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辰堯
美術課程強調學生獨特的審美體驗,重視學生思維空間與個性品質的發(fā)展,不像語文有著不可逆的筆順筆畫,不像數(shù)學有著絕對的是非對錯。小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對色彩有著敏銳的感知能力,他們喜歡用繪畫、手工等美術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情感,因此,在這個時候發(fā)展他們的審美能力,挖掘他們的個性潛能是最好不過的了。我認為,要想呵護學生的想象力,并在美術教學實踐中把它轉換成具有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力,最重要的還是要針對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與發(fā)展需求,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開展教學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發(fā)展的可能,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
一、建立發(fā)展檔案,明晰學生發(fā)展訴求
發(fā)展性評價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大創(chuàng)舉?!鞍l(fā)展”兩個字格外引人注目,它把學生學習變化的整個過程都納入我們評價關注的焦點,而非單一的結果。這就要求我們在評價過程中,不能以單一的成績,作為考量學生學業(yè)成果的唯一標準,而應該關注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狀態(tài)變化,從這個角度而言,建立具有美術特性的美術發(fā)展檔案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例如,我在小學三年級新學期的美術教學前,會給每個學生分發(fā)一個檔案袋,要求學生們對它進行加工、美化,并貼上標簽,作為本學期學生的美術成長記錄袋。在活動中,我要求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對本小組的發(fā)展檔案袋進行統(tǒng)一的美工處理,使本小組的檔案袋既有統(tǒng)一“標簽”的成分,如主色調一致、標簽的logo一致等,又有小組成員獨一無二的個性特征。如有的學生在封面設計中加入了剪紙成分,有的學生則利用泡沫膠做起了立體裝飾,有的學生在標簽字體上下了功夫等。在檔案設計中,學生們通過親自動手的方式,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提高了學生們在日常教學中實踐參與的積極性,為我們的“因材施教”奠定了良好的學生參與基礎。
二、實施分層教學,實現(xiàn)學生完全發(fā)展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會深刻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美術水平與發(fā)展需求并不在同一水平線上,他們的美術創(chuàng)造能力更是良莠不齊。這是班級授課制下,每個教師都會面臨的教學難題。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承認并充分尊重班級學生美術學習能力的個性差異,并通過分層式的教學舉措,有針對性地開展美術欣賞與實踐活動,讓我們的教學內容可以適應不同發(fā)展層次的學生。
教學蘇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第7課 我的書包》時,我考慮到“書包”是學生學習的“好伙伴”,對于五年級的學生而言,說書包、畫書包并不是一件難事,但是,設計一個別出心裁的書包,就不是那么簡單了。在教學實踐中,我首先從學生們自己的書包入手,引導學生對書包的構成、作用、設計意圖展開小組討論。對于美術基礎較弱,理解能力較低的學生,我要求他們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畫出自己的書包,或者你最喜歡的書包。對于思維較為活躍,美術基礎較好的學生,我則引導他們展開深層次的探究,想一想“未來的書包”是什么樣子?鼓勵他們放飛自己的想象,大膽地設計出一款獨一無二、功能更加齊全的書包。在他們的設計中,我看到了會飛的書包,會跑的書包,會說話的書包,伸縮式的書包等,學生們想象力一下子被激發(fā)了。
三、倡導自主學習,發(fā)揮學生個性潛能
小學美術課堂是“動靜合一”的結合體,它“靜”時如同一幅唯美的水墨畫,引導學生們細細品味美術作品的“美”,“動”時則如同一場熱烈的交流會,學生們動手動腦,美術躍然“紙上”,現(xiàn)于作品中。美術實踐活動是發(fā)揮學生個性潛能的動態(tài)平臺,在實踐中,學生們能親身地參與到實踐與創(chuàng)造過程中,體驗美術的“動態(tài)美”,同時,能夠將純粹的“想”投入到動手嘗試中,使個性在創(chuàng)造中得以實現(xiàn)??梢姡覀儜匾晫W生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在活動中,有意識地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引導學生們“手拉手”,共同完成活動任務,啟發(fā)他們在活動中優(yōu)勢互補,共同進步。
在蘇教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上冊《第5課 有趣的字母牌》教學中,我在實踐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了一個“抽單詞,做標牌”的活動。在活動中,我組織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由小組長上來從老師的“百寶箱”里抽取出一個單詞卡片,根據(jù)單詞的內容,設計相應的字母牌。在分組過程中,我有意地對小組成員做了調整,將幾個調皮但動手能力強、安靜但性格非常內向的學生安插在各個小組,鼓勵小組成員們發(fā)揮各自的特長,設計并動手制作出最具個性的字母牌。隨后,我組織學生開展“我的字母牌最有趣”的評選活動,通過班級投票的方式,選出最具個性的字母牌。
總之,作為一門基礎性藝術學科,美術教學不應拘泥于“分數(shù)”,它的教學成效也許不能立竿見影地呈現(xiàn)在學生的作品中,但它一定能夠顯現(xiàn)在學生的課堂參與、課外實踐與生活實際中。就像我們常說的,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的慧眼。我們的學生也是如此,我們要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體驗,以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看待他們的進步,促進他們的自我成長,讓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成為一種教學常態(tài)。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盛澤小學目瀾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