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二十四城記》和《出梁莊記》用不同的藝術形式、不同的題材,表達了相同的精神困境和藝術思考。兩個藝術文本在內在精神和言語形式上構成了互文,一起見證了70后個人精神視域中的中國經驗,隱喻著一代人回憶的荒涼與歸鄉(xiāng)的無望。處于轉型期的中國,在經濟獲得一定發(fā)展以后,怎樣真正地在日常生活中將“人文觀照”和“社會救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是兩位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內部動因,也是潛意識里祈求獲得的社會回應。
[關鍵詞] 《二十四城記》;《出梁莊記》;70后;人文觀照;中國經驗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5595(2015)04-0086-05
《二十四城記》是賈樟柯執(zhí)導、2008年上映的一部電影,《出梁莊記》是梁鴻出版于2013年的一部紀實文學作品?!抖某怯洝肥琴Z樟柯《三峽好人》之后對四川的又一次深層言說,只不過它有別于我們想象中一般意義上的電影,它沒有“故事”,很少動態(tài)的影像畫面,幾乎棄絕了“表演”的成分而是不斷地讓人物“靜靜地說”,它遙遠地偏離了我們的“期待視野”,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當前主流電影敘事的一次解構。《出梁莊記》是一部紀實文學作品,梁鴻正是憑借它斬獲了2013年第11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散文家獎?!冻隽呵f記》和《中國在梁莊》(2010)一起,構成了梁鴻見證中國農民心路歷程的“梁莊系列”。梁鴻把書寫的對象定位在豫南的一個村莊:梁莊。作者走訪了很多人,書中充滿大量由這些人的錄音轉化的文字。作者交代背景和“被走訪者”,剩下的就是讓他們“靜靜地說”。
兩個文本最顯著的表現(xiàn)方式是“讓他們說”,只不過說的內容不同:前者說出了一個國營軍事工廠的前世今生,以及這背后三四代人的世事變遷、人情冷暖;后者說出了一個中國鄉(xiāng)村的歷史與現(xiàn)狀,以及這背后的人事糾葛、寂冷蕭條。雖然擺在面前的是“軍工”和“農村”,但如果合起來看,大致可以看出那些繁華背后的蕭條、輝煌背后的慘敗、熱鬧背后的凄清以及速度背后的緩慢、變化背后的恒在。
一、“記”:70后精神回鄉(xiāng)的見證
兩部作品不約而同地以“記”的方式來講述他們的故事,在這種趨同性的背后,有某種共同的創(chuàng)作驅動力?!坝洝弊鳛橐环N體裁和書寫類型,在中國古代《說文》、《廣雅》、《文心雕龍》等著作中均有記載。①在日常的意義上,筆記、日記、游記等側重于用文字記錄、記載,而“記”作為一種敘事文體,在文學中得到了更加廣泛的運用。從記載言語,到記載事體,“記”的文體張力也日益豐滿?!坝洝痹诖蠖鄶档臅r間和空間中,潛藏了一種“紀實”的基質。而作為一種文學樣式,它是想象力發(fā)揮作用的虛構的產物,比如著名的古典小說《紅樓夢》,它最初的名字便是《石頭記》。《史記》、《西廂記》、《西游記》、《老殘游記》等史學或文學經典,構成了“記”這種文體在中國歷史中的復雜承載。“記”同樣貫通了西方的文化歷史,《圣經》里便有《出埃及記》、《約伯記》等,承載了敘述故事、記錄言行的重要體式。在西方的文學傳統(tǒng)中,英國作家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等,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構成一個偉大的文學序列。歷史的車輪進入現(xiàn)代中國,“記”同樣參與著中國文學的歷史書寫。撞開古老中國封建思想大門的正是魯迅的《狂人日記》,魯迅還寫有《傷逝——涓生手記》,當代中國文學以宗璞的《南行記》、《東藏記》等為代表的書寫,同樣構建了“記”這種文體對歷史、時代的回應序列。②
兩部作品的作者都出生于1970年代。③不同于“知青一代”的“下鄉(xiāng)體驗”與“時間之傷”,也不同于60后的“文革記憶”和“文化熱腸”,70后有他們獨特的歷史觀念與現(xiàn)實體驗。時代賦予他們的身體記憶和靈魂創(chuàng)傷必定是獨特的。向前,他們比不上那些出生于1950、1960年代而在1980年代無比輝煌的“時代弄潮兒”;向后,他們又比80后們多了些歷史的重負和難以卸脫的沉重——這正是他們的尷尬?;艨∶饔谩皩擂蔚囊淮泵切?0后詩人——這幾乎可以用來指涉一代人,他們中的“代言者”替整整一代人說出了隱秘的心聲。他們艱難地周轉在城市生存和農村記憶之間、斡旋于前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之間,夾在緩慢蝸行的中國和飛速發(fā)展的中國之間,從童年、少年一路走來,忽然間“人到中年”,竟然成了無根——生存之根、精神之根——的人。梁鴻在書中描述了一個名叫梁磊的青年,他從梁莊走出,考入重點大學,然后到南方工作,梁鴻在書中對他的言說從某種程度上也是對自己甚至是對整整一代人的言說:“他看到的、聽到的和他所經歷的,都使他無法找到亮光來支撐行動。他和他的同代人,經歷了這個國度最大的變幻,他們在前現(xiàn)代那一刻出生,在日新月異的巨變中經歷童年和少年,等長大時,展現(xiàn)在他們面前的已經是一個后現(xiàn)代社會的超越景觀。而此時的他們,感受最深刻的不是景觀的宏大耀眼,而是這景觀背后的支離破碎。”[1]217賈樟柯被譽為“第六代導演”的中堅,他的電影語言獨樹一幟,電影風格奇崛而艱澀。他善于通過長鏡頭來細膩、精準地書寫底層人生存的艱難。而今的電影藝術,有太多的“炫”、太多的特技與空幻,而賈樟柯是一個電影藝術的“逆行者”,他一直在做著“電影的減法”,到了《二十四城記》,這種減法甚至已經減到了無窮小。正是在這種近乎笨拙的敘述中,賈樟柯奇跡般地鉆進了中國社會的地心。相對于賈樟柯,梁鴻的知名度要小很多。梁鴻是最近10年在文學、學術界漸漸聞名的,她的成長故事是與貧窮而安靜的鄉(xiāng)村生活緊緊纏繞在一起的,從貧窮的河南小村莊到繁華的北京,她的成長經歷和人生變遷與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命運緊緊相連,并因此而使她保持了觀察生存世界的獨特角度。
兩位作者在世俗的眼光中都有些背離他們表層的文化身份,在電影娛樂化的當今時代,賈樟柯固守著電影的現(xiàn)實關懷,而作為學者的梁鴻并沒有固守學院的“金字塔”,而是以敞開的形式將社會歷史和現(xiàn)實納入筆下。這正是他們作為“有機知識分子”的表征。1990年代以來,商品文化、大眾文化在中國迅速蔓延,當70后登上藝術舞臺、展開藝術活動時,正與其不期而遇。隨著對歷史、時代的深入探詢與觀照,70后正不斷地朝“有機知識分子”的身份轉向。他們不滿于自身的“體制”和“身份”,甚至肆無忌憚地僭越,以便更加“有機”地融入這個社會。正如70后學者霍俊明所言:“當70后一代人漸漸過了而立之年向不惑之年走近的時候,黑暗中門縫里透露出來的依稀的燈光讓他們不能不集體地面對往事、回首鄉(xiāng)村,反觀來路,而越是在物欲化的城市里,這種回望的姿勢越是頻繁而深入?!盵2]這正是70后一代人的精神表征。他們是“夾縫”中的一代,他們沒有80后、90后那種“娛樂至死”的精神氣質,也沒有50后、60后那樣堅固、執(zhí)拗的精神之根,所以他們只能不停地尋找。只要一有機會,他們就會返回,向著空間和時間索要答案,這是一種精神之渴。賈樟柯和梁鴻把對歷史現(xiàn)實的反思與叩問,融進了最為古老的藝術體式中——用“記”的方式撕開所謂盛世中國的華麗面紗,呈現(xiàn)出那些背后的、看不見的中國細節(jié)。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8月
第31卷第4期馬春光:回憶的荒涼與歸鄉(xiāng)的無望
二、“工”與“農”:中國故事與中國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迎來高速發(fā)展,一個嶄新的中國飛速前進,反映在藝術上,那些表現(xiàn)時代變遷、歷史前行的作品尤其多。然而在“中國”這個龐然大物飛步疾走之時,除了那個更高更美的中國形象之外,還存在著一個身后的“看不見”的中國形象,它可能就藏匿在前者的身后,在時代的主流中,它很容易被遺忘。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這種“盲視”使得一些藝術家不斷地產生“回望”的念頭。那是一種反抗遮蔽的內心沖動,是歷史深處的“呼愁”④在叫喊,這代人,毫無意外地和這個形象相遇了?!斑@一代人以自己特有的青春與成長,見證了中國社會自1980年代以來的歷史巨變,也深刻地體會了生活本身的急速變化對人的生存觀念的強力制約。”[3]13和其他同類題材的藝術文本相比較,他們關注的角度更加獨特,更加內在。同是關注中國的工業(yè)變遷,我們之前有所謂的“改革文學”,集中于最尖銳的問題,突出主要人物,注重宏大敘事,但它們很少真正從一個普通工人的角度、用普通工人的眼睛去觀照;農村鄉(xiāng)土題材的文學一直很熱,但梁鴻的這一系列著作卻更加真實,它直接洞徹了農民內心的黑洞和無法觸碰的絕望,寫出了“生活挫折對內部精神的擠壓”。近年來比較優(yōu)秀的鄉(xiāng)土文學作品,譬如賈平凹的《秦腔》,雖然也寫農村的凋敝,但它是在象征的意義上書寫的,文人趣味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它的批判鋒芒,而梁鴻的“梁莊”系列的“最與眾不同之處,就是借助對鄉(xiāng)村農民和‘農民工生活的表現(xiàn),讓鄉(xiāng)村說出了自己的聲音”[4]。
在《二十四城記》中,幾個敘述者娓娓道來,觀眾不僅僅是在“聽”,同時還在“看”,傾訴者說話的語調、表情甚至身體某個無意識的動作,都在昭示他們的生活,同時也在揭示時代變遷中的辛酸、迷茫無助甚至絕望。從建廠之初的元老(影片中何錫昆言語中講述的師傅,工作時勤儉無比,而老年生活無比清苦),到上海來的美女廠花(影片中的上海姑娘顧敏華,因長得標致而被稱為“廠花”,卻在一連串的錯過中,耽誤了婚姻),再到蕩出體制之外的80后女孩(影片中的娜娜,廠領導的女兒,極端叛逆,以替別人在港臺買奢飾品賺取中間費為生),三四個年代的人的生活與一個工廠的命運緊緊相連。賈樟柯對敘事結構的精心設置,在效果上至少有這樣幾點好處:第一,真實性。雖然影片有陳沖、呂麗萍和陳建斌等著名影星在表演,但一個接一個地對著鏡頭說,反倒營造了一種“訴說命運”的“真實”的“假象”,所以,它遠比精心設置一些精彩場面、斥巨資還原歷史場景來得更真實。第二,這種講故事的方式,更容易契合我們的內心。在紙張、影像、網絡沒有產生之前,我們的文學、藝術是口耳相傳的,“口耳相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更何況我們的民族有著悠久的說唱文學的歷史,可以說,我們的血液里有“講故事”、“聽故事”的基因。第三,賈樟柯讓人物在鏡頭前靜靜地說,其實是解放了觀眾的想象力。每個人在頭腦中都有一個僅僅屬于他自己的、獨特的對歷史的回憶與想象,再精妙的畫面、再精準的還原,也不可能契合所有人的回憶和想象,所以“靜靜地說”由一個人的話語出發(fā),收獲的是無窮多的內心景象。我們的國家不斷地進行改革,政策和宏觀景象往往是樂觀的、主流的;而“媒體”往往只關注那些最典型的社會現(xiàn)象,我們甚至已經把自己淹沒在大國盛世的繁榮、進步的幻象中而怡然自得。是《二十四城記》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前現(xiàn)代圖像”和“后現(xiàn)代碎片”,原來歷史和社會從來都沒有我們設計的、想象的那么整齊,那么單一。
梁鴻的“梁莊”書寫,是一個浩大的工程。第一部書名之曰《中國在梁莊》,初讀這個名字可能會有些費解,其實它的意思是“梁莊這個河南村莊所呈現(xiàn)的中國的細節(jié)和特殊面貌”,這關涉從何種角度、何處去觀察中國的問題,上海浦東的陸家嘴是中國,北京五環(huán)堆疊的廉租房也是中國。這部書把梁莊這個村莊作為一個“社會有機體”來寫,寫盡了它的方方面面,包括梁莊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道德、宗教等等。從多維的角度呈現(xiàn)了一個破敗的、凋零的中國農村,這里有鄉(xiāng)村實體的衰敗,也有鄉(xiāng)村精神的枯萎。這是一種“敞開”,一種展示。第二部《出梁莊記》則把視線轉移到漂流在外(西安、北京、內蒙古、鄭州、青島、東莞、南陽等)的梁莊籍打工者。筆者覺得這部書的角度很獨特,甚至是唯一的、別致的。因為在以往的農民工書寫中,大多是從“城市”的角度來寫這些“闖入者”,或者是從“中立”的角度來寫這些“生存者”,總起來說是一種“他者”的視角,而梁鴻是從“自己人”的角度來書寫那些“漂泊者”,這樣的一種眼神和城市人投來的眼神正好相反,它更接近這些人的內在心理,因此也更真實,更有震撼力地寫出了農民工身份的復雜性。恰如她所言:“農村與城市在當代社會中的結構性矛盾被大量地簡化,簡化為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貧窮與富裕、愚昧與文明的沖突,簡化為一個線性的、替代的發(fā)展,簡化為一個民族的新生和一個國度興起的必然性。我們對農村、農民和傳統(tǒng)的想象越來越狹窄,對幸福、對生活和現(xiàn)代的理解力也越來越一元化。實際上,在這一思維觀念下,農民工非但沒有成為市民,沒有接收到公民教育,反而更加農民化?!盵1]310出現(xiàn)在梁鴻書中的西安三輪車夫、內蒙古的河南校油泵工,都棄絕了以往農民工書寫中的“他者”視角,從另一個視角直接逼進了農民工生存的核心。
兩個人的作品,一個寫工廠,一個寫農村,它們的題材完全不同,但內里卻有很多一致。其實它們共同象征了70后一代人回憶的荒涼與歸鄉(xiāng)的無望。賈樟柯作品象征的是共和國工業(yè)家庭之子的回鄉(xiāng),而梁鴻作品象征的則是鄉(xiāng)土中國之子的回鄉(xiāng),這種精神回鄉(xiāng)最終抵達的恰恰是“永遠回不去的故鄉(xiāng)”。在這個意義上,梁鴻所言——“我無法不注視它,無法不關心它,尤其是,當它,以及千千萬萬個它,越來越被看作中國的病灶,越來越成為中國的悲傷時”[5]——構成了一代人的復雜精神隱喻?!抖某怯洝返慕Y尾,軍工廠的老廠址被一個叫做“二十四城”的現(xiàn)代化小區(qū)所取代,現(xiàn)代的“房地產”商業(yè)取代了前現(xiàn)代的“軍工廠”;而在“梁莊”系列中,梁莊已經面目全非,變得支離破碎,它在某種意義上已經不再是那個內心的村莊。在這個意義上,兩部作品都是在尋找失落家園的路途上的一次心靈探險?!斑@一代作家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在努力尋找自身的寫作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秘密通道,立足于顯豁而又平凡的‘小我,展示庸常的個體面對紛繁的現(xiàn)實秩序所感受到的種種人生況味?!盵3]13他們在尋找的過程中,共同抵達了這個秘密通道。他們渴望找尋到那個答案,期待盡可能地抵達真實,都從當事人自己的角度出發(fā),讓他們“靜靜地說”,前者通過影像、聲音,后者通過書頁、文字,這是多么巧合。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兩個文本內在的藝術精神是一致的,它們也達到了近乎一致的表達效果,藝術品中的“他們”確實說出了那個我們以前沒有聽過、沒有看到但又確實存在的無聲的中國:這是身后的中國,無比真實的中國。
三、人文觀照與社會救贖
賈樟柯的電影公映是在2008年,彼時,中國正沉浸在北京奧運的巨大盛世幻象中;而梁鴻的“梁莊系列”出版是2010年以來的事,中國城市的房價飆升,而農村大面積凋敝。兩個藝術文本在內在精神和言語形式上構成了互文,一起見證了70后個人精神視域中的中國經驗。
作為一部社會學與文學交相融合的作品,《出梁莊記》顯然棄絕了單一的人文觀照或社會學還原,它有著更加難以言辯的復雜性。文學與社會學融合所彰顯的人文觀照,在文本的“縫隙”——章節(jié)前引言中得到表征。梁鴻在文本的每章節(jié)前的引言,第一部還是社會學層面的征引,第二部就多用詩歌的形式。梁鴻援引了里爾克《世界上最后的村莊》的詩句“離棄村落的人們流浪很久了,/許多人說不定死在半路上”[1]243,以及雅羅斯拉夫·塞弗爾特《故鄉(xiāng)之歌》中的詩句“當生命的最后一刻來臨/我們將長眠在她那苦澀的泥土之中”[1]289。詩歌這種最具人文意識的形式被嵌進了它們的文本,使得它們的人文內涵更加豐富。巧合的是,賈樟柯在《二十四城記》中很好地借用了詩歌的表意功能,不管是歐陽江河“整個造飛機的工廠是一個巨大的眼球/勞動是其中最深的部分”的隱喻表達,還是葉芝的“我在陽光下招搖/現(xiàn)在,我萎縮成真理”的哲理表達,都潛隱了賈樟柯的詩性人文觀照。
伴隨著這種濃郁的人文關懷,作者還鮮明地體現(xiàn)了一種自審意識。我們從梁鴻的文本中能夠鮮明地感受到作者分裂的感受,她一方面想深深地進入這個村莊、這個鄉(xiāng)土中國的內部,去發(fā)現(xiàn)它的“細節(jié)與經驗”;另一方面她又一直在表達著對這一切的厭棄。這不由得讓人想起魯迅,文本中作者的童年伙伴小柱的死亡,不正是21世紀的閏土嗎?只不過新時代對小柱的戕害更加顯豁,這種顯豁不僅僅表現(xiàn)在精神上,更表現(xiàn)在身體上,小柱這一“無名農民的無名死亡”,暗含了更加豐富的歷史內涵與精神傷痛。賈樟柯在《二十四城記》中,充分調動鏡頭的影像功能,言說者講述時無意識的動作、表情,都彰顯了作者深沉的人文觀照。影片開頭何錫昆的哽咽以及喉結的顫動,廠花顧敏華言說自己經歷時雙手一直在無意識地揉搓,還有那些工人麻木的表情,以及他們中的大多數在言說過程中不自覺的哭泣,都表達了作者在進行“群像”展示時所滲透的人文觀照。
兩部作品精準地展示了在中國飛速現(xiàn)代化的道路上被甩出軌道的那些人的生活。它們善于展示“現(xiàn)代性”的“轉型期”背后的東西。一個很明顯的共同點就是對“凋敝景觀”的展示,梁鴻在書中一次次提及老屋的凋敝、鄉(xiāng)村的荒涼,并且用大量的照片進行直觀展示?!抖某怯洝吠ㄟ^長鏡頭對“成發(fā)集團”舊址、宿舍區(qū)的殘破與凋敝進行展示。這些景觀其實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們和那些被采訪者一起,共同講出了騰飛中的中國背后的故事。而所有這些景觀,又是和作者的記憶相聯(lián)系的,這些景觀已經變成他們“觸不到的記憶”,對它們的展示,是一種講述,更是一種尋找,一種擔當:“梁鴻用《中國在梁莊》和《出梁莊記》,再次驗證了‘中國經驗作為人類歷史上規(guī)??涨暗默F(xiàn)代轉型的重要性,也召喚著中國知識分子獨有的擔當。”[6]
著名學者陳平原在一次關于20世紀“八十年代”的訪談中,談到了1990年代至今“人文科學”的隱遁和“社會科學”的勃興[7],并對其作出了肯定。這暗含了一種很敏銳的警示。當代中國的經濟轉型,使得以經濟學為代表的社會科學被置于前臺,經濟社會取得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但正是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更多的社會問題。影片中的一個細節(jié)可以為我們說明這一問題,1994年是中國經濟發(fā)展中很重要的一年,正是這一年,影片中的侯麗君下崗了,她的苦難生活從此開始。實際上,以經濟社會發(fā)展為主導的“宏大敘事”在一定程度上嚴重遮蔽了相當大一部分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他們的世界與經濟騰飛無關,而是人生厄運的開始。社會的發(fā)展需要“人文關懷”,但在一些重要的歷史發(fā)展時期,大量社會問題的出現(xiàn),靠的是社會學的解決。文學、電影等藝術通過藝術形式展現(xiàn)一些社會問題,它最終要得到的是社會學的解決。歷史的某個時期,往往是“人文思潮”催發(fā)了社會活力,迎來的是扎扎實實的科學研究和社會學“田野作業(yè)”?!叭宋摹睂W科和“社會”學科有良性互動的社會,才是一個健康的、良性的社會有機體。但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日益變成一個“娛樂至死”的社會,暢銷的、娛樂性的小說處于文學的正宗,電影藝術和商業(yè)、娛樂業(yè)聯(lián)姻,須臾不可分離,即便是這些年過熱的“國學”也迅速在電視上、在暢銷書中被娛樂化,藝術正日益失去它介入現(xiàn)實、批判匡正現(xiàn)實的“及物性”。而“社會學”也日益變得急功近利,甚至變得“勢利”,它被牽制著關注那些所謂的社會“熱點”,而逐漸失去關涉最底層、最急迫現(xiàn)實的勇氣和能力。少數的、上層的話語權正日益遮蔽多數的、下層的生存現(xiàn)實。
兩位70后藝術創(chuàng)作者用他們獨特的文本為我們展示了當下中國的一個側影,我們應該展開更深入的思考。處于轉型期的中國,在經濟獲得一定發(fā)展以后,怎樣真正地在日常生活中將“人文觀照”和“社會救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這可能正是他們創(chuàng)作的內部動因,也可能是潛意識里祈求獲得的社會回應。
注釋:
① 《說文》言,記,疏也,即分條記錄或分條陳述的意思?!稄V雅》言,記,識也。劉勰在《文心雕龍·書記第二十五》中記載“記之言志,進己志也”,即是說,記就是把言語記下來,是為了向上進獻自己的意志。
② “記”在當代成為一種具有極大包容性的文體,詩歌、小說、散文以及電影文學以“記”的方式大量出現(xiàn),從某種程度上昭示了它的文體張力以及融合“現(xiàn)實”與“虛構”的黏合力。
③ 賈樟柯生于1970年,梁鴻生于1973年,目前學界對70后研究頗多,這種以“代際”視角切入的研究雖然存在諸多爭議,但卻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這一代人在特定時代語境下的審美共性。
④ “呼愁”是土耳其作家帕慕克作品中“huzn”一詞的中文翻譯,梁鴻在她的書中借用了這個詞語。
[參考文獻]
[1] 梁鴻.出梁莊記——中國的細節(jié)與經驗[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3.
[2] 霍俊明.尷尬的一代——70后詩歌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9.
[3] 洪治綱.再論新時期作家的代際差別及劃分依據[J].當代文壇,2013(1).
[4] 賀仲明.如何讓鄉(xiāng)村說出自己的聲音——讀梁鴻《中國在梁莊》、《出梁莊記》有感[J].文藝爭鳴,2013(7):101.
[5] 梁鴻.中國在梁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6.
[6] 房偉.梁莊與中國:無法終結的意義——評梁鴻的長篇非虛構文學作品《出梁莊記》[J].文藝爭鳴,2013(7):109.
[7] 査建英.八十年代:訪談錄[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6:141.
[責任編輯:夏暢蘭]
Remembering Desolately and Homecoming Hopelessly:
An Intertextual Reading of 24 City and Chu Liang Zhuang Ji
MA Chunguang
(School of Literature & Journalism,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China)
Abstract: With different art forms and different subjects, 24 city and Chu Liang Zhuang Ji expressed the same spirit and artistic thinking. The different artistic texts were intertextual in mental and verbal forms, witnessed Chinas experiences of the 1970s in remembering desolately and homecoming hopelessly, implying one generations experiences in the above respect.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China, after the economy had gained a certain development, how to truly fuse in "humanistic view" and "social salvation" together organically in the daily life was the internal cause of the two artists, subconsciously hoping for social response.
Key words:24 City; ?Chu Liang Zhuang Ji; after the 1970s; humanistic view; Chinas exper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