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對新石器時期馬家窯陶器于造型特征、造型風格、造型語言、紋飾方面進行概括總結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馬家窯文化有代表性的陶器在造型語言方面的特點,總結傳統(tǒng)雕塑造像觀的成型與變化,以利于中國傳統(tǒng)雕塑文化的造型語言的深入傳承與發(fā)展。
關鍵詞:造型輪廓;造型風格;造型特點;紋飾
馬家窯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分布在黃河中上游地區(qū)的文化類型,是受中原文化、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影響而發(fā)展起來的區(qū)域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與青海東北部地區(qū),其分為馬家窯、半山和馬廠3個相繼發(fā)展的類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地域特征。其中馬家窯陶器是馬家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研究有利于中國傳統(tǒng)雕塑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馬家窯彩陶造型觀
1.剛柔相濟富有動感的造型風格
馬家窯彩陶整體造型特征表現為結構清晰、轉折明確。器物造型特點是向高處縱向發(fā)展,與仰韶文化中廟底溝的造型橫向發(fā)展形成鮮明對比。如壺、甕造型高度增加,從器底到肩部的距離加長,而且外形輪廓從器底部呈斜直線上升,從肩部到頸處體積明顯回收,形成轉折強烈的硬肩,頸部較長為高頸,口沿外展,加之主體呈圓柱體,整體造型顯得端莊挺拔、剛健有力。如《生生不息十字漩渦深腹彩陶罐》,整體造型基底寬大、高長頸、小口、硬肩,代表了這時期的造型特點。紋飾裝飾豐富細膩、鮮明強烈、富有動感,其上運用較多的漩渦紋,似河中波浪回旋起伏,動感鮮明。在此紋飾上,可以看出遠古先民對水流變化的觀察視角,及先民對水流動態(tài)流轉的表現方式。
2.造型中的意象表現
馬家窯彩陶文化呈現出黃河之水激蕩回旋,在遠古先民心中留下的印跡。彩陶上面豐富變幻的紋飾,將黃河水千姿百態(tài)的水流動態(tài)凝固在了彩陶紋上,這些彩繪陶紋既有水流湍急的漩渦紋表現,也有大河平靜流淌的波浪紋。馬家窯陶瓶器形紋飾精美,圖案中部是漩渦紋似湍湍急流,上下兩側則繪有波浪起伏的流水,一條河流的狀貌就這樣被栩栩如生地描畫了出來,帶給人們一種流動的意象之感。紋飾線條表現直接而鮮活,提煉而概括地顯示出一種樸素之美,紋飾上繼承了仰韶文化中廟底溝類型直爽遒勁的風格,散發(fā)出一種絢麗剛健之美,是中國最早的對于寫意精神的寫照,紋飾線條將視覺感受通過簡單線條的重復、穿插、排列,達成使觀者感官激動的表達效果。這些紋飾充分體現了早期先民對線條的敏銳認知與應用能力,反映出遠古先民對線條、韻律、節(jié)奏起伏等審美認識最原始的表達方式。
《馬家窯彩陶文化盆》中的紋飾,更體現了遠古先民對于天地日月與燦爛星空的自然空間范圍所進行的意象化的表達方式。他們把這些自然景觀轉化為想象中的空間樣式,將它們表現為一個龐大的生命體,意象地勾畫出最早的宇宙式樣?!皥D示中的大地形象為雞蛋形,大地為萬物生長之母,所以用陰陽交錯的意象的網紋相填充,地形之外,用一道線紋相包裹。線紋兩極有日月之形和北極星相對應,產生‘天地混沌如雞子‘天包地外的寓意想象,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的先民對天地日月宇宙的意象表達方式?!?
二、雍容華貴的半山類型彩陶
半山類型文化彩陶以甘肅和正半山墓地而得名,器物造型風格優(yōu)美圓渾,色彩以黑彩為主, 紋飾上以多層圖案布局,繁復細密,變化豐富,其中有細密的網紋、太陽紋、螺旋紋、菱格紋、圓圈紋、葫蘆紋等。線條多為半弧狀長線,圖形以二方連續(xù)與四方連續(xù)進行組合,器物的花紋一般由上下3層花紋裝飾,整體造型風格雍容華貴、富麗優(yōu)美。
半山類型罐、甕、壺的造型最顯著的造型特點是,整體外輪廓線以弧線造型,整個器物無鮮明的肩膀,肩部以圓弧狀造型為主,顯得飽滿而優(yōu)美。器型從肩到腹部的過渡圓潤柔和、肩腹相融,下部基底到腹部過渡比較和緩。造型以敞口碗的形式承接上部半圓形穹頂,頸部以矮頸、短頸居多,與馬家窯前期的高頸瓶形成鮮明的對比。其整體造型大部分呈小口沿、圓鼓腹、小基底,外形更好似一個典雅成熟的優(yōu)美少婦,無轉折較硬的肩部,器形穩(wěn)重,整體造型風格圓渾柔美。紋飾中的各圓圈紋其中心點相互距離較遠,與馬家窯時期的中心點的相近距離短形成對比,而且中心點的相互連接是以長的S形內弧線連接,整個紋飾弧線應用較多,形成半圓弧狀、長弧線的起伏,節(jié)奏舒緩優(yōu)美,從外形輪廓觀察半山類型的彩陶外觀,其造型是向半圓形發(fā)展。半山紋飾是一種場景風貌的再現,如甘肅臨夏出土的陶壺造型紋飾,上部以4組大弧線紋表現出日月的大氣之意象,下部則運用橫著的曲線描繪了河流的波浪起伏,表達出一種大河之上云霞蒸騰、日月出沒的深遠意境。
三、富有張力的馬廠類型造型
馬廠彩陶類型最初是在青海民和縣馬廠塬墓地發(fā)現的,屬于馬家窯文化類型。馬廠的器形巨大,彩繪強烈,紋飾以大圓圈紋、波折紋、螺旋紋、人字紋為主。馬廠類型壺的造型特點是器物造型整體造型輪廓偏圓形,圓鼓腹、高肩膀,兩端口沿與基底都縮口較小,像是一個兩頭扎緊的口袋。器物肩膀形成飽滿的圓弧造型,緊繃而富有張力。觀察馬廠類型壺,其外形輪廓特點從小圓底之上,以急速呈斜線狀擴張至腹部,造型下部的基底以敞口碗的形狀出現,上接圓弧造型,腹部與肩膀連在一起形成鼓腹、滿肩的造型,大多器物無頸部或是短頸,更凸顯了肩部的滿圓形造型,因此,馬廠類型帶給觀者的審美感受是非常飽滿而有力度的。馬廠紋飾中再現的是人類勞作的生活場景,繪有代表性強烈的粗直人型紋,還有象征太陽的圓圈紋,如青海民和出土的彩陶壺花紋中,大圓圈在人字紋旁邊,周邊還有象征種子的紋飾,表現了人類在艷陽之下春播秋收的勞動場景。還有馬廠類型甕中,“人形紋軀干的豎線紋上,添加帶有光芒的圓圈紋,說明太陽為人格化神靈的象征。以太陽在立桿之上,將‘立桿側影的形式擬人化2”。彩陶紋飾的色彩以黑、紅彩并置的形式出現,意象化地傳達出寒熱陰陽相互對應的自然法則。
縱觀馬家窯陶器造型的藝術特點,其中壺瓶類造型外觀屬于圓柱體造型,而半山造型是半球體形狀,發(fā)展到馬廠造型則是滿球體造型。陶器體積發(fā)展是越來越飽滿和富有張力,外形輪廓弧線越來越飽滿。區(qū)別在于馬家窯的壺瓶類造型,頸部一般為高頸且較為挺拔,半山造型則多為短頸卻顯得飽滿,發(fā)展到馬廠造型則為逐漸無頸的滿圓造型。馬家窯的器物造型肩膀是平坡狀肩,半山造型的肩膀則是半弧狀,馬廠的肩膀則是滿弧狀飽滿。馬家窯器物口沿適中平底,半山類型則是口沿較寬,馬廠類型是小口小底,造型圖案由簡單發(fā)展為豐富變化。
原始彩陶文化孕育了各種人類創(chuàng)作認識和觀念,展現了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勞動生活場景,以及廣闊的自然景觀,如日月輪回的概括、湍急流動的河水、遠古先民對宇宙式樣的意象化表現等造型特色。新石器陶器以其濃郁的造型特點,融匯了華夏先民的文化智慧和審美追求,其和諧美麗的造型與絢麗多彩的色彩圖案,以及那種蘊涵在陶器之中那種具有永恒精神氣質的意象之審美風格,值得我們后人深入研究和學習,繼承并發(fā)揚光大。
本文系基金項目:天津市藝術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的傳統(tǒng)雕塑造型觀研究》(項目編號A12012)的階段性成果
(張海童 天津科技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參考文獻:
1蔣書慶《彩陶藝術簡史》[M].上海人民美術出
版社,2007.12
2劉峻鑲《中華藝術通史—原始卷》[M]北京師范
大學出版社,2006.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