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勇
[摘要] 目的 探討MRI對股骨頸骨折術后并發(fā)股骨頭壞死早期診斷的影響。 方法 隨機選取2011年5月~2012年12月我院股骨頸骨折術后并發(fā)股骨頭壞死患者65例,對所有患者皆進行MRI及 X線片影像學檢查。分析不同時期的診斷敏感性,并對其股骨頭壞死進展情況進行比較。 結果 MRI檢查在3個月內敏感性為20.00%,4~6個月敏感性為24.62%,7~9個月敏感性為32.31%,10~12個月為26.15%,均顯著高于X線片檢查結果(7.69%、9.23%、20.00%、7.6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13~18個月及≥ 19個月檢出率,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MRI隨時間變化的股骨頭壞死進展,放射前期到骨關節(jié)炎期所需發(fā)現時間隨疾病的進展而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股骨頸骨折術后3個月即可接受常規(guī)MRI檢查,預防股骨頭壞死的發(fā)生,適合于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MRI;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早期診斷
[中圖分類號] R68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5)06(c)-005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RI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transcervical fracture postoperative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eral head. Methods 65 cases of transcervical fracture postoperative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eral hea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1 to December 2012 were randomly selected,and all patients were performed MRI and X-ray imaging.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sensitivity and progress of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eral head along with the time change were all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sensitivity of MRI examination in 3 months,4-6 months,7-9 months,10-12 months was 20.00%,24.62%,32.31%,26.15%,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for X-ray examination results(7.69%,9.23%,20.00%,7.69%),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while in the detection rate of 13-18 months and ≥19 months,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In the progress of ONFH along with the time change in MRI,the desired discovery time from radiation pre to osteoarthritis increased with the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routine MRI examination can be implemented in 3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of transcervical fracture,to exclude the possibility of complicated with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eral head.
[Key words] MRI;Transcervical fracture;Osteonecrosis of the femeral head;Early diagnosis
股骨頸骨折是骨科臨床的常見骨折類型。隨著手術方式及內固定材料的不斷發(fā)展,股骨頸骨折患者發(fā)生術后骨不連現象的概率有顯著下降,但術后出現股骨頭壞死等并發(fā)癥的概率卻未見相應減少[1-2]。因此對股骨頸骨折術后并發(fā)股骨頭壞死的早期診斷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隨機選取2011年5月~2012年12月我院股骨頸骨折術后并發(fā)股骨頭壞死患者65例,探討MRI對股骨頸骨折術后并發(fā)股骨頭壞死早期診斷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1年5月~2012年12月我院股骨頸骨折術后并發(fā)股骨頭壞死患者65例,所有患者皆經臨床確診。排除年齡>70歲、有嚴重的并發(fā)癥、精神病等患者。其中男45例,女20例,年齡31~69歲,平均(47.46±11.13)歲。全體患者均知曉本次研究詳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正式參與本次研究。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分別于術后3個月內、4~6個月、7~9個月、10~12個月、13~18個月、≥19個月等不同時期的臨床資料進行科學評估,并使用MRI與X線等影像學技術進行術后恢復情況檢查。根據國際骨循環(huán)研究會(ARCO)分期標準[3],結合患者術后股骨頭壞死程度對患者病情進行分型。
1.3 觀察指標
比較不同方式檢查敏感性的檢出情況;對比不同時期患者股骨頭壞死的進展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7.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MRI及X線檢查不同時期敏感性檢出情況的比較
MRI檢查在3個月內檢出率為20.00%,4~6個月檢出率為24.62%,7~9個月檢出率為32.31%,10~12個月檢出率為26.15%,均顯著高于X線片檢查結果(7.69%、9.23%、20.00%、7.6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13~18個月及≥19個月檢出率,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 MRI隨時間變化的股骨頭壞死進展情況的比較
MRI隨時間變化的股骨頭壞死進展結果顯示,放射前期到骨關節(jié)炎期所需發(fā)現時間隨疾病進展而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3 討論
股骨頸骨折是指股骨頭下至股骨頸基底部之間的骨折,是常見骨折部位。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日益加快,股骨頸骨折的發(fā)病率也越來越高,同時,其發(fā)病人群的年齡年輕趨勢明顯。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正不斷步入老齡化社會,股骨頸骨折的發(fā)生率也有顯著提升[4-6]。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股骨頸骨折患者在老年群體中的發(fā)生率較青壯年有顯著提高,偶見于兒童。股骨頸骨折的發(fā)生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及時準確的診斷與科學合理的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
病因分析結果顯示,股骨頸骨折術后繼發(fā)股骨頭壞死主要是由于骨折對受損股骨頭周圍的血管造成了損傷,使損傷部位的組織血供受到不利影響,甚至出現血流中斷現象,導致骨骼內部的微循環(huán)受到阻礙,進而引起骨細胞的缺血性死亡或骨骼密度分布不均等生理改變,最終導致股骨頭缺陷而致病[7-10]。這一病變過程大多伴隨有關節(jié)疼痛或股骨功能障礙等。該病具有起病急、進展迅速等特點,目前臨床上仍未發(fā)現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且極易導致殘疾,在臨床診療中需引起足夠重視。雖說由于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治療股骨頸骨折的技術與相關固定材料的治療效果有了明顯改善,但仍有相當大部分患者在術后容易出現股骨頭壞死的并發(fā)癥,嚴重影響其骨骼術后功能的恢復[10-12]。
目前臨床上治療股骨頭壞死的最有效方法為保留完整股骨,而并不對股骨進行完全置換。要想實現這一療法的效果最大化,臨床醫(yī)護人員務必要提高警惕,加強對術后并發(fā)癥的預防,為患者的康復過程提供可靠保障。由于傳統技術有限,過去臨床針對股骨頸骨折術后并發(fā)股骨頭壞死的早期診斷結果并不理想。傳統檢查方法為X線片診斷,但其診斷敏感性不盡如人意。而MRI作為臨床上較為先進的影像學診斷技術,現已在多類疾病的臨床診療中得到應用,并取得較好成效[13]。已有多位學者針對股骨頭壞死的MRI診斷準確性進行研究,發(fā)現其具有較高敏感性,能夠對股骨頭壞死不同時期的生理性變化進行準確辨別。
目前我國醫(yī)療水平不斷提高,有關股骨頸骨折的治療方法也越來越先進。不過,相較于置換完整股骨頭,保守治療的方式效果更佳。如此一來,臨床醫(yī)護人員責任重大,務必要加強對股骨頭壞死的防范,才能確保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傳統的X線片檢查,效果并不理想,并不能很好地排除異樣。MRI診斷技術敏感性高,在臨床診斷股骨頭壞死方面取得不錯效果,因此得以廣泛應用[14]。經大量臨床實踐證明,該技術在診斷早期股骨頭壞死方面準確率高,能夠為臨床診斷提供許多有價值的參考信息。
本研究中,MRI檢查在3個月內敏感性為20.00%,4~6個月敏感性為24.62%,7~9個月敏感性為32.31%,10~12個月為26.15%,均顯著高于X線片檢查結果,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13~18個月及≥19個月檢出率,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MRI隨時間變化的股骨頭壞死進展結果顯示,放射前期到骨關節(jié)炎期所需發(fā)現時間隨疾病進展而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在塌陷前期、塌陷期及骨關節(jié)炎期的平均時間都有所增長。經分析認為,可能與MRI檢查在前期信號表達形式不同有關,且關節(jié)腔內伴有少量積液。推斷可能是由于在MRI的早期診斷中,股骨頭壞死的信號表現存在明顯差異,且在股骨組織附近的關節(jié)腔內可見少量積液。另外,MRI在股骨頸骨折術后并發(fā)股骨頭壞死的早期診斷中有著較高的敏感性,用于早期篩查有著顯著優(yōu)勢,該研究結論與蔣盤強等[15]報道內容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在股骨頸骨折術后的3個月內,對患者進行MRI常規(guī)復查,能夠較為準確地排除股骨頭壞死發(fā)生的可能性,為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術后恢復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值得注意的是,在術后1年內的復查中,MRI的診斷價值顯著高于X線片,在早期篩查股骨頭壞死方面有著顯著優(yōu)勢,能為臨床診斷與預后提供參考依據,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5:701-705.
[2] 俞光榮,夏江.股骨頸骨折的手術治療策略[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11,7(7):601-606.
[3] 何偉.中青年股骨頸骨折與股骨頭壞死[A]//2009年全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新技術研討會暨第六屆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修復與再造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9:45-46.
[4] 池達智,陳江,羅晶,等.血脂異常對股骨頸骨折術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診斷價值[J].重慶醫(yī)學,2014,43(1):30-32.
[5] 沈佳祚,練克儉.股骨頸骨折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評估[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24(4):1038-1039.
[6] 唐路平,李偉軍,熊炎,等.65歲以下股骨頸骨折術后股骨頭壞死的多因素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3,21(6):538-541.
[7] 喬清,吳宗萍,禹智波,等.股骨頸隱性骨折的MRI診斷及臨床意義[J].臨床軍醫(yī)雜志,2012,40(6):1578-1579.
[8] 王興宇,尹蕓生,蘇晉生,等.基于X線斷層融合技術對股骨頸骨折術后骨愈合的研究[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11,22(6):447-448.
[9] 羅凌云,劉亞龍,杜定學,等.MRI對股骨頸骨折術后并發(fā)股骨頭壞死早期診斷的臨床研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9):4321-4322.
[10] 高峰,張炯華,陶波,等.空心釘治療股骨頸骨折手術時機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3,22(3):135-137, 139.
[11] 唐剛健,靳嘉昌,楊斌,等.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預防新鮮頸中型股骨頸骨折股骨頭缺血壞死[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13,26(5):43-45.
[12] 劉粵,鄭士偉,吳亮,等.股骨頸骨折空心釘置入內固定后股骨頸的短縮[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24(9):1598-1604.
[13] 王淑麗,馬信龍.MRI評價股骨頸骨折后股骨頭活性[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3,27(7):1214-1217.
[14] 曾智敏,何志勇,陶崑,等.股骨頸骨折內固定失?、蚱谛畜y關節(jié)置換的早期療效[J].中國骨傷,2013,22(7):584-586.
[15] 蔣盤強,張光武.創(chuàng)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觀察及預測[J].中華關節(jié)外科雜志(電子版),2012,14(2):307-311.
(收稿日期:2015-02-28 本文編輯:衛(wèi) 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