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麗娟
【問題的提出】
在高度提倡“自主與合作學習”的浪潮中,“小組討論”這樣一種學習方式必然成為了大家研究的熱點問題,在一線工作的幼兒教師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為什么集體活動時,幼兒的表達欲望就特別強烈,而分組討論時就會轉移原有話題,或者選擇沉默呢?這樣流于形式的小組討論起不到真正的作用,反而會浪費時間。那么,如何追求小組討論的有效性,讓幼兒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呢?
【問題的癥結】
經過多次觀察實際教學案例,分析教師在活動中的指導方式以及研究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后,本人發(fā)現影響幼兒小組討論有效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小組討論時提供的話題與幼兒實際發(fā)展水平不符。
在不少活動中,我們會發(fā)現教師由于缺乏對幼兒實際發(fā)展水平的了解和預判,提出的小組討論問題,要么過于簡單,要么過于復雜,這樣的話題都是不適合幼兒利用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探討和交流的。
2.小組討論的形式比較單一。
為了方便,不少教師在組織讓幼兒小組討論時,經常會說的一句話就是:“請你去和身邊的好朋友去說一說,為什么……”如果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就會發(fā)現如此單一的討論形式是很枯燥的,所以討論的形式也會影響小組討論的效果。
3.師幼互動的慣用形式“一問一答”。
“你們在說什么呢?”“想到什么辦法了?”“你怎么不說呢?”等等,這些基本成為教師介入小組討論時的指導用語,一旦教師以“參與者”的身份介入,孩子們就會應付一下,但是老師離開之后又會恢復成之前的“談話”狀態(tài)了。這與幼兒平時接觸的“一問一答”的提問方式是有很大關系的,突然由被動回答轉為主動交流,這樣一種角色的轉變讓幼兒很難適應。
4.大班幼兒的“責任意識”淡薄。
雖然說大班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已經開始向“責任意識”轉變,但是由于家庭、社會等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尤其是獨生子女居多的現實,大班幼兒的“責任意識”仍然極其淡薄,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小組合作討論的效果。
5.大班幼兒互動交流能力有限。
分組討論要求幼兒具有專注傾聽、理解他人觀點以及在他人觀點的基礎上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也就是說,當幼兒在進行小組討論時,是必須要有足夠強大的傾聽、理解、語言表達等能力,雖然6~10歲是幼兒社會認知快速發(fā)展的時期,但去傾聽和理解他人觀點方面還存在較大困難,尤其是對那些傾聽習慣差的孩子來說小組交流起來就更加艱難了。
【問題的解決】
針對以上問題,本人以實際的教學為載體,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在幼兒小組討論中采取了以下指導策略,大大提高了幼兒小組討論的效果。
1.設置一些開放性的話題,合理把握幼兒的認知發(fā)展水平。
首先,我們應當明確并不是為了討論而討論,而是需要討論才討論,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適合用來作為小組討論的話題,什么樣的話題是需要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來解決的,這就需要我們執(zhí)教老師根據本班幼兒的認知發(fā)展水平來確定。如大班語言活動“我的幸運一天”,第一次試教時,在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我讓孩子們看圖討論“小豬用了些什么方法保護自己”,孩子們都很積極地在發(fā)表著自己的意見,但都是自己說自己的,七嘴八舌地,好像很熱鬧,其實效果一般。在第二次試教時,我沒有出示圖片結果而是讓孩子們自己想象,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如果你是小豬,你會想什么辦法保護自己呢,和旁邊的小伙伴商量一下,看看誰的辦法比較好?!痹捯魟偮?,孩子們都爭先恐后地說著自己的想法:“你這個不行,大灰狼會很快識破的……”“你聽我說”等等,孩子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技巧,想出了許多對付大灰狼的辦法,小組討論的效果較好。
對于“對付大灰狼”這樣的話題,孩子們都很感興趣,而且有話可說。問題的開放程度也是根據執(zhí)教者的活動安排來的,而且需要合理把握幼兒的認知發(fā)展水平,才能將話題的討論深入地開展下去。
2.小組討論形式多樣化、靈活化。
經常面對那些一樣的“小鄰居”,會讓他們有了一些自己的“小秘密”,趁老師不注意的時候就可以說說悄悄話了。所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不能太局限、太單一,以免影響討論的效果。如,在一次數學活動“學習5的分成”時,一開始我讓小組內5個人討論,可后來發(fā)現,在具體分工之后出現了許多“閑人”,而這些幼兒就會成為游離于活動之外的人。所以根據幼兒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將小組5人討論變成小組兩人討論,并給每一小組都準備了記錄表。這樣一來,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有事可做,保證人人參與。所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要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而確定,確保討論形式最優(yōu)化,效果最大化。
3.教師的“引導者”的身份仍不可或缺。
很多教師會有這樣的困惑,當幼兒在討論的時候,自己的角色很難定位,不知道自己以什么樣的身份介入,更多教師會選擇靜靜地“旁聽”。然而對于這些交流能力和技巧還比較薄弱的大班幼兒來說,教師的“引導者”身份仍不可或缺。在平時幼兒小組討論時,我經常會“串門”,會“通風報信”,告訴孩子們其他組的討論情況,這樣孩子們在心底就會萌生一種挑戰(zhàn)的欲望。這樣整個教室并不是一個個分散的小集體,而是無形中被我這個“串客”給巧妙地串聯在一起,形成了資源共享、經驗共享、不斷挑戰(zhàn)的討論氛圍。
4.發(fā)揮獎勵機制的作用,增強幼兒的責任感。
為什么在集體交流時,孩子們都比較積極呢?其實對比小組討論,我們會發(fā)現,在小組討論時,幼兒缺乏了教師的關注,不管是眼神上的鼓勵還是動作上的支持,都會讓幼兒一下子有了一種“放松”的感覺。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外在的獎勵,吸引幼兒繼續(xù)參與活動。如“看看哪一組討論的方法多”,最后就可以獲勝,并獲得小小的獎勵,這也與大班幼兒愛挑戰(zhàn)的年齡特點有關。
【反思與總結】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在發(fā)展著人際交往能力、對交往情境的判斷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等,并通過語言獲取信息,逐步使學習超越個體的直接感知”,而小組交流是幼兒之間互動學習的最好方式??偠灾處煈敻鶕唧w教學情況,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制定符合本班幼兒的小組交流方式,并適當地給予技能方法上的引導與支持,讓小組交流充分發(fā)揮其價值,讓教學活動更加立體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