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毅
【摘要】實踐證明,只要轉變了教育觀念,適當?shù)膯l(fā),適時的引導,合理的結課,高效的設計,學生是能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而提出問題的,讓學生自己成為課堂的主人,自己提出問題,比教師主觀地設計大大小小的問題更能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只有讓學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學習,自覺地去學習,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形成學生獨立自尊的人格。
【關鍵詞】提問;情境;學生;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實施以來,創(chuàng)新教育這個問題擺在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創(chuàng)新源于問題,問題則推動發(fā)展。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新課標》指出:“對課文的內(nèi)容和表達方式要有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布魯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育藝術,就是最高準則地讓學生提出問題。”那么,在農(nóng)村的語文實際教學中,教師該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呢?
一、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敢于、樂于發(fā)問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不僅能引起學習需要,同時問題本身也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定向,它能有效地激發(fā)起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但由于農(nóng)村小學地處偏遠,學生知識面狹小,學習主動性不強,更為嚴重的是不發(fā)問,怕發(fā)問,怕發(fā)的問題是偏離主題的。因此,創(chuàng)設適當?shù)膯栴}情境,促使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提出問題尤為重要。這得由教師具體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再到獨立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的漸進過程。在教學中,要根據(jù)學生已有知識和教學目的設置與學生的原有認知發(fā)生沖突,但又與學生新近發(fā)展區(qū)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與求知欲望達到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tài),激起學生積極思維和探究欲望。創(chuàng)設情境可采用貼近生活、比較演示、故事誘導、圖片觀訪、游戲等方式,讓學生感到喜聞樂見而又貼近生活實際。課堂上設置讓學生感到互相尊重、理解、和諧的學習氣氛。及時表揚、鼓勵學生發(fā)問,即使是一些簡單的問題,偏離主題的問題,幼稚可笑的問題都要給予鼓勵,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達到解除學生不發(fā)問、怕發(fā)問,怕發(fā)的問會偏離主題的心理負擔,讓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
二、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提問,感受成功喜悅
《新課標》強調(diào):“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是學生的引路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痹谡n堂上,師生關系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把學生看做是一個容器,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要充分尊重學生、相信學生、鼓勵學生。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要認真傾聽,審時度勢,即使是個別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明顯的偏差現(xiàn)象,也要積極地幫助,而不要嘲諷,要充分地尊重學生,保護其自尊心和求知欲。盡量找出學生提出的問題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與被尊重的歡樂,進而養(yǎng)成樂于提問的習慣。針對學生各種奇怪的想法,我們客觀地因勢利導,營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情景,學生就會毫不保留地將自己真實的想法提出真實的疑問。
三、培養(yǎng)敏銳的發(fā)問能力,使學生善問
“學則需疑,疑則進也?!苯虒W中,能以學生提出問題教學為主,就會事半功倍,這也是創(chuàng)造的起點,培養(yǎng)這個起點,本人在從教學實踐中得出以下幾點與大家交流。
(一)找問題的題眼
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學生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1)誰向誰借?(2)為什么借?(3)如何借?這一系列的問題引起了學生認識上的沖突,激發(fā)了他們的求知欲望,有了求解疑問的心理,就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二)抓中心詞句
同樣是《草船借箭》,其中有這樣一句:“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學生由此提出:(1)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對了什么?(2)從周瑜說的 “神機妙算”又說明了諸葛亮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三)揭示矛盾
如《窮人》一文中:“他搔搔后腦勺說,‘嗯,你看怎么辦?得把他們抱過來,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桑娜一動也不動?!睘槭裁瓷D纫粍右膊粍幽??是什么原因呢?我啟發(fā)學生動一番腦筋來解決這個矛盾。學生的思考從偏離走向正確,從淺薄走向深刻。可見,對矛盾進行質(zhì)疑是解決問題的動力。
(四)比差別
如《海上日出》一課中:“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一縱一縱的使勁向上升?!睂W生這樣問:“為什么不用‘挑而用‘負呢?”然而采用討論的方式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祖國文字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五)找準感興趣的部分
《田忌賽馬》中,學生會問:“為什么同樣的馬,調(diào)換一下出場的順序就反敗為勝了呢?”這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開展熱烈的討論來解決。
四、激發(fā)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
傳統(tǒng)的教材,難、煩、偏、舊,傳統(tǒng)的教學是把問題在課堂上弄懂,學生一旦走出課堂,剩下的只是繁重的作業(yè),根本上沒有任何問題。然而這只是片面的教學觀,其實,問題的解決并不是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滿足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多少問題,獲得結論的同時,鼓勵學生自主地提出新問題,帶著新問題走出課堂,并想出辦法解決,才是現(xiàn)代語文的教學觀。這就必須要求我們語文教學工作者,具有巧妙的結課藝術、設計拓展性練習的能力。在給一節(jié)課下結束語時,有意識地給學生留下“言盡而意無窮”的意境,讓學生去思考、幻想。如《觀潮》一文,我們今天,已經(jīng)身臨其境了,也積累了一些好詞佳句,可作者為何還要寫潮來前,潮來后呢?在結《稱象》一課時,教師可留下問題:“你們還知道哪些反映人的智慧的故事,請課后去尋找?!睆亩_到問題出課堂的目的。
實踐證明,只要轉變了教育觀念,適當?shù)貑l(fā),適時地引導,合理地結課,高效地設計,學生是能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而提出問題的,讓學生自己成為課堂的主人,自己提出問題,比教師主觀地設計大大小小的問題更能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只有讓學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學習,自覺地去學習,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形成學生獨立自尊的人格。