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健彬
(莆田市教育局教育條件裝備站,福建 莆田 351100)
?
談基礎教育校本微課資源建設
翁健彬
(莆田市教育局教育條件裝備站,福建 莆田 351100)
摘要:伴隨著移動技術的發(fā)展,教育企業(yè)及教育行政部門通過各種形式積累了大量微課資源。微課從無到有,微課資源的數(shù)量、類型、內(nèi)容、學科分布等都有了一定的積累與提升?;A教育微課的特殊性,要求微課資源建設必須立足于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和辦學特點,適應學生學情、教師師情、學校校情等多樣化發(fā)展的需要。基于此,闡述基礎教育校本微課資源建設的意義及策略。
關鍵詞:基礎教育;微課;資源;建設
經(jīng)過近幾年微課在基礎教育領域的廣泛推廣,目前國內(nèi)微課資源建設仍普遍存在以下問題:(1)微課內(nèi)容太分散、沒有形成專題知識體系;(2)微課類型比較單一、未形成多樣化;(3)微課的質(zhì)量不高,實用性不強,未能達到設計目標;(4)微課開發(fā)的各種配套資源不齊。所以在校本微課資源建設興起之際,必須厘清校本微課的價值取向、校本微課資源開發(fā)的策略等,探索一條適合校本微課資源有效開發(fā)的道路,為學校校本微課資源的規(guī)劃、設計、開發(fā)與應用提供決策。
一、微課的概念
2008年,美國新墨西哥州著名教授戴維·彭羅第一個正式提出“微課”這一概念。他認為,微課的理論基礎是建構(gòu)主義,目的是在線學習和移動學習,教學內(nèi)容是某些簡要明確的主題和關鍵概念,課程是以聲頻或視頻音像進行錄制的六十秒課程。微課不受限于在線教學、混合式教學、遠程教學等,最突出的貢獻是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資源平臺,讓學生的知識鞏固學習不再被時間和空間所束縛。
廣東佛山教育局研究員胡鐵生是國內(nèi)率先提出微課概念的研究者,他認為微課是融合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wǎng)絡視頻課程,主要載體是微型教學視頻,內(nèi)容是教師針對某個學科的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huán)節(jié)(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
二、基礎教育校本微課資源建設的意義
微課的出現(xiàn),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為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供新的途徑,同時豐富了學校校本資源。因此只有明確了校本微課開發(fā)和建設的意義,才能為校本微課資源建設提供導向。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滿堂灌為主,偶爾實施師生互動。據(jù)研究,學生在一節(jié)課的有效學習時間往往只能維持20 分鐘左右,剩余的時間就會出現(xiàn)走神、疲憊等現(xiàn)象。微課的出現(xiàn)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zhàn)。
微課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大有裨益,為學生自主學習和有選擇性學習提供了良性的保障。當教師把學科重點、難點、疑點等知識點或?qū)W習活動、主題、實驗等教學環(huán)節(jié)錄制成微視頻,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濃縮即為精華,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wǎng)絡下載或點播進行學習,根據(jù)自己的學習需要,自定步調(diào),一次或多次地獨立學習微課,然后完成教師預設的任務、引發(fā)問題或解決遇到的疑惑,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由此引發(fā)的課堂教學模式變革,翻轉(zhuǎn)課堂教學模式得到廣泛應用,學生課前通過微課學習新知識,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記錄,課上以學生小組協(xié)作學習及教師針對性地指導,進而解決問題,課后也可以通過微課進行鞏固復習。
微課是在沒有學生參與,而又必須是根據(jù)學生的學情情況下,教師通過對學科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錄制的微視頻,體現(xiàn)完全真實的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要具備對教材進行靈活處理、對某個教學重點或者難點進行有效把握的能力。同時教師在微課的制作和使用中能夠不斷學習,互相取經(jīng),大大地提高了教師的教學素質(zhì)和專業(yè)素養(yǎng)。教師在制作微課的同時,自身信息技術處理能力和水平也得到提升。
學校教育資源建設的目的是為了教育教學服務,以往的教育資源是以課時為單位,容量大、時間長、內(nèi)容過于豐富和主題不夠突出,使用不方便。校本微課的核心內(nèi)容是為了解決課堂教學中某個學科知識點的教學或是反映某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主題的教學活動。相較于紛繁復雜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微課的內(nèi)容更加精煉,目標明確,指向性更加清晰,更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另外,校本微課開發(fā)通過圍繞某個教學專題進行展開,打造出類型多樣、結(jié)構(gòu)緊湊的“專題資源包”,營造與教學活動密切結(jié)合、情景化真實的“微教學資源環(huán)境”。
三、基礎教育校本微課資源建設的策略
校本微課資源建設要避免陷入 “微課”的熱潮而盲目地將其應用于各類學科或各類知識點。微課選題和知識點的明確必須緊緊圍繞這個“微”字,目標明確,指向性清晰。盡量“小(微)而精”,圍繞某個具體的點,不抽象、不寬泛。
校本微課資源建設的目的就是為了在校內(nèi)廣泛應用,因此在設計開發(fā)之初要充分考慮微課的應用領域。
1.對于微課資源開發(fā)建設者——教師,首先要區(qū)分微課與傳統(tǒng)的教學視頻,明確開發(fā)微課要達到的學習目標,所開發(fā)微課的使用對象及基本特征(即學情),適合什么時間學習,采用什么學習方式,選擇何種類型的微課及采用什么工具來開發(fā)微課。這些問題都明確了,那么按照這種思路開發(fā)出來的微課才可能是一節(jié)優(yōu)秀的微課,其應用價值才會大。
2.對于學校要為教師提供微課制作的環(huán)境和平臺。
(1)學校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微課制作教研氛圍。教研活動時把教師制作的優(yōu)秀微課拿出來觀摩、剖析、總結(jié)和反思。通過觀摩微課,可以借鑒對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處理方式和技巧。學校可以把微課作為了解青年教師教學的方式,也可以把微課作為學校開展教研活動的新評價方式。
(2)學校要出臺激勵措施營造真實和常態(tài)化的“微環(huán)境”。教學是需要常態(tài)化的。很多教師在上優(yōu)質(zhì)課或公開課時與日常實際教學過程大不一樣,就好像換了一位教師。追根溯源,是因為所謂的公開課、優(yōu)質(zhì)課或觀摩課,都不是平時真實的常態(tài)課,無法真正展示出日常教學的操作性和常態(tài)化。因此,學校出臺相應的激勵機制和獎勵制度是當務之急,唯有如此,才能確保微課的常態(tài)化和真實性,為了微課而微課是絕對無法持久的。
(3)學校要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技能培訓。微課制作對于大部分教師來講,門檻比較高,學校要定時性和周期性地為教師提供微課制作的技術培訓。
校本微課資源開發(fā)到一定階段,需要改變其建設思路和模式,著眼點更加注意微課的單元整體設計,即從單個的微課設計與開發(fā)走向?qū)n}微課程的設計開發(fā)。教師根據(jù)教學情況,如教材的章/節(jié)/課時內(nèi)容或單元主題,結(jié)合當前學生的學習實際需求(實用價值),確定微課程講課專題。梳理和分類選擇的專題微課程中涉及的知識點體系,弄清其邏輯關系,凝聚成有代表性、有層次感、有連續(xù)性的單個微課。這些微課都能向?qū)W生傳授比較詳細的知識專題或總結(jié)復習,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提升成績。因此,教師僅僅掌握單個知識點微課的設計方法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高屋建瓴地掌握基于一個單元、一個專題、一個學科的微課設計方法和策略,只有通過形成連貫性、層次感、體系化的專題微課程才能傳授給學生學以致用的知識技能。由此可見,當前重點要把微課資源的建設方向從“單一微課建設”過渡到“專題微課程的建設”。當前微課開發(fā)的重點領域應該是系列化、專題式、完整性才行。
四、總結(jié)
我們在厘清校本微課建設意義、校本微課資源開發(fā)的策略后,應營造濃厚的“微”氛圍,使其在實際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并逐步從“單一”走向“專題”,探索出一條適合校本微課資源有效開發(fā)的道路,更好地為學校教育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發(fā)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宄,2011,(10):61—65.
[2]鄭小軍,張霞.高效網(wǎng)絡化學習、理念、路徑與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12,(10):43—45.
[3]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fā)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0—12.
[4]胡鐵生.中小學微課建設與應用難點問題透析[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5—18.
(責任編輯:侯秀梅)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based Micro-class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Basic Education
WENG Jian-bin
(Station of Educational Supplies, Putian Bureau of Education, Putian 3511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technology, educational enterprises and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s have accumulated quantities of micro-class resources in various ways. Micro-class develops from scratch, and has improved to some degree in terms of amount, type, content and subject of the resources. The particularity of basic education micro-class requir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micro-class resources be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chool and school running features, and adapt to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demands of students’ situation, teachers’ situation and the school’s situ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and strategi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based micro-class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basic education.
Key words:basic education; micro-class; resources;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5)05-0070-02
作者簡介:翁健彬(1980—),男,福建莆田人,中學一級教師,碩士,從事現(xiàn)代教育技術研究。
收稿日期:2015-03-24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5.0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