù),蓋每月皆如是也”。同時,鐘芳指出那種認為海是靜止不動的觀念同樣是荒謬的,鐘芳說:“謂海為天地之死氣者,亦非也。凡水不流則腐,腐則臭穢污惡,蛟龍魚鱉何自能生?”[3]223
其次,年少時期的鐘芳住在崖州水南村,經(jīng)常到海邊去游玩,對于潮汐的漲落現(xiàn)象觀察十分仔細?!坝杈雍u,自少詢訪,身親涉歷,不知其幾?!薄敖窭弦?,乃知潮為地之噓吸,其源在西,循環(huán)流轉(zhuǎn),晝夜不息?!保?]223年老致仕的鐘芳居住在瓊山,經(jīng)過長時間的觀察思考,鐘芳有一個非常重大的發(fā)現(xiàn)。他發(fā)現(xiàn)引起潮汐變化的原因,不僅僅跟月亮有關(guān)系,跟地球本身也有關(guān)系。這個關(guān)系鐘芳稱之為“地之噓吸”。他的這一認識,不僅十分接近地球引力說,同時也與地球本身自轉(zhuǎn)的離心力有關(guān),屬于一個重大的科學發(fā)現(xiàn)。
再次,鐘芳還在無意間找到一個最佳的潮汐觀測點,就是瓊州海峽,海峽以南是瓊山,海峽以北是徐聞。晚年居住在瓊山的鐘芳,對于潮汐現(xiàn)象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發(fā)現(xiàn)?!碍偵皆胶6?,是為徐聞縣,兩岸相對,海經(jīng)其中,潮汐往來,其流甚急,欲知地之噓吸,與此觀之最為明的?!保?]223他不僅發(fā)現(xiàn)潮汐的時間幅度是一晝夜,還總結(jié)了舊潮和新潮的規(guī)律?!捌湮沧詵|而西,萬港俱消,及東海之水瀉落如井,則消之極而噓生焉。其噓也自西而東,萬港俱長,及西海之水銷落如井,則長之極而吸生焉。消長之期浹一晝夜,而每遲數(shù)刻。其一日再至者,舊潮之尾,新潮之首?!保?]223鐘芳的觀察十分仔細,潮汐的漲落并非限于一日為限,而是有一個更長的周期,舊潮衰而新潮起,需要三天時間。“凡潮之起,日遲一日,以漸而盛,盛極而衰,則為舊潮。舊潮漸小,不久而退,退才片時,則新潮起矣。新潮亦小,以漸而盛,其衰也與舊潮同。新舊相承,三日之間潮皆再至,過三日,則新潮長而舊潮竭矣?!倍页毕淖兓媳辈煌?,“北極者乾元旋斡之樞紐,瓊海者坤元噓吸之樞紐也”。
鐘芳還指出:“舊志謂海南潮候隨長短星,與他處隨月落不同。”“安知北海之北,潮信消長不與瓊同,以應(yīng)天之南北極,而世不及見者乎?”鐘芳所說的長短星指的是古人認為用來預(yù)測潮候的星。明代楊慎著《丹鉛總錄·天文》中說:“《寰宇記》云:‘瓊州潮候不同。凡江、浙、欽、廉之潮,皆有定候。瓊海之潮,半月東流,半月西流。潮之大小,隨長短見,不系月之盛衰?!擞植豢蓵砸?。然則歷家之著長短星,蓋海中占潮候也。”根據(jù)《寰宇記》的說法,江浙一帶的潮候是有定時的,由月的盛衰決定;而海南的潮候與江浙一帶不同,一月之中,有一半東流,有一半西流,由長短星決定。鐘芳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駁斥了這種觀點。據(jù)他的觀察,浙江的潮候變化與海南大體是相同的,“及考浙江四季潮候盛大,皆在初三十八,其余消長時刻大略與瓊相同,而謂隨長短星之說者,妄矣。”鐘芳的觀察十分仔細:“《浙江志》云:生明之潮,自前月二十六長水,謂之起信,歷晦朔至初三而盛,謂之小信。生魄之潮,自十一日始長,歷望至十八而盛,十九而殺,歷下弦二十五而衰,其起落大小之信如之。以其有常而不爽,故曰潮信,此閩浙交廣所同,曷嘗有異乎?”他引述《浙江志》的說法把福建、浙江、廣東和海南的潮汐分為兩種:“生明之潮”和“生魄之潮”,兩種潮汐都有同樣的時間規(guī)律可循。
總之,鐘芳的潮汐論把歷史上關(guān)于潮汐變化的“自然元氣論”和“天地結(jié)構(gòu)論”進行了融合,他不僅關(guān)注到月球變化對潮汐的影響,同時也關(guān)注到地球自身對潮汐的影響;不僅關(guān)注到潮汐的日變化,也關(guān)注到潮汐的月變化,以及潮汐逐日推遲的現(xiàn)象。這樣的科學認識發(fā)生在16世紀初的中國實屬難得。
海防始于明嘉靖朝。“海之有防,歷代不見于典冊,有之自明代始,而海之嚴于防自明之嘉靖始?!保?]從海防的定義看,一般是指“防御從海上入侵的敵人,為保衛(wèi)國家主權(quán)、領(lǐng)土完整、安全和海洋權(quán)益所采取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措施和斗爭”[5]。也就是說,海防的內(nèi)涵既包含軍事上的安全防衛(wèi),也包含文化外交上的策略與措施。四周環(huán)海的海南地處海防前線,明代海南人對海防有著怎樣的觀念呢?代表人物當屬曾經(jīng)為越南征討問題直接上疏嘉靖皇帝的唐胄。唐胄(1471-1539),海南瓊山攀丹村人,罷官閑居海南20年,編撰了目前所見最早一本海南地方志——《瓊臺志》,這本地方志鮮明地體現(xiàn)唐胄的海洋觀念,這主要反映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唐胄對海南港口、海岸、航線的認識較為準確清晰?!董偱_志》專門單列一章“海道篇”,分海境、海防、??堋⒎剿膫€部分。正如著者在前言中所說,“海道篇”的編撰主要是為了海防的需要:“郡界海外,接諸番,時有揚帆之警,我高皇帝所謂必加嚴備,乃無警于民者也。今著為《海道篇》,使守疆者知所慎?!保?]463唐胄在《瓊臺志》中描繪了海南港口的空間位置。從方志記載可見,明代海南的港口已較為完備,從本島各港的航線里程看,可以分為東西兩條水路,東部沿線各港有鋪前港、清瀾港、調(diào)懶港、博鰲港、蓮塘港、李村港和臨川港,“郡東水路半日至文昌鋪前港,半日至清瀾港,日志會同調(diào)懶港,半日至樂會博敖港,半日至萬州蓮塘港,日至南山李村港,日半至崖之臨川港”。西部沿線各港有東水港、博浦港、洋浦港、烏泥港、抱羅港、保平港,這些港口距離??诟劬鶠榘肴罩烈蝗绽锍蹋骸拔魉钒肴罩脸芜~東水港,半日至臨高博浦港,日至儋州洋浦港,日至昌化烏泥港,日至感恩抱羅港,日至崖之保平港?!边@為我們追溯海南的港口歷史提供了史料基礎(chǔ)。
《瓊臺志》對海南四周航線記載十分完備。首先它記載了瓊州海峽眾多的渡口,“北自徐聞抵瓊必渡海,有海安、踏磊、冠頭、那黃、老鴉洲、車侖等渡”;其次對瓊島東北部、西部、南部的海航線路也記載清晰,“南則占城,西則真臘、交趾,東則長沙萬里石塘,東北遠接廣東、閩、浙,近至欽、廉、高、化”。同時,也記載了當時的海上交通已初具規(guī)模,“開洋四日到廣州,九日夜達福建,十五日至浙江”。再次,對海外航道的時速計算也十分明確,“崖之南,二日接占城外番”。
第二,《瓊臺志》對于歷代海盜犯邊的歷史記載十分清晰?!睹鲿洹穼λ我詠碇袊暮\娊ㄖ朴腥缦驴偨Y(jié):“天下鎮(zhèn)守凡二十一處,廣東曰備倭巡視海道副使、備倭都指揮,各一員。”而宋代以來倭寇進犯海南島的次數(shù)約有20次。宋代海盜十分猖獗,方志引述了咸淳三年發(fā)生在海南較大的一次??苁录骸跋檀救?,海盜陳公甫、陳公發(fā)竊據(jù)臨川港,自駕雙龍大船,衣服、器用逾法越制,大書榜文,自號三巴大王,睥睨軍印,占本軍五十余戶。遠而漳、恩、廣,近而欽、廉、雷、化,海岸居民歲掠數(shù)百人入外番交易,沿海居民無寧歲。至十年,我軍逆戰(zhàn),明甫遁占城入交趾,復還南寧軍。”[6]469陳公甫、陳公發(fā)以海南崖州臨川港為據(jù)點橫行沿海居然持續(xù)了八年之久,可見當時的統(tǒng)治者對倭寇犯邊是無能為力、疏于管控的。到了明代,隨著海防體系的建立和海上作戰(zhàn)能力的增強,朝廷抵御海盜入侵的能力顯然大大增強?!罢率甓拢量艿桥R高石牌、白廟等村岸,燒劫民舍。指揮徐爵統(tǒng)領(lǐng)官軍及報效義勇軍民船只,追至白浦大洋,合前所百戶劉恩,坐督南頭宋文瑞船,與賊大敵。賊敗,溺死無數(shù)。斬獲賊級一十五顆,船四只,奪回被擄男子五名。”[6]540
第三,唐胄在《瓊臺志》還對海洋生物資源、海洋廟宇、宗教信仰進行了詳實的記載。如《瓊臺志》卷二十六中記載了十所天妃廟(分布在瓊山、澄邁、臨高、文昌、會同、昌化、萬州、陵水、崖州、感恩十個縣)的方位、來源、捐建者以及變遷的情況,充分顯示了修志者具有較強的海洋文化意識,對海洋信仰習俗給予了高度的關(guān)注。
唐胄在嘉靖朝升任戶部左侍郎時,發(fā)生了一件大事。當時朝廷準備攻打安南(即越南),禮部和兵部提出出兵安南的理由有兩個:一是安南廢貢;二是國內(nèi)分爭以肆割據(jù)。采取的具體動作是:“先選差錦衣衛(wèi)職官勘實久不入貢緣由,并見今篡主奪國罪人名姓,一面整兵待報而發(fā)。”唐胄深入思考后,感覺此次發(fā)兵事關(guān)重大,毅然上疏阻止嘉靖皇帝出兵。他說:“以臣愚見,今日之事,若只欲致彼之修貢,其事甚易,非但兵不必備,雖勘官亦不須遣。若必伐而乘隙于不貢,則關(guān)系頗大,非但此未可輕舉也。”緊接著,唐胄從歷史、地理、文化、現(xiàn)實財力等多方面提出不能攻打安南的七條理由,力主和平解決安南問題。這七條理由的提出,不是簡單地討論“打還是不打”的問題,其中關(guān)涉對中越歷史的深刻分析,也說明唐胄十分了解中越地理環(huán)境和明朝的軍事和經(jīng)濟實力。這是綜合了多種因素后作出的判斷,反映了唐胄深思熟慮的個性,也體現(xiàn)了他對于南海周邊國家和平外交的遠見卓識。
海洋代表著一種對話和開放的精神,海洋觀念展示人類認識自然、創(chuàng)造文明、共同發(fā)展的智慧。丘濬的海洋觀念顯示了商品經(jīng)濟思想的初步萌芽,開始認識到舟楫之便利,加強對外交往與通商。鐘芳的潮汐論則表現(xiàn)了對自然海洋的觀察和測評趨向客觀。而唐胄撰修的海南地方志對海洋地理環(huán)境和生物資源、文化資源的記載頗豐,他的外交思想則試圖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和處理南海周邊關(guān)系。
[1]丘濬.漕挽之宜(通海運)[M]//明經(jīng)世文編:卷71.北京:中華書局,1962.
[2]丘濬.丘濬集:第2冊[M].??冢汉D铣霭嫔?,2006.
[3]鐘芳.鐘筠溪集:下[M].??冢汉D铣霭嫔?,2006.
[4]蔡方炳.海防篇[G]//王錫棋,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10冊.
[5]范中義.明代海防述略 [J].歷史研究,1990(6):44.
[6]唐胄.正德瓊臺志:上[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