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貌相”是中國人掛在嘴邊的一句古語,比喻不能只根據(jù)相貌、外表判斷一個人。那么,“不可貌相”的人最早說的誰呢?
這個人復姓澹臺,名滅明,是春秋末期的魯國武城(今山東平邑縣)人。澹臺滅明天生異相,面貌丑陋,比孔子小三四歲的樣子。他去拜孔子為師,孔子見他相貌丑陋,勉強收為弟子,卻愛答不理。澹臺滅明對孔夫子以貌取人的態(tài)度頗為失望,離開孔子后,開始了漫長刻苦的自學歷程。澹臺滅明自學成才后,四處游歷講學,名氣傳遍各諸侯國??鬃硬粺o感慨地說:“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臺滅明,字子羽)。”后世相學中,相學家引申為看相不能只看相貌,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品德操行,即相心與相德。
到了明代,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十二回:“陛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若愛豐姿者,如何捉得妖賊也?”同樣,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也有:“別是一番面目,想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見,在明代,“人不可貌相”這句話已經(jīng)被人們經(jīng)常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