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在《八月之光》這部小說中于場景的陰森、人物的怪誕與情節(jié)的驚悚上盡顯了哥特小說的本質(zhì),同時以凝重、細膩的筆觸身讀者展示了一個衰落與荒蕪的世界和當時南方人在種族制度的桎梏下內(nèi)心的沖突,并且反映出作者對人類生存的人性化憂慮。
關(guān)鍵詞:《八月之光》;哥特特征;場景;人物;情節(jié)
《八月之光》是??思{的第七部長篇小說,也是他的小說中篇幅最長的一部。比起《喧嘩與騷動》和《我彌留之際》等書,其寫作手法更為傳統(tǒng)、更容易閱讀,同時又具有福克納作品所特有的風格、創(chuàng)新和深度。在一個精心構(gòu)筑的南方神話般的王國里,??思{以凝重、晦澀、繁雜細膩的筆觸向讀者展示了一個衰落、畸形、荒蕪的世界。
哥特小說通常以古堡、廢墟或荒野為背景。故事情節(jié)恐怖刺激,充斥著兇殺、暴力、復(fù)仇、強奸、亂倫,甚至常有鬼怪精靈或者其他超自然現(xiàn)象的小說氣氛,陰森、神秘、充滿懸念[1]。《八月之光》這部小說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哥特式的悲劇。小說以一起謀殺開篇,在敘事過程中有各種心理、社會因素夾雜其中,不斷展示各式各樣的哥特主題。在這部小說中,現(xiàn)在行為的根源須追溯到過去,其神秘和懸念大都體現(xiàn)在人物、動機、罪惡和后果上。小說的情節(jié)發(fā)展與杰弗生鎮(zhèn)相對應(yīng),而并非與之相融,例如所有的主要人物都不屬于杰弗生鎮(zhèn)。在夢一般的逃亡中不斷追尋?!叭说谋灸芫褪亲鰤簦鴫舻谋举|(zhì)就是對現(xiàn)實的扭曲和對全新經(jīng)歷的渴望。”[2] P82
一、哥特式的場景
Francois Pitavy認為哥特式的闡述是四種創(chuàng)作方式之一,另外三種為神話、存在主義和人文主義[3] P153。哥特特征大多為暴力、令人毛骨悚然的場景、夢魘般的氛圍和性虐待。福克納的小說涉獵廣、力度強、氣勢磅礴,既有對南方過去的深刻審視又有對美國荒野文化的深邃的了悟。??思{將哥特因素融合于現(xiàn)實主義中。比起《圣殿》,“《八月之光》的結(jié)構(gòu)更為考究,暴力描寫更為含蓄,甚至糅進了一些喜劇性情節(jié)和偵探小說的敘事技巧?!盵3] P153 現(xiàn)在的行為在杰弗生鎮(zhèn)和周邊地區(qū)交替發(fā)生,伯頓一家的房子座落在杰弗生鎮(zhèn)體面人家的外圍,希陶爾的房子是小說中主要人物進行活動對話的場所。《八月之光》中許多自然場景能與人物的行為和情感達成和諧一致。莉娜的旅程貫穿整個夏季,伴隨著她的始終是秀麗的田園風光,季節(jié)和季節(jié)的特征對于莉娜的故事十分有意義,這與喬的故事在現(xiàn)在形成鮮明的對照?!栋嗽轮狻返念}目本義直指這個季節(jié),1957年??思{在弗吉尼亞大學講演時,曾這樣說道:“在密西西比州,八月中旬會有幾天突然出現(xiàn)秋天即至的跡象:天氣涼爽,天空里彌漫著柔和透明的光線,仿佛它不是來自當天而是從古老的往昔降臨……,這就是標題的涵義?!盵4] P4
從哥特式傳奇的角度分析,當自然世界并不陰森恐怖時是十分宜人的,而在??思{筆下既簡單又現(xiàn)實。莉娜一直坐著各種各樣的馬車行進在路上,“像是化身為神的無窮無盡的馬車行列,仿佛是那古甕上的繪畫,老在前進卻沒有移動。”[4] P5整個場景正如Francois Pitavy 所言,“景色大多數(shù)是用光和影、寂靜和動態(tài)來形容” [3]P163。句子節(jié)奏和令人回味無窮的話語使得簡單直白的情節(jié)有了時間和動機上的懸念。沿著漫長單調(diào)的紅色馬路,莉娜一直在滿懷希望地尋找自己的情人,身后的背景不斷地變換,越來越有令人愉悅的田園美景。作者對她家鄉(xiāng)的描寫所呈現(xiàn)出的是狄更斯或康德拉筆下的一派荒涼、頹廢景象,如同一架立在荒園上破舊的機器。
在喬的故事里出現(xiàn)過兩個農(nóng)場,一個是養(yǎng)父麥克依琴的,另一個是伯頓家的。喬第一次看到養(yǎng)父的農(nóng)場在十二月一天的黃昏時分。在夏日的夜色里,繁星滿天,螢火蟲四處飛舞,鳥鳴聲婉轉(zhuǎn),可就在這樣詩情畫意的情境里,喬卻被毒打了一頓。他下一次被毒打的情境和這次如出一轍。在這慣常的哥特式的月夜里,有麥克依琴的追捕,喬的遁逃,兩人相遇和最終喬對他的養(yǎng)父殘忍的報復(fù)。伯頓家的農(nóng)場是喬和莉娜先后棲身之處,此處是一個被荒廢的花園。喬在這里謀殺了情人,而莉娜卻在原本是喬的小木屋里生下了孩子。
喬的故事開始于一個避難所并結(jié)束于另一個避難所,前者是孤兒院,后者是希陶爾那并不安全的“圣殿”。在這兩點之間,喬不停地找尋著心目中的避難所,最終卻發(fā)現(xiàn)人生是多么寂寥與無助。他的一生中呆過許多屋子,??思{最初將這部小說取名為“黑屋子”,后來才變?yōu)椤栋嗽轮狻?,喬的一生幾乎是在形形色色的黑屋子里度過。喬曾呆過的孤兒院一旦被喬想起時,他總認為那里時不時漂浮出一種腐朽與陰沉的味道,就如同他以后的性格一般。“這幢樓房的紅磚墻已被它的煙囪,更多的是它四周的煙囪,熏得污黑黯淡;戶外空地鋪滿爐渣,寸草不長;活像一座監(jiān)獄或一個動物園”[4] P84“在這里他受到了種族主久和性墮落的毒害,并在他的思想意識中造成了是非孤顛倒和因果關(guān)系的混亂。孤兒院就像一個巨大黑屋子,籠罩了他的一生,使他永遠逃不出它的陰影。”[5] P336
孤獨院營養(yǎng)師的房間盥洗室里偷情的一幕使他對女人產(chǎn)生了無比的厭惡,喬在養(yǎng)父麥克依琴家的屋子里時即使總是遭到毒打,他也不想要得到養(yǎng)母的溫情善意,因為“他相信自己會永遠成為它的犧牲品,他憎恨它勝過憎恨男人的冷峻無情的公正”[4] P119。麥克依琴的家是個典型的清教主義環(huán)境,喬從自己的房間窗戶爬出來會情人時,回身望著他所住的房子,“房舍蹲伏在月光里,黑魆魆的神秘莫測,暗藏危險,房舍仿佛在月光下獲得了個性,充滿威脅,是個陷阱”[4] P137,四處彌漫著陰森可怕的氣氛。初戀情人博比的屋子里“空氣沉悶,一股陳腐的氣味”[4] P42,喬以為自己找到真愛,并把認為自己身上帶有著黑人血液的信息告訴了她,最終卻是一場背叛。
喬第一次來到杰弗生鎮(zhèn)時,首先選擇的落腳點便是喬安娜的家,“他看見一幢大住宅。這所住宅隱蔽在一從樹林中間,顯然曾是一度惹人注目的地方??墒乾F(xiàn)在,樹木需要修剪,房屋已經(jīng)多年沒有油漆過”[4] P160。雖然喬和伯頓小姐暗中來往了三年,已是情人關(guān)系,喬卻一直住在喬安娜那座除了黑人之外從沒有人來過的大“黑屋子”后面的棚子里,喬安娜允許他進入她家房子的地方只有廚房和臥室,似乎他低賤的身份只配呆在這些地方,而正房是他萬萬不能涉足之處。小說沒有直接描寫囚禁喬的牢獄,可對喬來說,牢獄卻是遠離暴力傷害的避難所。喬本以為在希陶爾的屋子里可得到庇護,從牢獄逃到希陶爾的房子,喬經(jīng)歷了一場短暫、瘋狂、惡夢般的逃亡,本以為已逃進圣殿,結(jié)果卻是死亡的陷井。那是在一條“僻靜無人的陋巷”里的一個“矮小的深掩不露的黃褐色住房”,在某些星期日的晚上,書房里還會“無聲地回響著幽靈般奔馳的馬蹄聲響” [4] P121。家門口的路道是晦暗、黑洞洞的。
二、哥特式的人物
以哥特式為中心的敘事和非哥特式的喜劇羅曼傳奇結(jié)合在一起體現(xiàn)了Ihab Hassan 的三個模式:替罪羊、卑微的英雄和江湖騙子。??思{在改編神話故事為己所用方面能隨心所欲,他將這三種類型的人物串聯(lián)起來,形成了一種非常鮮明的道德上的對照。在《八月之光》中這三種人物分別為喬、拜倫邦奇和莉娜。正是拜倫邦奇把喬和莉娜的故事串聯(lián)起來。但這兩個人的故事卻沒有任何交集,作為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喬和莉娜自始至終都未見面。故事情節(jié)主要發(fā)生在杰弗生鎮(zhèn),但在敘述喬、希陶爾、伯頓一家和海因斯一家的故事時,《八月之光》中的地點和時間在過去和現(xiàn)在之間不斷交錯。過去的歷史被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作者主觀地呈現(xiàn)出來。拜倫·邦奇的作用僅限于現(xiàn)在的行為,即從發(fā)現(xiàn)喬安娜被謀殺到喬·克里斯默斯被處死,再到最后一章拜倫和莉娜之間的收場白。盡管善良的拜倫在整個小說中所起的作用不過是個中介和道德楷模,若沒有他的存在,《八月之光》會缺少連貫性和積極向上的教化意義。
“神秘這個詞自然而然地同哥特體裁聯(lián)系在一起” [5] P370。《八月之光》實際上以一系列謎開始,比如喬的養(yǎng)父最終有沒有被喬打死,喬的身份之謎,喬安娜究竟為誰所殺等。在這部小說中,除了莉娜以外,幾乎所有的人物都被籠罩在黑暗之中,這與書中哥特式的場景相吻合。??思{生動地描繪了喬追索自己身份的痛苦的人生歷程。他既無從知道自己是誰、是黑人還是白人,又不能使周圍的人接受他。他對于困擾自己一生的種族觀念模糊。成長歲月里,喬備受摧殘,留下的情感創(chuàng)傷使他成人后不可能形成一貫的身份感。
若說麥克依琴有些瘋狂,海因斯則是完全瘋狂,他們屬于老一輩的人,在嚴厲的教條下長大,并且終身盡自己所能維護著意識形態(tài)中的理想世界。海因斯是喬的外祖父,在喬出生以前槍殺了他的父親,就因為他認為這個馬戲團演員身上帶有黑人的血統(tǒng)。至于他是怎么知道的,誰也不清楚,因為兩人以前根本就不認識。正如他妻子所說,是“魔鬼告訴尤福斯(海因斯)那個男人是混血兒黑鬼”。他是個狂熱的白人至上信念的擁護者,絕不容許任何人以任何理由玷污他所謂的純潔的白人血統(tǒng)。他自認為是上帝意志的執(zhí)行者,在女兒生產(chǎn)時居然拿著槍堵在門口不讓妻子出去找醫(yī)生,任憑女兒難產(chǎn)而死。
小說中最令人驚詫的人物莫過于格雷姆,這個年輕人信念里完全是白人至上。由于這種當時南方盛行的精神使得格雷姆在喬逃跑后自告奮勇地成為了追捕者。 他騎著自行車瘋狂又冷靜地追逐喬的情景再現(xiàn)了現(xiàn)代哥特式的驚恐。他在追捕過程中“鎮(zhèn)定自若、毫無顧忌的喜悅”在他掏出手槍時達到高潮,那時他“面容平靜、超凡脫俗,像裝飾在教堂窗戶上的天使”[4] P330。傳統(tǒng)意義上的哥特形象被驚悚地運用于一個古怪、不和諧的語境中。他直接沖進希陶爾的家,以保護南方白人婦女清白和維持白人特權(quán)的名義殘忍地殺死了喬。
三、哥特式的情節(jié)
這部小說充滿了謀殺、暴力尤其是性暴力、逃跑以及追捕的情節(jié)。喬安娜曾告訴喬,因為黑人選舉權(quán)的問題被一個叫沙多里斯的人開槍打死。伯頓家的孩子也像喬一樣挨打,為的是加強他們的加爾文傳統(tǒng)意識。伯頓的家長們采取的做法是將“親愛的上帝”打進孩子們的身體里。喬很小就開始干活并且背誦長者教會的教義問答。背不上來時,麥克依琴就會使足力氣,有條不紊地抽打這個孩子,然后給一個小時的時間讓他繼續(xù)背,再想不出來就接著打,并不給飯吃,直到孩子最后昏倒在地。喬和初戀情人博比交往的那一段光景也充斥著狂躁的暴力。在鄉(xiāng)間舞會上,麥克依琴大聲呵斥侮罵博比,喬為瀉心頭私憤揮起椅子將麥克依琴打翻在地,生死不明。為了不被喬連累,博比竟然毫不猶豫地拋棄了他,對著他大罵:“討厭鬼!狗娘養(yǎng)的!把我給陷進去,而我一直把你當白人對待。當白人!”本以為是溫柔的情人,溫馨的港灣,頃刻間“嚴峻冷冰像是死人的嘴臉”[4] P153。與博比分手時,喬不明就里地遭到兩個男人的圍毆,被打倒在地,動彈不得,卻仍然睜著眼安詳?shù)赝麄?,“眼睛里既沒流露出痛苦,也沒有顯出驚異?!盵4] P154從此之后,愛情對他來說毫無意義。情人的背叛徹底摧毀了他生活中有可能同他人建立正常關(guān)系的最后機會。他成為了世界上的一個陌生人,在一條毫無止境的路上孤獨迷茫地追尋了15年。
而這部小說最為殘忍的一幕無疑是喬被格雷姆所殺的情景。作者沒有直接描寫屠殺的慘狀。通過圍觀者的反應(yīng),讀者不由得心有余悸。格雷姆槍殺喬后仍不解恨,為了使白人婦女即使在地獄也得到安寧,他竟然將喬肢解。這是小說中惟一一次正面描寫如此血腥的場面。等到喬被害之后,所有的一切都煙消云散,所有的鬼魅也消失得無影無蹤,人們的生活也歸于平靜,只是人們永遠都不會忘記這個情景,無論在多么幽靜的山谷,在多么清幽宜人的古老溪邊,從孩子們純潔如鏡的面孔上,他們都將憶起舊日的災(zāi)難……。[4] P332
四、小結(jié)
??思{注重情景的營造與心理描寫的拓展和挖掘。他把種族制度下人的道德問題用哥特手法表現(xiàn)出來,進而推動了哥特小說的發(fā)展。他將人物放置于他所創(chuàng)造的特殊環(huán)境中,打破社會為人鑄造的外殼,揭示了人物隱蔽的內(nèi)心世界。作者所運用的哥特式手法展示了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裂性格,展現(xiàn)了當時南方人在種族制度的桎梏下內(nèi)心的沖突。只有在美國南方的特殊環(huán)境里,過去的傳統(tǒng)與揮之不去的種族意識讓各種悲劇不斷上演。在??思{的筆下,南方題材與哥特體裁相結(jié)合進一步強調(diào)了人的孤獨感和異化感,敘說了種族觀念的殘忍與怪誕,從而引起世人的深刻反思,??思{揭露了那個時代的混亂無序,同時也反映出作者對灰暗現(xiàn)實世界的深刻認識以及對人類生存狀況的深切憂慮。
參考文獻:
[1] 鮮于靜,神秘和怪誕的魅力 ——??思{小說《八月之光》的哥特藝術(shù)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 2003.
[2] Vickery, Olga W. The Novels of William Faulkner: A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4.
[3] Pitavy, Francois L. Faulkners “Light in August.” Trans. Gillian E. Cook.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3.
[4] 威廉·福克納. 八月之光[M]. 藍仁哲 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5] 肖明翰. 威廉·??思{研究[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曹思思,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外語外貿(mào)職業(yè)學院講師,英語語言文學碩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