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敬
唐德宗貞元末年,大約公元八〇二到八〇四年之間,著名詩人元稹寫了一篇傳奇小說《鶯鶯傳》(實際上就是文言短篇小說),如魯迅所說:“其事之振撼文林,為力甚大?!薄坝绊懮醮蟆敝?,“主要在于它最早敘述崔張戀愛故事,成為后來千古名著《西廂記》的最早根據(jù)”(《西廂論稿》)。
元?。?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陽附近)人,在唐代與白居易合稱為“元白詩人”。元稹是一個極熱衷于功名但又缺乏堅貞品質的人,他少年得志,早期政治上比較進步,敢于同黑暗勢力作斗爭。后來歷經(jīng)曲折,轉而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終于找到了“仕途的光明”。據(jù)歷史記載,元稹對待愛情不嚴肅。他早年曾騙取了其表妹崔氏的愛情,之后又拋棄了她,娶了尚書仆射韋夏卿的女兒韋叢做妻子。韋叢死后,元稹曾經(jīng)寫下一往情深的悼亡詩,表示要“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遣悲懷》其三)。但不過兩年,他就納了妾,娶了裴淑做續(xù)妻。所以后人從元稹人生經(jīng)歷的記載中推測出,《鶯鶯傳》中的張生就是元稹本人,這篇傳奇就是作者人生經(jīng)歷的影射。
第一:傳奇中寫到“張生賦《會真詩》三十韻”,文中雖未得見,卻錄了元稹的續(xù)《會真詩》三十韻,這也是一種有意無意的暗示:元稹、張生,名雖兩個,實即一人。
第二:宋人王性之作《辨?zhèn)髌纡L鶯事》,考定張生就是元稹自己。一方面因為元稹的生平經(jīng)歷和《鶯鶯傳》中張生的事跡相仿;另一方面元稹在其它詩作中提到過“雙文”“鶯鶯”等字眼。元稹作有《元氏古艷詩》百余篇,中有《春詞》二首,其間皆隱鶯字,這與傳奇言“張生立綴《春詞》二首以授之”,同時不書諱字者也相吻合。(《董西廂和王西廂》)此外,元稹還寫有《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詩》、《嘉陵驛詩》等詩文,這些證據(jù)有一定的可信度。近人陳寅恪先生在所著《元白詩箋證稿·讀〈鶯鶯傳〉》中考證說,《鶯鶯傳》里的張生,即是作者元稹?!耳L鶯傳》就是元稹根據(jù)個人的某些經(jīng)歷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
另一種觀點出現(xiàn)在北宋熙寧、元豐以前。該觀點認為《鶯鶯傳》里的張生不是元稹本人,而是唐貞元、元和間的詩人張籍。據(jù)傳當時張君房《麗情集》(已佚)中注說張生就是唐代詩人張籍。蘇軾《贈張子野》詩中有“詩人老去鶯鶯在”一句,注云:“所謂張生,乃張籍也。”(《董西廂和王西廂》)但沒有確切的證據(jù)。
總的說來,張生就是元稹本人,這一點當今學者看法比較一致。
對于崔鶯鶯是怎樣的一個人,學術界還沒有定論。宋人王性之考證崔鶯鶯是永寧尉崔鵬的女兒。王性之根據(jù)元稹《陸氏姊志》中所說“予外祖父授睦州刺史鄭濟”,白居易作《微之母正夫人志》中說元稹之母為“鄭濟女”,以及《唐崔氏譜》所載“永寧尉(崔)鵬,亦娶鄭濟女”,就斷言崔鶯鶯是崔鵬之女,乃元稹之表妹,把文學作品中的崔鶯鶯確指為唐代大世族崔姓之女,這一結論是不能成立的。而近人陳寅恪先生指出《鶯鶯傳》所寫崔鶯鶯決不是大世族崔氏之女,決不是元稹的表妹:“鶯鶯所出必非高門,實無可疑,”因為“若鶯鶯果出高門甲族,則微之無事更婚韋氏。惟其名家之女,舍之而別娶,乃可見諒于時人?!薄鞍凑贞愐∠壬姆治?,鶯鶯當是出身微賤而謬托高門的娼妓一類人物”(《董西廂和王西廂》)。
《鶯鶯傳》是一部充滿封建禮教毒素的故事。它的藝術價值主要是通過人物形象表達出來的,鶯鶯和張生,在我國古代文學形象殿堂里,雖然比不上賈寶玉和林黛玉那樣鮮明突出,但人物形象本身的性格特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風貌。
《鶯鶯傳》的矛盾沖突主要集中在鶯鶯與張生之間。鶯鶯是一個充滿封建思想的人物,性格上具有獨特性。這種獨特性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她思維敏捷,有敏銳的洞察力,向往文學作品中那種不受束縛、追求自由、歌詠愛情的生活,她大膽熱烈地愛著張生;另一方面,封建倫理道德思想禁錮了她的行為,使她深沉內斂,從不輕易向外人透露。外表的冷漠和平和掩飾不住內心火熱的感情,但事實上她并不曾得到過愛情的歡樂,始終充滿了哀怨和痛苦、矛盾和動搖。“始亂終棄”的威脅是造成她性格特征的主要原因(《西廂論稿》)。封建制度給鶯鶯安排下了終被遺棄的命運,使鶯鶯對待自己的感情時充滿動搖、矛盾和哀怨。崔鶯鶯的悲劇是一個時代的悲劇,封建社會廣大婦女命運的悲劇,美好愛情的悲劇。
《鶯鶯傳》中的張生,是一個“始亂之,終棄之”的愛情變節(jié)者(《西廂論稿》)。從當初為追求鶯鶯“行忘止,食忘飽,恐不能逾旦暮”,最后污蔑鶯鶯為“妖孽”“是用忍情”(《西廂論稿》),是什么讓張生背棄了自己的愛情呢?
首先,唐代是一個封建士大夫階層知識分子追求功名的時代??婆e制度鞭策著知識分子為了功名利祿不惜犧牲一切,包括遺棄自己的情人或妻子。這正是《鶯鶯傳》中張生對鶯鶯始而熱戀終而遺棄的社會基礎。其次,張生思想中浸透的封建主義的毒液,頭腦中充滿的封建階級的陳腐觀念,是他拋棄鶯鶯的根本原因。此外,唐代上承了六朝遺風的門閥觀念,知識分子為取得功名而藉聯(lián)姻攀高門的風氣影響了張生對愛情婚姻的再次選擇。
《鶯鶯傳》通過對一個貴族少女企圖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幸福的愛情生活而最終被拋棄的悲劇命運的闡述,暴露和控訴了封建禮教的不合理,客觀上揭示出中唐時期門閥婚姻制度對青年人的毒害。
[1]張燕瑾.西廂記淺說[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6.
[2]孫遜.董西廂和王西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段啟明.西廂論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4]寒聲,賀新輝,范彪.西廂記新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
[5]王萬莊.王實甫及其《西廂記》[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