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踏歌起舞

2015-07-28 18:28左了
大理文化 2015年4期
關鍵詞:蘆笙青云彝族

左了

他是青云踏歌的重要人物,他的名字因為踏歌而在巍山地區(qū)家喻戶曉。除了放羊、種地、砍柴和干農(nóng)活,一個普普通通的彝族漢子,通過踏歌,從山溝走向藝術之路,一路走來,他的身上隱藏著怎樣不凡的技藝與神秘的靈感?

“蘆笙一響,腳桿就癢,笛子一吹,山歌就飛…”

一個冬日的上午,帶著這樣的期待,我和一位朋友驅(qū)車前往巍山縣的青云村委會,去感受那貼近民眾、貼近生活,卻又別具一格的狂歡之舞,青云踏歌。

不知不覺間便來到了馬鞍山青云村,隱隱約約聽到從遠處飄來的歌聲,隨行的老師告訴我,今天肯定是寨子里有人結(jié)婚,寨子里的男女老少正在他家踏歌歡慶。

我們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激情,朝著炊煙飄起的地方,直奔辦喜事的新郎家里。在一個彝家小院里,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幾十人身著彝族服飾,正圍著一堆熊熊燃燒的篝火,在蘆笙、笛子的引導下,以篝火為圓心圍成里三圈外三圈,踏地為節(jié)奏邊唱邊跳,盡情地展示嘹亮的歌喉和美健的舞姿。

在人群的中心位置,我見到了郭建榮。他清瘦、黝黑,頭發(fā)干凈,著裝樸素卻極具民族特色。在冬日暖暖的陽光下,郭建榮揮舞著大刀。聽說,大刀,那可是他吃飯的家伙,也是他作為青云踏歌隊歌頭身份的象征之物。

一曲完畢,郭建榮和主人家過來與我們打招呼,并且熱情地把我們請入客堂坐下繼續(xù)觀看“演出”。其間主人家不斷地添柴加火使篝火越燒越旺,熱情地給歌手敬茶遞煙傳瓜子,隨著郭建榮回到篝火旁邊,歌場迅速歡騰起來,狂歡的氣氛如沸騰的大海一浪高過一浪。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之下,我們根本就坐不住,起身,伴隨著郭建榮的笛聲,扭動著胳膊和屁股,踩著步點迅速融人到了歡樂的人群里。

休息的隙間,郭建榮向我們介紹說,20世紀50年代青云的踏歌就進了北京,向中央領導和首都人民獻藝。60、70年代滇池湖畔多次留下了彝家踏歌隊的身影,蒼洱之濱彝歌蕩漾,青云踏歌多次奪魁。上世紀80年代青云踏歌隊一行十二人以云南民間藝術團的身份東渡日本,參加東南亞民族民間藝術節(jié),先后在日本的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六大城市公演,受到了國際友人的熱烈歡迎,漸漸地,青云踏歌已蜚聲海內(nèi)外。

如今,在榮譽與喝彩聲中,巍山踏歌人依舊踏著快樂自在的節(jié)拍,繼續(xù)傳遞著彝家人的熱情和精神。

“刀不磨會生銹,人不學要落后。”又一段歌舞結(jié)束后,他停下了揮舞的大刀,把大刀放在了院子的莰巖邊上,那是一把真正的大刀,加上刀把子差不多兩米長,我用雙手拎了一下,足足有十幾二十斤的重量。

青云村位于巍山縣馬鞍山鄉(xiāng)的西南角,地處山區(qū),這里植被保護完好,為彝族聚居區(qū),踏歌歷史悠久,一代代、一輩輩傳承至今,已成為當?shù)匾图疑畈豢扇鄙俚囊徊糠?,保持了民族民間傳統(tǒng)歌、舞、樂三者結(jié)合的民族藝術的完美形式。郭建榮生于1965,巍山縣馬鞍山鄉(xiāng)青云村委會新村人,雖然有過改變命運的機會,但是“農(nóng)民”是他至此也沒有改變的頭銜。

現(xiàn)年50歲的郭建榮,白小在踏歌場上就是吹蘆笙、笛子和大刀的能手。是青云地區(qū)乃至整個巍山家喻戶曉的“歌頭”,是巍山有名的民族民間歌舞能手、優(yōu)秀民間藝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傳承人。

狂歡島深夜,我們在郭建榮家住下。第二天清晨,太陽已經(jīng)伴隨著早起的彝家人的炊煙升起一竹竿子高了,寒冷了一夜的大山在陽光之下逐漸從冰冷之中走出。隨便洗漱了一番,郭建榮在客堂里一個簡易的火塘邊上坐下后,脫去了極具民族特色的服裝,他看起來就是個平凡得再不能平凡的村民。經(jīng)常抽煙的右手手指熏得老黃了,身上帶著淡淡的煙酒味兒,同所有他這個年紀的樸實無華的村民一樣,或更甚于他們的只是他作為青云踏歌隊隊長的身份,以及那份歌頭所擁有的技藝的榮耀。

郭建榮用火扇扇了扇火塘,笑了笑說,彝家人的生活離不開火,“火是一道透明的晨光,火是一支傳世的古歌……火的顏色描繪出祖先的睿智,火的聲音訴說出后代的希望……在踏歌的廣場激揚生命……

我同行的朋友也插話道:正因為有了火,賦予了一個民族熱愛生活、熱愛民族的生命風范;正因為有了火,出現(xiàn)了內(nèi)涵豐富、力量無窮、感召族人的踏歌藝術…

郭建榮從墻角取來水煙筒,點燃一支香煙,“咕咚,咕咚!”吸了幾口之后,吐出一股濃煙,彈了彈煙筒上的煙灰,說,火一樣的土地,火一樣的民族,火一樣的人,有著火一般的沸騰與情懷!巍山人都知道巍寶山文昌宮文龍亭前的那幅《松下踏歌圖》。

文龍亭是一座六角形亭閣,兩旁有拱橋相連,池閣鑲有雕花礎石欄桿。池旁楊柳依依.池水清澈如鏡,亭影搖曳多姿,環(huán)境清幽,每逢月明之夜,月光灑在水池之中,清麗無比,被古人稱為“龍池秋月”景致。其中繪制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松下踏歌圖”,這是一幅極其珍貴的壁畫,是研究彝族風情、歌舞、服飾及社會生活的重要資料,是西南諸省至今最早發(fā)現(xiàn)的罕見的古代踏歌壁畫。

《松下踏歌圖》長約120厘米,寬約100厘米。麗面反映的是在群山峻嶺中,一塊寬闊的平地上,39人圍成圓圈狀,在一棵古老的蒼松下歡歌起舞,圖中心有三個歌頭,一人吹笛子,二人吹蘆笙,邊吹邊舞,大步跳躍,其余男女老少隨著歌頭吹奏的笛子、蘆笙節(jié)拍踏歌起舞,舞姿優(yōu)美,各具神態(tài)。踏歌的人群中,男的多數(shù)頭戴斗笠,身穿無領對襟衣裳,罩長袍,腳著長靴或云頭鞋,也有少數(shù)人頭戴瓜皮小帽,身穿長袍,腰系寬大腰帶,腳著長靴或云頭鞋。畫面上,踏歌婦女中的中年婦女,頭上盤纏著黑色或藍色的包頭布,上身穿套袖衣和無領領褂,腰系麻布圍裙,下身穿寬褲腳的褲子。少女則頭戴雞冠小帽,留一長辮,上身穿套袖衣和無領領褂,下身穿寬褲腳的褲子,腰系繡花邊的圍裙。至今當?shù)匾妥鍕D女的服飾也還保留著畫面上的式樣。這幅壁畫,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當?shù)氐纳鐣詈兔褡屣L情,是我們今天從事研究彝族歌舞、服飾、社會生活的珍貴文物。壁畫的摹本,曾于1983年代表云南省少數(shù)民族壁畫在北京參加展出,獲很高評價,轟動國內(nèi)外。

《松下踏歌圖》繪記的可能是南詔蒙氏后裔踏歌祭祖的場面。郭建榮說,他小時候在父親的肩上看過一次就記住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每次有機會去趕巍寶山山會的時候,郭建榮都會擠出時間去看那幅《松下踏歌圖》,有時候,一看就是一兩個小時,怎么看都看不厭煩。也就是由于此的緣故,郭建榮白幼與彝族踏歌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彝家戶戶有火塘,彝山處處是歌場…”

踏歌是彝族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族民間歌舞形式,其歷史久遠,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體現(xiàn)了彝族人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是民族智慧的結(jié)晶,是祖先留給子孫的重要文化遺產(chǎn),是十分珍貴的文化瑰寶。

郭建榮說,青云踏歌節(jié)奏明快、多變,步伐多樣,踏歌語言豐富,舞姿時而熱情奔放,時而舒緩柔美,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青云踏歌動作優(yōu)美、套路多、變化大、特點比較明顯,在西南彝族地區(qū)別具一格。有十六步平擺、全翻、全轉(zhuǎn)、平翻、半轉(zhuǎn)、三翻三轉(zhuǎn)、下蹲翻轉(zhuǎn)、直歌、翻歌、躦歌等二十多種跳法、七十多種套路,不僅讓人們大飽眼福,也深深地觸動人們的靈魂。

千百年來,彝家人的喜怒哀樂大都通過山歌、踏歌來表達,巍山的踏歌,東山西山各有不同,南坡北嶺各有千秋,四山八寨,風情各異。踏歌節(jié)奏時快時慢,步步感人,有道是“蘆笙一響腳桿就癢,笛子一吹山歌就飛?!?/p>

一直以來,踏歌這一彝家山寨里的娛樂形式就得到村民們的認同,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郭建榮的爺爺郭應青,父親郭家林都是當?shù)靥じ鑸錾咸J笙和笛子的吹奏能手和歌頭,只有熟練掌握蘆笙,笛子吹奏技藝,熟練踏歌步伐,并且在當?shù)乇容^有聲望的踏歌能手才被推選為歌頭。

在郭建榮記憶中春夏秋冬是那樣的分明,對于現(xiàn)在的孩子是不會體會到的:春天來得很晚。早晚溫差很大,漫山遍野都彌漫著花和草的香氣,我們光著腳上山去砍柴。夏天光著屁股下河摸魚。小時候田雞特別多,下雨時拿手電在田里揀田雞回家燉著吃。秋天是豐收的季節(jié)到處都是山野菜,我們?nèi)淞掷锊赡⒐?,?jīng)常遇到蛇,嚇個半死,膽子大的孩子就把蛇打死拿回家吃肉了。冬天是休息的季節(jié),只有個別的跑山者去忙著打獵,能吃到很多飛禽或是野豬,山里的人們很勤勞,所以日子過得都很好。不過這些都比不上村里踏歌快樂,不論那一家有個大事小事,也不論生活多么的艱難困苦,踏歌是一種快樂的藥引,狂歡的開始。

郭建榮說,踏歌唱調(diào),蘆笙,笛子的吹奏等技藝是通過白學和家傳逐步掌握和精通,大概十多歲的樣子,白己開始在爺爺和父親的帶領下偷偷學習那些繁雜的步伐,似乎不費吹灰之力,白己便學得很好了,并且逐漸在村里參加一些熟人家的踏歌活動。

上小學時,郭建進榮便曾經(jīng)以“小踏歌隊”歌頭的身份代表馬鞍山鄉(xiāng)參加過縣級文藝匯演,后來還多次代表巍山縣和大理白族白治州參加過省、州舉辦的民間文藝匯演。參加各種層次的演出活動,為郭建榮開拓視野的同時,也給他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平臺和交流學習的機會,更加增強了他學習踏歌的信心。

踏歌是男女在結(jié)婚時跳的一種白娛性歌舞,有蘆絲、笛子、三弦伴奏,邊跳邊唱,每逢收獲、婚嫁或節(jié)慶,生活在云南的彝族群眾,少則數(shù)十人,多則數(shù)百上千人,圍著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肅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為背景,合著蘆笙、短笛、月琴和樹葉吹奏的音樂節(jié)拍,男女手拉手,圍成圓圈,逆時針方向踏足而歌,通宵達旦,興盡方休。

郭建榮說,對于踏歌,他是“越拿手就越愛,越喜愛就越是放不下”。中學畢業(yè)后,當時還流行做做生意,郭建榮則專心致志地待在青云幫助父母務農(nóng);農(nóng)閑之時,他最喜歡的事就是踏歌。終于,郭建榮通過父老鄉(xiāng)親的口傳心授和白己的勤學苦練,漸漸領悟了踏歌的精髓,成為一名深受當?shù)厝罕娤矏鄣奶じ枘苁?。他不僅認真組織青云村的踏歌活動,還虛心學習其他地區(qū)的民族歌舞。

青云村是彝族聚居區(qū),歷史悠久的踏歌是當?shù)匾图胰嗣裆钪胁豢扇鄙俚囊徊糠?。踏歌在當?shù)匾驼Z中稱“阿克”,是巍山分布最廣、影響最大、歷史久遠的民間歌舞。而踏歌調(diào)則是踏歌活動中彝族人民用豐富獨特的語言創(chuàng)造的口頭文學,詞句明比暗寓,歌聲優(yōu)雅動聽。

踏歌有三件寶——大刀、蘆笙和笛子,踏歌時要有一人舞大刀(或棍),然后請歌頭和歌手們上席,宴間歌手們用唱調(diào)子來商定如何為主人打好這場歌。歌頭商定后,主人才去點燃篝火,歌頭領先進入歌場,并用蘆笙發(fā)出呼喚聲后,踏歌才能開始。郭建榮從小就對彝族踏歌特別喜愛,遇到不會唱的調(diào)子和不會轉(zhuǎn)的腳法,就向村里的長輩或姐妹學習,只要誰會踏歌,郭建榮就會想方設法地去把他的技巧學到手。

1986年,由于郭建榮在踏歌方面的才華,便被縣里面選拔進入巍山縣民族文工隊,本以為可以脫去一身“農(nóng)皮”,同縣里的專家老師們專心學習研究踏歌相關的知識和技巧,工作兩年后,因為工作上實在不如意,堅持了幾個月,最終還是在1988年的年底回到了青云老家,拿起了鋤頭繼續(xù)務農(nóng)。

在隨后的日子里,郭建榮在青云當?shù)睾椭苓叴逭奶幪じ?,親戚朋友也好,不認識的人也罷,只要有人邀請,他都盡心盡力地做好踏歌工作。慢慢地,郭建榮的身邊聚集了十幾個踏歌高手,每一次外出踏歌,由于郭建榮的技術和人緣好,大家都極力推薦他為頭,幾年時間磨練下來,郭建榮便水到渠成地拉起了一支彝族踏歌隊,而且在當?shù)睾涂h里已經(jīng)小有名氣。

在1995年前后,山區(qū)的文化娛樂生活還十分的單調(diào)匱乏,踏歌成為了當時人們心中最最期待的事情,不論什么時候,只要有踏歌隊到來,各村各寨都當做一件頭等大事來操辦,生怕辦不好,或者怠慢了踏歌隊的人,下次他們不來了。

每當逢年過節(jié)、喜慶節(jié)日或舉辦社會活動的時候,郭建榮和他的隊友們就會像明星一般,在大家的尖叫聲中,出現(xiàn)在踏歌場上。那個年代,四里八鄉(xiāng)人們的平常生活,也因為有了這樣一支踏歌隊的參與而增添了無數(shù)的快樂、喜悅和狂歡。

郭建榮全身心地喜愛著踏歌,也默默地在為大家的踏歌隊付出,他和隊友們一起,以一場場激情無限,如癡如醉的真情踏歌,贏得了巍山縣內(nèi)外各村各寨人們的廣泛認同。

“不彈弦子不上路,不唱山歌不出門…”

凡是有彝族人群聚集的地方,幾乎都要踏歌。產(chǎn)生并廣泛流傳于民間、風格鮮明的踏歌,它反映各地區(qū)、民族特有的勞動、風俗、交際方式和愛情生活。不同地區(qū)和民族的踏歌受生活方式、歷史傳統(tǒng)、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乃至地理氣候等白然環(huán)境的影響而出現(xiàn)迥異的風格特點。通過郭建榮和他的團隊多年的努力和創(chuàng)作改進,青云踏歌更受人們喜愛和接受?,F(xiàn)在在巍山掀起了青云踏歌的熱潮。不論在縣城或在山區(qū)和學校到處都能聽到青云踏歌調(diào)或是見到青云踏歌的場景。

現(xiàn)在,郭建榮不僅熟練掌握了青云踏歌的各種技藝外,還不斷改進踏歌步伐,蘆笙,笛子的演奏和大刀動作等技藝,使踏歌步伐更具有時代性,更加振奮人心,使大刀動作更加流暢好看。踏歌調(diào)也從原來的歌唱愛情,反映生活的內(nèi)容豐富成了歌唱愛情,歌唱黨,歌唱社會主義幸福生活,歌唱改革開放帶來的新農(nóng)村美好面貌等內(nèi)容的曲調(diào)。

關于踏歌的起源,在民間有多種傳說:相傳在部落時期,一次部落之間發(fā)生了戰(zhàn)爭。一個部落節(jié)節(jié)敗退,被圍困于一山頭,眼看夕陽西下,部落首領急中生智,在山丫口燒起篝火,大家圍著箐火轉(zhuǎn)圈,手舞刀棍,口里齊聲喊著“傈僳子你瞧著”(這是踏歌調(diào)中的主要襯詞),山下另外那個部落的頭人見山頭火光沖天,再聽呼喊聲,誤以為援兵趕到,慌忙退兵。為了紀念這次戰(zhàn)斗的勝利,從此這個部落的人們便興起了圍著篝火踏歌的習俗。

馬鞍山的老藝人左偉增(生于1913年)講了另一種傳說: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曾設謀令士卒圍火舞刀,以少數(shù)兵馬嚇退強敵。為紀念勝利,興起圍火踏歌?,F(xiàn)在踏歌時舞的大刀,恰似關刀。又傳:六詔時期(唐),蒙舍詔(南詔)主皮邏閣為統(tǒng)一六詔,于垅圩山建造一座松明樓。借星回節(jié)祭祖之機,設宴于松明樓上,召五詔詔主回蒙舍川祭祖。宴間,皮邏閣退席點火燒樓,燒死了五詔詔主。皮邏閣輕易吞并五詔,建立南詔國。為慶祝勝利,每年農(nóng)歷六月二十五日踏歌慶祝。據(jù)說,這也是巍山彝族火把節(jié)不在二十四日,而在二十五日的原因。

唐·樊綽《蠻書》是這樣記載:“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閭巷,吹壺蘆笙,或吹樹葉,……用相呼召。”清·康熙《蒙化府志》載:“宴會則踏歌跳舞?!薄睹苫靖濉罚骸盎閱恃缈汀じ钑r懸一足,作商羊舞,其舞一人居中吹笙。”

巍山彝族男女老幼都會踏歌,逢年過節(jié)要踏歌,趕廟會要踏歌,婚喪嫁娶要踏歌,老人成福百日(去世后百日)要踏歌,三年脫孝要踏歌,看電影要踏歌,開會前后要踏歌。有些踏歌請客人通宵達旦踏歌,熱鬧狂歡;有些踏歌有嚴格的規(guī)程,必須遵守,歌場必須由權威人士來主持。

我心懷好奇,問郭建榮:“怎么會想到要學這踏歌呢?原生態(tài),在文化藝術領域里出現(xiàn),已經(jīng)有十多年的歷史,你如何理解‘原生態(tài)踏歌?”

郭建榮笑笑:“我在進行一種我的快樂生活,雖然沒有什么錢,我在我心中的廣場上聞歌起舞。我的理解是,大家唱高興了,跳開心了,那就是原生態(tài),那種高興和開心是自然而然的流露,無法遮掩,無法復制。”

我:“你覺得踏歌,你是跳得最好的嗎?”

郭建榮:“不一定要去在乎第一或者第二的評價和定論,我只是在用心地唱和跳,用心就可以啦!彝族人白古就熱情好客、能歌善舞,一個人并不能代表什么?!?/p>

“酒入豪腸,七分狂歡為歌舞,三分釀成月光,嗓子一吼就是半個太陽…”郭建榮唱起調(diào)子來時,那嗓子像是純銀做就,清亮,悅耳,動聽。

看我們意猶未盡的樣子,郭建榮收住了歌聲說道:“這是我白己編的一曲山歌調(diào),從小就唱。

一位中年婦女哼著調(diào)子擠進半開的大門,把一個擔子撂下地:郭建榮走上前去,將地上的草攬好,用膝頭壓著,俯下身,雙手使勁勒緊草腰子,提起來,扔到院墻角落。

那婦女拍拍身上的塵土,露著一嘴潔白的牙齒,笑了笑:“我馬上就去做飯!”

“我的媳婦?!惫s指了指那婦女,她朝著我們露出一臉憨厚的笑容。

從郭建榮的口中得知,她叫褚金翠,也是青云踏歌隊的主力隊員,同時她很支持白己的丈夫開展傳承和發(fā)揚民族文化工作。受父母的影響,他們的兒子、女兒從小就喜歡踏歌,還在就讀的學校里當起了踏歌小教練。

正是因為有了家庭的支持,郭建榮才有機會學習和參加眾多的文藝活動,在文工隊期間,郭建榮在專業(yè)老師的耐心指導和白己的努力下,從學藝逐漸成長為能教授別人、能編排民族踏歌的民族文化傳承人。特別是近幾年,郭建榮參加中央、省、州、縣級的各種演出活動更是頻繁。

郭建榮說:“褚金翠參加過中央、省、州、縣各類文藝表演活動,其表演受到了各類媒體和觀眾的廣泛贊譽。我們年輕時剛剛認識的時候,她覺得我的笛子、蘆笙吹得好,大刀舞得好;我覺得她的調(diào)子唱得好,踏歌跳得好。彼此都很中意。”

廚房離客堂不遠,我看見郭建榮的妻子站起來,雙手抓著鍋蓋向上揭,才稍稍揭開一條縫。一股濃煙從灶口沖出來,差點熏著她的臉。她隨便用袖子拂了拂布滿皺紋的臉,又搖搖頭,白言白語地說:“快了,馬上就可以吃飯噦!”

“踏歌踏到太陽出,一塊豆腐兩塊肉…”

當?shù)匾妥逶陂L期的生產(chǎn)勞動中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起來的一類民歌,在長期艱苦而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巍山彝族人民用歌聲來唱出心中的豪邁,用歌聲來踏平生活中的磨難與坎坷,可以說是當?shù)匾妥迦嗣裆械闹匾M成部分。

西山區(qū)域比東山寬闊,且與外族雜居,相對來說要開放一些。正月初八的“茶山寺會”,正月初九的“紫金山會”,九月十四“垅圩土主廟會”等所有彝家廟會,都要在廟前舉行踏歌。這類踏歌都在白天舉行,沒有東道主,人們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也不講究程序,只要蘆笙一響,人們就圍攏打起歌來。踏歌是西山彝家重要的生活內(nèi)容,無論什么場合,約束甚少,任何人都可在歌場中盡情發(fā)揮白己的才能。

西山地區(qū)又以青云踏歌為代表,節(jié)奏明快多變,動作粗獷奔放。踏歌時要有一人舞關刀或棍。馬鞍山一帶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都要踏歌,白古以來,規(guī)定各村輪流做東道主。青山踏歌除廟會踏歌外,每場也都有東道主。

在郭建榮看來,舞是歌的衍生,歌是舞之靈魂。青云踏歌的音樂,從表面上看各聲部、各段落之間,是各白獨立、互不相關的旋律線條,其實相反,它們互相間是有緊密之內(nèi)在聯(lián)系的。它們都以氣氛、節(jié)奏、速度、多調(diào)式主音和弦構置、十二生肖、信仰、信念、情感等作為紐帶,按一定的方式架構而成。使整場踏歌形成“形散而神不散”的有機統(tǒng)一體,造就了千年不衰的民間藝術奇葩。

1956年,青云踏歌隊參加全國少數(shù)民族民間文藝演出:1980年又在全省民族歌舞會演出中獲優(yōu)秀節(jié)目獎:1986年,美國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曾把這種民間白娛性的歌舞列為最受歡迎的“全球十大民間踏歌”之一。“踏起黃灰做得藥”,粗獷奔放熱烈:獨具原生態(tài)美感的踏歌,雖產(chǎn)生于滇西南的山野村寨,卻在上世紀1987年東渡日本,在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城市演出,譽滿中外;雖然歷經(jīng)百年悠久歷史,她依然在這片土地上洋溢著植根于民間的、蓬勃的生命力。

1988年回家務農(nóng)至今,郭建榮從不間斷參加各種場合的演出。經(jīng)過多年的磨礪和鍛煉,他的踏歌技藝,早已傳出了彝山。郭建榮參加過第二屆、第三屆中國民族藝術節(jié),并在2002年,郭建榮被省文化廳和省民委命名為“云南省民族民間踏歌藝人”:2006年,他帶隊赴京參加“首屆CCTV中國民族民間歌舞盛典”,表演了十六步平擺、三步一掂、半翻半轉(zhuǎn)、全翻、三翻三轉(zhuǎn)等高難度踏歌步伐,被專家驚嘆為“最難學的民間舞步”。之后在俞良其老師的幫助指導下學習創(chuàng)作和編排。

郭建榮認為,對于傳承問題,農(nóng)民跳舞是出于對白然與萬物的感情、出于生命的需要。只有擁有這種情感的人,才能真正地體現(xiàn)出原生態(tài)的含義。如果換一個人做可能會很難,因為他對踏歌太有感情了。

說到傳承問題,我問:“成立踏歌隊,有傳承的考慮?打這個牌是為了名氣還是藝術的考慮?”

郭建榮說道:“白從選出的幾十名草根隊員在彝寨一展風采后,從成立之時到現(xiàn)在,幾乎每隔幾天就會有人來請。踏歌隊定位于原生態(tài),起步于百姓,為的是將彝族最具代表性、最具青云特色的踏歌文化傳承人挖掘和培養(yǎng)出來?!?/p>

“這是你百分之百選擇當?shù)厝说脑騿幔俊?/p>

郭建榮略有沉思地說:“民間那些質(zhì)樸的文化,需要人們珍惜卻并未引起關注,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的技藝瀕臨消失的狀態(tài)讓我擔憂,因為我是從我個人的角度出發(fā)的,我個人就是個摯愛彝族踏歌的普通人,我從小就生活在青云,現(xiàn)在成為我最最喜愛的一個職業(yè),我懂得踏歌,它不是一個空泛的東西,如果是空泛了它這個東西就沒有靈魂了,踏歌就沒有那種感召力了,它失去了它的那種光澤。正因為當?shù)厝擞羞@種質(zhì)樸真實的情感在里頭,所以我們才很白信。

“好多人,在學習一段時間后,都會萌生了退出的念頭,為什么要下那么大的功夫,花那么長的時間,來做這件事情?”

郭建榮憂慮地說:“狀態(tài)不一樣,離開或者留下都是一種必然,沒有人能夠阻止,我只是在盡力把踏歌展現(xiàn)給人們。其實不是現(xiàn)在才有的想法,我有這種癡迷的情節(jié),要把踏歌傳承下去,人在沒有語言,沒有說話的時候,是要靠形體動作來對話的,所以我覺得踏歌是一個最好的一個表達方式,作為踏歌傳承者,不去把它傳承好,我覺得會是我一輩子的遺憾?!?/p>

2006年4月,郭建榮參加了全省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chǎn)業(yè)研討會議的迎賓演出:10月,應中央電視臺、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和中國踏歌家協(xié)會邀請,隨馬鞍山青云踏歌隊赴京參加中央電視臺《2006中國民族民間歌舞盛典》展演,他編排并參演的彝族踏歌《巍山踏歌》以節(jié)奏明快、多變的踏歌語言和情緒激昂、催人奮進的表演步伐,讓古老的民族民間踏歌藝術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2008年6月,巍山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彝族踏歌之鄉(xiāng)”。消息傳來,郭建榮和青云村的彝家兄弟姐妹們用彝家人特有的方式——痛痛快快地踏歌直到深夜,用熱烈、歡快的歌聲和舞步抒發(fā)著內(nèi)心的喜悅。

2009年郭建榮編排的節(jié)目《阿克里》獲云南省首屆“大家樂”群眾文化廣場舞蹈大賽優(yōu)秀節(jié)目“金獎”,2010編排節(jié)目“阿克里”參加全國第十五屆群星獎榮獲“群星獎”,郭建榮個人也榮獲“群文之星”稱號。其間還堅持經(jīng)常到青云小學利用課外活動的機會教授學生彝族踏歌的舞步技巧,教學生們唱彝族調(diào)子,舞大刀,吹蘆笙和笛子的技藝。

郭建榮說,只要有人來學習踏歌,他都會認真?zhèn)魇?。被命名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后,心里很高興,但有喜也有憂——喜的是政府重視,申報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成功,再也不怕彝族踏歌失傳了:憂的是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彝族姑娘小伙都不愿意學踏歌,有的甚至連彝族話也講不好,很擔心古老的彝族踏歌會消失。如今政策好,給傳承人補貼,還提供踏歌場地和演出機會,踏歌的人慢慢多起來。

在繼承和發(fā)揚青云踏歌的同時,郭建榮還虛心學習其他地區(qū)的民族歌舞,并熱心培養(yǎng)接班人,多次到巍山縣職業(yè)中學、馬鞍山鄉(xiāng)青云小學等學校向?qū)W生傳授踏歌藝術,目前,他正積極地為在青云村建立“踏歌之鄉(xiāng)——巍山”踏歌傳承基地做著準備,他以對彝族民間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和特殊的表現(xiàn),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尊重和好評。

為此,青云小學專門開設了踏歌課程,郭建榮作為編外教師,每星期都去學校給學生上課,傳授傳統(tǒng)的彝族踏歌技法。青云小學也是郭建榮的母校,學校前身是茶家私塾,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八年(1882年).地處巍山縣馬鞍山鄉(xiāng)青云村中心位置——青龍山中部。校址地勢高亢,地開西北,南以青云筆架山為屏障,向北遙望點蒼山、紫金山,向西俯瞰黑惠江,遠近彝族村寨盡收眼底。能夠在自己的母校教授孩子們學習彝族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踏歌,郭建榮覺得很光榮,“編外教師”這也是郭建榮農(nóng)民和歌頭隊長之外的另外一個特殊的頭銜。2013年初,云南師范大學專門請郭建榮為藝術系學生傳授原汁原味的彝族踏歌,讓彝族踏歌走進了大學殿堂。

2014年在馬鞍山鄉(xiāng)政府,巍山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局等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關心幫助下,郭建榮終于完成了自己的一個心愿,成立了“中國云南巍山青云踏歌藝術團”,現(xiàn)藝術團可組織100人左右的踏歌隊伍,其中主力有:茶春梅,褚金翠,羅海燕,羅曉梅,羅春妹,羅曉燕,閉學蘭,常桂芝,阿翠芬,閉琴仙,閉曉玲,閉春玲,李培蘭,閉曉梅,褚紹蘭,閉宗翠,閉永秀,楊金秀,閉文會,羅翠芬,阿鳳蘭,阿麗娟,閉學芳,楊秀美等,隊員平均年齡30歲左右。

“中國云南巍山青云踏歌藝術團”的成立,意味著郭建榮和他的踏歌隊不再是散兵游勇,有了規(guī)范的組織和管理程序,特別是在踏歌技藝的傳承上,有了相對規(guī)范和系統(tǒng)的計劃?,F(xiàn)在,整個青云村只要有郭建榮的地方就是歌舞的殿堂,勞動時他會和別人對個“調(diào)子”:在和家人完成了地里的收種工作之后,在茶余飯后,在安頓好了80歲的老母親的食宿之后,他都會隨時當起傳授踏歌技巧的老師,有時是教鄰居的女兒唱一段踏歌調(diào),有時是和妻子商討踏歌步伐的要領,有時是耐心指點自己的兒女學習踏歌。

成績和榮譽越來越多,但郭建榮并沒有驕傲,問及他今后的打算,他有點靦腆地說:“我的目標是要讓更多的后人學會踏歌,讓青云踏歌代代相傳。”

回望炊煙,心潮激蕩。飄動的炊煙下,郭建榮和妻子揮動著手臂與我們道別。在下山的路上,我不時地回頭看看那個大山里普普通通的彝寨子,把眼睛睜得大大的,想把它的美好留在心里。

猜你喜歡
蘆笙青云彝族
岜沙蘆笙節(jié)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藝術教育中的傳承
彝族傳統(tǒng)服飾與現(xiàn)代創(chuàng)新設計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你好,蘆笙
蘆笙戀歌
根性文化的蘆笙
云南省代彝族文人文學簡論
白玉县| 巩留县| 吕梁市| 三门县| 娄底市| 黄大仙区| 西藏| 缙云县| 泸西县| 沧州市| 百色市| 彩票| 民乐县| 杨浦区| 闸北区| 门源| 吴桥县| 沁水县| 文安县| 榆林市| 合水县| 莱州市| 军事| 平邑县| 垣曲县| 玉溪市| 吉首市| 仙游县| 南郑县| 民权县| 塔城市| 奉新县| 镇沅| 扬州市| 涟源市| 石阡县| 黄大仙区| 巴彦淖尔市| 遂宁市| 界首市| 特克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